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歡歡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論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的批評
易歡歡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勞動理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石,而且貫穿于馬克思思想的始終。然而,阿倫特卻在《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等著作中對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提出了質疑,并由此闡述了她復興公共領域的思想。如何正確地把握和理解阿倫特的思想及其實質,對于促進我們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正確理解及揭示阿倫特思想的實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進而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啟示。本文旨在從公共領域與人的自由的兩個維度對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論題的原因進行具體考察,以揭示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的真正意圖,找出阿倫特的批評中存在的諸多誤解和錯誤,進而為馬克思主義辯護。
阿倫特;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作為政治哲學家的阿倫特企圖通過復興“公共領域”讓20世紀的現(xiàn)代人過上有尊嚴與價值的生活。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特別是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①的理論嚴重地阻礙了“公共領域”的復興,因此她在其所著的《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人的境況》這兩部著作中,對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特別是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論題提出了批評和質疑。如何正確地理解和分析阿倫特的這一批評和質疑,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理論特別是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理論的真理性,學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研究。②本文以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論題的批評為研究對象,從公共領域與人的自由兩個維度對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論題的原因進行具體考察,以揭示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的真正意圖,找出其批評中存在的諸多誤解和錯誤,進而為馬克思主義辯護。
阿倫特從西方哲學傳統(tǒng)出發(fā),認為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命題③在現(xiàn)代社會中必然會導致公共領域的萎縮和人的自由的喪失。
1.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勞動理論必然會導致公共領域的萎縮。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社會領域中私密生活的擴張。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的勞動理論會導致勞動者的大眾社會,社會領域④隨之興起。社會領域的興起導致私密空間精彩紛呈,使得人們把注意力過多投入到私人生活中,對公共事務越來越冷漠,對人際關系中言說和行動的意義漠不關心。長此以往,阿倫特認為這導致大眾對公共領域的疏離,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原子化的個體。社會領域的興起還有一個對公共領域致命性的打擊,“社會從它所有方面都排除了行動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社會期待從它每個成員那里得到的某種行為,社會通過施加無數(shù)各式各樣的規(guī)則,使它的成員都‘規(guī)范化’,排除任何自發(fā)的行動或特立獨行的成就?!盵1](P26)在勞動者的大眾社會中,平等原則支配下的每個人都被某種特定共同體所吸納,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喪失了開端啟新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其次,在社會領域中經(jīng)濟活動取代了政治活動的地位。社會領域其實就是一個擴大版的巨型的家庭結構,⑤這個家庭結構悉心照料著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家庭原來是私人領域的庇蔭所,巨型的家庭實質就是私人領域的無限放大,以至于私人領域幾乎侵占了所有的公共領域。再者,維系社會領域存在的是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原則,社會發(fā)展的本性在于財富的急劇增長。在社會中,人們被剝奪了財產(chǎn),并被經(jīng)濟原則所驅使開始追逐財富。但阿倫特認為,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財產(chǎn)和房屋(不是財富),才可以與其他擁有財產(chǎn)的家長一起組織成一個公共領域,財產(chǎn)是自由公民的身份證明和進入公共領域的資本。私有財產(chǎn)在某種程度上既是對家庭領域的防護,同時也是對公共領域的建制。社會領域對私有財產(chǎn)肆意剝奪,經(jīng)濟活動也隨之全面取代政治活動的地位,這急劇地加速了公共領域的萎縮。
