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法典編纂與理論思考專題研究
主持人語:民法典既是法治的需要和時代的呼喚,也是數(shù)代民法學人孜孜以求的中國夢。2014年秋,“編纂民法典”被寫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中國的“民法典時代”已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之下,對民法典編纂相關基礎理論和規(guī)范設置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凝心聚力、竭忠盡智地為立法機關建言獻策,具有超越學術甚至超越時代的重大意義。
本專題3篇論文的作者,跨越老、中、青三代,代表著一種學術上的薪火傳承,也代表著在“一波三折”的民法典制定過程中幾代法律人持續(xù)的關注和未減的熱情?!秾γ穹ǖ渚幾肴舾衫碚搯栴}的思考》一文,明確指出民法典是中華民族必須攀登的高峰,面對歷史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不可畏難退卻。當前社會發(fā)展對民法典的需求不容回避。該文對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面臨的四大問題提出建議:在市場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商人身份的界限變得模糊,民商分立沒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知識產(chǎn)權法難以提取抽象的一般規(guī)范,不宜規(guī)定在民法典中;國際私法有其特殊性,制定單獨的國際私法典是發(fā)展的趨勢;民法典的體例不是拘守不變的,我國民法典或將成為一部混合兩大體例特色的民法典。如此,在宏觀上,民法典的時代意義和重大問題得到了詮釋和回應。
法律行為的效力問題是民法學的基本問題,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制度是民法典總則編的核心制度?!睹穹ǖ渚幾胍曇跋路尚袨榈男Яχ贫润w系研究》針對《民法總則》確立的法律行為生效、可撤銷和無效3種類型,以及學界對于法律行為的效力制度缺乏研究的現(xiàn)狀,圍繞法律行為效力制度體系的基礎理論、制度內(nèi)容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展開探討。該文立足于法律行為效力制度的體系構建,著眼于對民法典相關條文的分析和完善,提出應當以民法科學的基本理論作為確定法律行為效力制度體系的理論指引和判斷標準,否定了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之存在,并主張將無效法律行為限定在損害社會(國家)利益的范圍內(nèi),其他的無效應劃歸“不生效”的范疇。
《民法典編纂視野下民事責任概念的界定》一文,重新審視已有的民事責任理論和制度,提出民事責任并不是各具體責任類型的羅列和組合,應當摒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某某責任”的思維,將民事責任作為一個獨立的、實在的概念來看待和界定,從而發(fā)揮民事責任的闡釋功能和對新生責任類型的包容性。該文主張在整體把握民事責任概念和屬性的基礎上,結合域外經(jīng)驗和中國實踐,乘著民法典制定的東風,構建民事責任統(tǒng)一理論和一般規(guī)范。
騷雅及今聞鼓角,山川從此待文章。在此期望我們的研究能為民法典編纂及學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也希望更多的學者能夠參與討論,與我們共同迎接民法典時代的到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梁慧星
民法典編纂;《民法總則》;法律行為;效力制度體系;民事責任
D9
:A
:1007-905X(2017)04-0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