吳漢平
當下的大教育觀和大語文觀要求教師從課堂中走出來,要具備語文課程意識。課程意識除關注教學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之外,還需更多地關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是否有教育意義,也就是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教學中的人、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問題。
一、基于語用的讀寫結合教學能有效體現(xiàn)課程價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币虼?,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讀寫結合對提升言語素養(yǎng)和落實課程本質屬性的重要意義。
(一)對讀寫結合教學的理解及當前讀寫結合教學的誤區(qū)
讀寫結合是指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在閱讀教學中將語篇結構的分析、語言知識的傳授、寫作知識的學習以及寫作技能的訓練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技能的過程中提高其寫作技能和說話技巧;同時,通過在閱讀教學中的說話、寫話訓練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能力,實現(xiàn)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相融。
“讀寫結合”在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更多的表現(xiàn)為“讀寫兩層皮”,即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僅關注課文的理解,卻只字不提對習作的借鑒意義,更談不上所謂的“以讀促寫”;而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又絲毫不聯(lián)系相關的閱讀教學情況,對學生進行另起爐灶、零起點式的習作教學,也談不上所謂的“以寫促讀”;“讀寫結合”以語言習得為本位,忽視了學生情感與精神世界的提升;“讀寫結合”演變成“為寫而讀”,強調了技法的傳授……
(二)基于語用的讀寫結合教學對語文課程語用價值的促進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薄罢Z用”指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實際運用活動。語文課程中,“語用”是學生學習語文后的“語用”,即將字詞句篇等內容,根據(jù)語境的需要加以規(guī)范、恰當、個性地運用,讓文本言語得以“增值”,讓言語技能得到提升。
1.讀寫結合能夠全面理解“語用”,即引導教師由重語形、語義向重語用轉變,通過適度、高效、可理解性的閱讀輸入,增加語文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等的輸入量,然后通過寫作、說話表達,達到閱讀寫作互相促進。
2.讀寫結合能夠有效落實“語用”,即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更好地調動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寫作水平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3.讀寫結合能夠科學發(fā)展“語用”,即在價值取向上以提升言語素養(yǎng)為主,在課堂形態(tài)上以發(fā)展語言能力為本,在教學思路上以引導學生習得語言運用為目的,發(fā)展學生的言語素養(yǎng)。
二、基于語用的讀寫結合教學落實課程目標的有效策略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基于語用的讀寫結合訓練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意識,下面就結合筆者執(zhí)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教學片段,談一談實踐與體會。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記敘了作者在葉圣陶先生的指導下修改作文的事,表現(xiàn)了葉老做事一絲不茍、平易近人的品質,文中由于“我”的心境不同,對爬山虎的兩次描寫及感受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學習目標的設定中,要滲透寫作和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及習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寫作手法。
(一)內容選擇指向課程目標
由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材中涉及寫作方法,并且在課文后附上了習作修改的資料袋,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筆者關注到了這一點。教學過程中,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一是在反復讀書中自然感知。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 “你看看葉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細,你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這句話,啟發(fā)學生以探究“你可以從中學到什么”為線索,引導學生朗讀文本的細節(jié)描寫后自主說話,深入感受葉老的一絲不茍。讀寫訓練活動緊緊結合學生的感悟展開與深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對人物的感受,從而指引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是在文本品味中自主感悟。如本文所運用到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就是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逐漸感悟到的。在師生接讀第十自然段后,教師問:你從這段中又學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學到了作家的平易近人、作家對作品一絲不茍;有的說學到了葉老對“我”的教育和幫助非常大……然后,師生接讀:“一年以后,兩年以后,十年以后……在我的眼前——(生: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一想到葉老,我就會想到——(生讀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苯處熜〗Y: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多形式的朗讀感悟,通過有層次的說話寫話深刻感悟人物形象,充分領悟“借物喻人”的方法。
三是在內容拓展中自我感受。課尾的拓展閱讀中,教師設計練習:讀葉老的《多念多改》,你又能學到什么?于是,學生懷著先前學習所蘊含的對葉老的崇敬之情,帶著對寫作的積極熱情,投入到拓展閱讀之中,學習運用新的寫作與修改方法,實現(xiàn)了讀與寫、課內與課外的合理銜接。
如此優(yōu)化選擇下的讀寫結合教學的設計,明確指向了語文課程標準中語用的目標。
(二)資源整合觀照課程目標
如教學中,一名學生說:“他(葉圣陶先生)還和‘我這個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握手,我們之間的距離肯定縮短了不少?!苯處熥プ∵@一契機追問學生:“縮短了我們之間什么的距離?”結合教材、聯(lián)系背景知識,學生的表達也越來越精彩——縮短的是年齡的距離,他快七十歲了,“我”才十三歲;縮短的是水平的距離,他是個大作家,“我”是個普普通通的初中生;縮短的是地位的距離,他是教育部副部長,“我”是一個學生;縮短的是心的距離,他與“我”一握手,“我”就不那么緊張了……
再如,課前教師與學生都查閱了葉老的資料,這些資料如何運用?課堂上當學生說到“這么大的作家還和‘我握手呢!”時,教師適時追問:“是多‘大的一個大作家?”學生相機介紹了葉圣陶的有關資料,這樣就將閱讀的知識與表達的內容有機結合,課外資料的介紹進一步促進了言語表達中語言與情感的升華。
如此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讀寫、讀說訓練,實現(xiàn)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tǒng)一。
(三)自主學習重構課程目標
本文的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去理解景與人的關系,建構起爬山虎與葉老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法。
為此,課堂上一共組織了三次自主學習,每次自學以后,教師的問題基本都是:你學到了什么。這個極具開放性的問題給了學生廣闊的表達空間與明確的思維指向,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是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包括寫作方法)的優(yōu)化,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凈化,直至教學最后拓展延伸,運用所學方法將自己的體會寫出來。這一過程所達成的正是我們語文課程所期待的目標。而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讀與寫、讀與說的訓練,聯(lián)系文本、結合自身后的自我內化、自主重構與自能創(chuà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