最后,在社會領域中勞動動物取得了勝利。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堅信革命的目標不應當停留于勞動階級業(yè)已實現(xiàn)的解放,而必須最終讓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1](P93)在阿倫特看來,解放并不等于自由,甚至更糟糕的是在勞動者大眾社會中解放的不是人,而是勞動動物,那這種解放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勞動理論使得勞動者第一次全面進入公共領域并獲得了平等權利,并且所有人類活動的衡量的尺度都變成了維持生存的必然性和提供物質的富足。社會領域排除不是為了以謀生為目的的活動,任何與謀生勞動無關的活動都僅僅是“玩”。當勞動動物完全占領公共領域的時候,私人活動的公開展現(xiàn)就會產(chǎn)生大眾文化和浪費型經(jīng)濟。
2.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勞動理論導致人的自由的喪失。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現(xiàn)代社會的“生產(chǎn)性勞動”導致自由喪失?,F(xiàn)代社會,勞動理論出現(xiàn)了生產(chǎn)性勞動和非生產(chǎn)性勞動的區(qū)分,阿倫特認為這種區(qū)分暗含了工作和勞動的基本區(qū)別,而馬克思的整個思想體系都建立勞動的生產(chǎn)性上。西方社會的空前勞動力和自然科學產(chǎn)生的過程理論征服了馬克思,“讓這兩者都生出了一種不可抗拒的傾向:就是把所有勞動都視為工作,以更適合于技藝人的方式來談論勞動動物,并且一直希望再往前跨一步,從而徹底消除勞動和必需性?!盵1](P64)換言之,就是“生產(chǎn)性勞動”模糊了工作與勞動的界限,使得現(xiàn)代社會把許多從屬于勞動的活動誤解為工作。本來從屬于私人領域的勞動和技藝人的工作涇渭分明,而正是由于勞動被一直局限于私人領域,具有全面公民身份的自由市民才可以擺脫勞動的必然性進入公共領域,用言語和行動彰顯自己的獨特性,才獲得了自由。而馬克思的勞動理論模糊了勞動、工作、行動三者的理論界限,從而模糊了自由市民進入公共空間獲得自由的路徑,最終導致現(xiàn)代社會人的自由的喪失。
其次,勞動分工對專門化的替代⑥導致自由喪失。第一,勞動分工可能導致勞動者喪失生命特有的生機和活力。阿倫特認為“獲得生活必需品所需的‘辛苦操勞’和與生活必需品‘融為一體’的愉悅,在生物生命循環(huán)的最基本層次上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1](P86)但是勞動分工卻剝奪了這種自然生命本質的快樂,從而也剝奪了人生命特有的生機和活力。第二,勞動工具的極大改進和勞動分工的日益細密,在古代家庭社會時常壓迫著勞動者的必然性我們已經(jīng)很難感受得那么直接了。人們很難直觀感受到勞動生命的必然性,從而也體會不到時刻需要擺脫必然性獲取自由的強烈渴望。阿倫特認為“如果人不知道自己受到了必然性的強制,他就不可能自由,因為他的自由總是從他擺脫必然性的從未徹底成功的嘗試中贏得的”。[1](P87)
最后,勞動過程無止境引起的消費者社會導致自由喪失。分工和大生產(chǎn)運動是激勵馬克思實現(xiàn)人類的物質極大化、把人類從必然性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以建立共產(chǎn)主義的希望土壤。但是阿倫特認為隨著分工的日益細密和機器大工業(yè)的發(fā)展,人類進入了一個比原來自然狀態(tài)規(guī)定的多得多的循環(huán)過程中,勞動過程亦如此。被細密分割的同質的量化勞動力的勞動過程也是無休無止的,生產(chǎn)過程的無止境也只能依賴無休無止的消費過程來維持。從而,人類仿佛被轄制在勞動和消費的同一過程的兩個階段。原來可能從屬于工作領域的物品,如房子、家具等等,這些東西曾經(jīng)寄托著維持世界穩(wěn)固性的理想,最后也被拖入無止境的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勞動過程的無止境引致一個高度的消費者社會,甚至導致自由的喪失。
總之,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論題不僅可能導致公共領域的萎縮,而且可能導致人的自由的喪失。這也是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理論的關鍵原因所在。
阿倫特之所以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命題進行批評,是基于以下目的:
1.為了構建阿倫特積極生活勞動、工作、行動的三分理論。阿倫特在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論題的基礎上,把人類的積極生活的活動劃分為勞動、工作和行動三種,并闡釋了這三種活動各自的概念。勞動——相應于人作為動物的生物活動,僅僅是一種受制于人的生命必然性的自然活動,與自由無關;工作——相應于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的人為對象世界,通過制作出具有恒久性的生活產(chǎn)品,為人類提供一個穩(wěn)固的家園;行動——相應于我們的“復數(shù)性”,即只有在公共領域中人的自我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體現(xiàn)。
阿倫特在批評馬克思勞動觀理論的基礎上不僅建構了自己的勞動理論,而且論述了積極生活三種活動的關系。阿倫特認為勞動是一種屬于私人領域的必然性活動。人類為了有機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衍就必須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交換,而勞動是這種物質能量交換的前提性活動。勞動還是艱辛的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痛苦。勞動雖然辛苦,但是從事勞動的人們仍能夠體驗到樂趣,即“純粹活著的樂趣,這也是我們與所有其他生物共有的樂趣”。[1](P77)阿倫特對工作的論述大都是在與勞動的對比分析中體現(xiàn)的,兩者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我們身體勞動是一種自然性不穩(wěn)固的活動,我們雙手的工作是一種具有持存性穩(wěn)固的活動。勞動的產(chǎn)品往往是為了維持我們生命生存之必需,這些東西幾乎在生產(chǎn)的同時就被消費掉了,如面粉。但是工作的產(chǎn)物會在世界上停留較長的時間,為人類提供一個穩(wěn)固的家園,抵御自然的侵蝕,如桌子。阿倫特在提到行動時,一般都是和言說聯(lián)系在一起。在行動和言說中,我們切入公共領域并獲得第二次生命,彰顯自己的獨特個性,表明“你是誰”,這種彰顯出現(xiàn)在他人“在場”的地方。言說和行動往往帶有開端啟新的特質,“這種令人吃驚的、未曾預料的性質內含于所有開端和所有起源中。”[1](P139)
阿倫特的積極生活勞動、工作、行動三分理論的提出揭示人類可以勇敢跳脫出勞動—消費的循環(huán)過程,通過進入公共領域展開行動和言說,擺脫當今的勞動者的大眾社會施加于人的偽必然性,探索真實的人之境況。
2.為了厘清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和重構公共領域的空間。阿倫特在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的基礎上,闡釋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內涵以及兩者的理論區(qū)分。公共領域意味著進入政治領域的自由市民可以展開行動并體現(xiàn)的人的復數(shù)性和創(chuàng)造性。行動原則具有平等性和差異性。⑦私人領域的勞動動物被剝奪了進入政治的領域得到權利,他們作為家族私有財產(chǎn)的生產(chǎn)工具,從事必然性的勞動,為家長(自由市民)進入公共領域提供政治資本。私人領域是公共領域存在的基礎。
阿倫特在批評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論題的基礎力圖厘清楚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并重構公共領域的空間。阿倫特對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區(qū)分是建立在對勞動與行動的區(qū)分基礎之上,勞動屬于私人領域,行動屬于公共領域,兩者各自持守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空間。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命題混淆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理論界限,導致了勞動者的大眾社會。在這樣大眾社會中,人們雖然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社會財富和榮譽,但是公共領域的萎縮導致“言說和行動貶入私密空間和私人領域”。[1](P44)言說和行動就喪失了原來的偉大品質。阿倫特在晚年提出了用行動和判斷兩個維度去復興公共領域空間,在她看來,行動為人的復數(shù)性存在提供了公共的空間和領域,構成了人們棲息于世界之中的環(huán)境,提升了人們生存的價值與尊嚴;判斷是人們通過擴大化的精神在思維領域中保持自己對世界獨立的思考,眾多的觀點在人的心靈世界中博弈形成一個豐富的公共領域。
由此可見,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論題是為了劃清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活動原則,厘清兩者的理論界限,讓“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并最終達到復興公共領域的意圖。
3.為了追索何為真正的自由并提醒人們警惕極權主義的抬頭。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的批評的根源在于對極權主義的起源的反思和對真正自由的追索。阿倫特反復提醒人們警惕極權主義的抬頭,并喚醒大眾對真正自由的思考。
在對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批評的基礎上,阿倫特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觀。馬克思認為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的前提條件是消滅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每個人都從勞動的必然性中解放出來,甚至消滅勞動,每個人獲得自由全面的發(fā)展。⑧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解放思想根本不能導致自由,只是勞動動物的解放。阿倫特認為“為了自由,一個人必須讓自己從生存必然性中解放出來。但是解放行動并不自動導致自由的身份。除了解放之外,自由還需要在同樣狀態(tài)下的他人的陪伴,從而需要一個與他們相遇的公共空間——一個政治上組織起來的世界,換言之,每個自由人能以言辭和行動切入的空間?!盵2]阿倫特認為獲取自由的前提條件就是一個人從生存的必然性中解放出來,但是解放的手段是讓其他不自由的人去從事必然性的勞動并占有這些人的勞動,一個自由人如果想從家族的私人領域中切入公共的城邦生活,就必須擁有自己的財產(chǎn)和奴隸。阿倫特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一個潛在與行動天然聯(lián)系的不言自明的概念,只有在公共領域的行動中人們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概念中不加區(qū)分地包含著勞動與工作兩種活動,作為生存必然性的勞動與帶有暴力的制作毫無區(qū)分,這帶有極權主義的因素。阿倫特寫作《人的境況》最先的動因也是想搞清楚斯大林的極權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從而追溯極權主義與整個西方政治哲學傳統(tǒng)的關系。所以,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批評是為了大聲疾呼21世紀的人們反思上個世紀的極權主義政權,并警惕極權主義抬頭,避免馬克思主義被極權主義所用。
總之,阿倫特之所以要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命題進行批評,旨在通過區(qū)分勞動、工作、行動三種活動的基礎之上,復興“公共領域”理論,維護人類的自由發(fā)展,并防范類似于納粹德國式的法西斯主義的極權主義抬頭。
如上所述,阿倫特企圖通過對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命題進行的批評,從理論和實踐上達到復興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公共領域”理論,并重塑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領域空間。但遺憾的是,在阿倫特對于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命題的批評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誤解和錯誤。
1.誤解之一在于阿倫特混淆人的勞動與動物勞動的本質區(qū)別。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闡釋勞動理論的時候就明確說明了動物的勞動與人的勞動活動的區(qū)別,馬克思認為不是上帝而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人之所以超越動物,恰恰在于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同時馬克思認為人也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勞動的動物,將人類與動物相區(qū)別的,不是理性而是勞動活動,勞動實踐是人獲得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3](P162)這一點直接指出了勞動是如何成為人的自由的確認,人從事的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動物的生產(chǎn)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chǎn)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chǎn),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chǎn),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chǎn);動物只生產(chǎn)自身,而人再生產(chǎn)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chǎn)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chǎn)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盵3](P162-P163)阿倫特固執(zhí)地認為勞動僅僅是跟動物一樣的維持種族生存的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必然性活動,僅僅屬于私人領域,在勞動活動中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更不可能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其根本原因在于阿倫特沒有正確區(qū)分人的勞動活動與動物的勞動活動之間的巨大鴻溝。
2.誤解之二在于阿倫特忽視了必然性的勞動正是馬克思要超越的“異化勞動”。馬克思認為:“當社會成為全部生產(chǎn)資料的主人……舊的生產(chǎn)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代替它們的應該是這樣的生產(chǎn)組織:在這樣的組織中,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chǎn)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另一方面,生產(chǎn)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xiàn)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這樣,生產(chǎn)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chǎn)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了一種快樂。”[4]阿倫特堅持認為勞動只是必然性的活動,并建構積極生活“勞動、工作、行動”三分層級理論,工作僅僅是維持世界物性和持久性的活動,技藝人嚴格限制在由預先的模型和影像規(guī)定的明確的開端和終結中。唯獨言說和行動可以在一個特定的公共空間被聽到和看到,通過與其他平等地位的人交往展現(xiàn)人的復數(shù)性和差異性,人們在交往中創(chuàng)造新的開端。阿倫特堅持只有行動可以帶來自由的原則,完全忽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中提出的“必要勞動”向“自由勞動”的過渡。阿倫特始終堅守只有行動是可以開端啟新并使人類獲得自由的活動,是因為她沒有理解馬克思勞動理論中超越必然性的自由勞動,而只看到了被必然性驅使的勞動,這實質就是馬克思提出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特殊的歷史形式的“異化勞動”在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終將超越。
總之,正是由于這些誤解的存在導致阿倫特過分夸大了行動重塑公共性的作用,排除經(jīng)濟活動在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公共重要性,造成勞動活動與行動的尖銳對立。以至于看不到馬克思勞動理論中內涵的豐富的公共性,也看不到馬克思主義正是人類獲得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唯一路徑。
綜上所述,本文從公共領域和人的自由兩個維度考察了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論題的原因,討論了阿倫特批評“馬克思勞動”論題學理上的目的。筆者不否認馬克思勞動理論對于阿倫特本人的哲學研究和理論建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阿倫特的目的在于重塑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性,讓原子式的個人廣泛地參與政治行動;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的目的在于解放整個世界,讓所有人獲得自由全面發(fā)展。由于理論出發(fā)點的不同,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批評存在諸多的誤解與錯誤,我們必須直面這些誤解并指出這些錯誤。當代學者必須跨越阿倫特視域下資本主義的固有問題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未來實現(xiàn)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共產(chǎn)主義開辟理論道路。
注釋:
①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論題,是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在解釋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的時候提煉出這個論題的,即“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礎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②在21世紀初到現(xiàn)在的這一段時間,國內形成了翻譯阿倫特原著與研究阿倫特的熱潮。期間涌現(xiàn)了諸多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研究阿倫特的專著與論文,專著如王寅麗的《漢娜·阿倫特:在哲學與政治之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秦菊波的《馬克思主義視域下阿倫特公共性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論文如李志軍的《馬克思的勞動觀與西方政治哲學傳統(tǒng)——從阿倫特的視角看》(江西社會科學,2009(11)),高燕的《阿倫特與馬克思“異化”理論互參》(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5))等等。
③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命題不僅背離了古希臘時期“城邦生活創(chuàng)造了人”的傳統(tǒng)政治哲學思想,也是對基督教教義中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思想的有意識的對抗。
④阿倫特指出“社會領域”(嚴格地說,它既非私亦非公)的出現(xiàn)是一個相當新的現(xiàn)象,它在起源上與現(xiàn)代同時出現(xiàn),并在民族國家內部獲得了它的政治形式。近代出現(xiàn)了我們稱之為“社會”的一種奇特的雜交領域:在其中私人利益獲得了公共的重要性。具體參考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版的18頁和22頁)。
⑤阿倫特認為社會領域的“人們組織和政治共同體都是依照家庭形象建立的,一種巨型的、全國性的家務管理機構照管著人們的每件事情”。具體參考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版的18頁)。
⑥何謂勞動分工對專門化的替代:勞動分工實則是對勞動力的分配組合,預設了勞動分工下的活動具有同質性,并不是對技術手段的分類,也不是對活動本身目的的分類;專門化就是會受到勞動活動目的(勞動成品)的預設,制成品的性質決定了如何把不同的技術合并和組織起來。
⑦阿倫特認為公共領域的人們之間不平等,那么就無法互相理解并達成一致意見,如果沒有差異,人就沒有通過行動被他人理解的需要。阿倫特更看重差異性,因為只有人才能通過言說的和行動表達差異,從而讓自己顯現(xiàn)在人類世界中,積極揭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身份。
⑧馬克思認為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具體參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422頁。
[1][美]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
[2][美]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M].王寅麗,張立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41.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1.
(責任編輯:許桃芳)
On Arendt's Criticism to the Topic of Marx's"Labor Created Man"and the Revelations
YI Huan-huan
(School of Marxism,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China)
The labor theory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runs throughout Marx's thought.However,Arendt questioned the topic of Marx's"Labor Created Man"in 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and put forward her thought in revitalization of public realm.How to correctly grasp and understand Arendt's thoughts and their essence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in promoting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rx's labor theory and revelation of the essence of Arendt's thought,and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labor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resent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why Arendt criticized the topic of Marx's"Labor Created Man"from the dimensions of human's freedom and public realm so as to reveal the real intention of Arendt's criticism to the topic of Marx's"Labor Created Man",face up to the criticism from Arendt to Marx's labor theory and uncover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errors that exist in Arendt's criticism to the topic of Marx's"Labor created man"as well as defending for the Marxism.
Arendt;Marx;Labor Created Man
A81
A
1672-626X(2017)02-0109-06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2.017
2017-02-17
易歡歡(1990-),女,湖北孝感人,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