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書,徐 健,姜 霞,趙士嬌,黃 群,郭亞春
(1 承德醫(yī)學院臨床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 承德監(jiān)獄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3 承德醫(yī)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河北 承德 067000)
·論著·
醫(yī)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認知情況調查
李運書1,徐 健1,姜 霞1,趙士嬌1,黃 群2,郭亞春3
(1 承德醫(yī)學院臨床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 承德監(jiān)獄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3 承德醫(yī)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 了解某醫(yī)學院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認知現(xiàn)狀,為我國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本資料。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900名全日制在校本科二、三年級醫(yī)學生,以自填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發(fā)放調查問卷900份,獲得有效問卷877份,有效率為98.21%,其中二年級430名(49.03%),三年級447名(50.97%),148名(16.88%)學生曾參與大學生科研。實驗室生物安全概念的總體知曉率為58.72%,了解實驗室生物安全法規(guī)具體內容的僅占32.16%,僅8.21%的學生接受過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對實驗室生物安全柜的知曉率僅為14.14%,僅7.75%的學生清楚哪些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28.28%的學生能按照規(guī)定處理廢棄物,68.19%的學生能識別生物危害警示標志;92.82%的學生認為應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課程。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和安全行為總體知曉率偏低,分別為42.65%和41.96%,且三年級知曉率高于二年級(P<0.05);化學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方面:有過科研經歷的學生得分高于未參加過大學生科研的學生(均P<0.05)。結論 醫(yī)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的認知情況不容樂觀,應切實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管理和宣傳工作,提高學生的實驗室生物安全認知水平。
實驗室; 生物安全; 認知情況; 醫(yī)學院; 安全防護
[Chin J Infect Control,2017,16(1):73-77]
實驗室是高校進行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對醫(yī)學領域探索的不斷深入,走進實驗室、走進科學研究已成為醫(yī)學生提高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實驗室生物安全問題的日益暴露,國內外實驗室感染事件的出現(xiàn)[1]為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敲響了警鐘,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緩[2-4]。高校在實驗室生物安全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5-8],因此,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水平已經成為當今高校發(fā)展的重要課題[9]。本調查對醫(yī)學生在生物安全教育、感染途徑、個人防護等七個方面認知情況進行調查,了解醫(yī)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的認知情況,為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建設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1.1 調查對象 以某醫(yī)學院校大二、大三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基本涵蓋該院校所有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共計900名。
1.2 調查方法與內容 參考《實驗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醫(y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規(guī)定,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經相關專家審定后在部分班級進行預實驗,之后正式發(fā)放調查。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分層,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調查對象,并統(tǒng)一回收調查表。問卷題型包括選擇題和開放題,內容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級、專業(yè)以及是否有大學生科研經歷;第二部分為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實驗室生物安全基本知識、實驗室感染途徑、實驗后的廢物處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自身的安全防護以及對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的展望,共計7個方面。為方便統(tǒng)計,均采用等距四分制“非常熟悉” 4分、“熟悉” 3分、“一般了解”2分、“沒聽說過” 1分。問卷按得分情況劃分為三個等級,<40分知曉率差,40~55分為知曉率中等水平,≥55分為及格[10-12]。開放性題目由所調查者自由填寫。
2.1 基本資料 發(fā)放調查問卷900份,回收893份,回收率為99.22%;其中有效問卷877份,有效率為98.21%。調查對象主要為在校并且有過實驗室接觸的二、三年級醫(yī)學相關專業(yè)學生,其中,二年級430名(49.03%),三年級447名(50.97%),年齡為18~24歲,包括男生102名(11.63%),女生775名(88.37%)。148名(16.88%)學生曾參與大學生科研,其中14名(1.60%)大學生為科研立項負責人,17名(1.94%)曾參與論文發(fā)表;未參加過科研的大學生729名(83.12%)。
2.2 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總體認知情況 在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方面,實驗室生物安全概念的總體知曉率為58.72%,了解實驗室生物安全法規(guī)具體內容的僅占32.16%,僅8.21%的學生接受過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各專業(yè)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法規(guī)知曉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中影像學專業(yè)學生知曉率最低(17.65%)。在基本知識方面,對實驗室安全防護設施以及物品的總體知曉率較低,生物安全柜的知曉率僅為14.14%,僅7.75%的學生清楚哪些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在廢棄物處理方面,能按照規(guī)定處理廢棄物的比率僅占28.28%。在正確應對突發(fā)事件方面,能識別生物危害警示標志的占68.19%。在個人防護方面,能真正做到自我防護的僅占35.46%。大部分同學對于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課程的認同率很高,達92.82%。見表1。
表1 不同專業(yè)醫(yī)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認知情況[n(%)]
續(xù)表1 (Table 1, continued)
注:其他包括中醫(yī)、針灸推拿、心理等專業(yè)
2.3 不同年級醫(yī)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認知情況 三年級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實驗室生物安全行為認知得分均高于二年級(均P<0.05);實驗室生物安全態(tài)度方面二、三年級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實驗室生物安全行為:二三年級的總體知曉率分別為42.65%(374名)、41.96%(368名),總體及格率分別為14.48%(127名)、16.08%(141名);實驗室生物安全態(tài)度:二三年級總體知曉率和總體及格率分別為92.47%(811名)、83.24%(730名)。
年級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實驗室生物安全行為實驗室生物安全態(tài)度二年級(n=430)42.55±13.8741.99±11.8976.86±17.46三年級(n=447)44.59±14.2144.19±12.3678.95±17.58t-2.150-2.683-1.768P0.0320.0070.077
2.4 大學生科研對實驗室生物安全危害認知情況的影響 學生對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總體知曉率分別為53.48%(469名)、45.38%(398名)和36.15%(317名);總體及格率分別為21.21%(186名)、12.31%(108名)和12.43%(109名)。在化學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方面:有過科研經歷的學生得分高于未參加過大學生科研的學生(均P<0.05),見表3。
科研情況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參與過(n=148)45.86±13.2843.79±10.8843.13±11.27未參與過(n=729)44.60±11.3541.70±10.1440.95±11.39t1.0762.1602.121P0.2830.0320.034
為加強對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教育與管理,我國相繼頒發(fā)了《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標志著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在管理和認可方面進入了科學規(guī)范的新階段[13]。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與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內專家認為,雖然我國大部分實驗室硬件條件較好,但實驗人員實驗室安全教育與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欠缺[14]。為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美國實驗室要求新來實驗人員在工作第一周內必須接受生物安全培訓,該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高校大學生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訓,不僅可以減少公共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自身的防護。值得借鑒的是,國外已經在大學生中開展了多形式、多方面的實驗室相關知識的培訓[16]。而我國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仍十分薄弱,大學生參加實驗室安全技術培訓的機會較少[5]。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工作中,學生往往僅看重實驗結果而忽視實驗室安全,容易導致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大學生正值學習與工作的過渡時期,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不僅能夠保證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能為學生樹立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保持高度的自我防護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總體知曉率為42.65%,三年級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的知曉率也僅48.32%。接受過生物安全培訓的僅占8.21%,其中僅13.30%的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是經過老師講授獲取的,說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缺乏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此外,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所持態(tài)度比較正確,92.8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相關課程,說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清楚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生物安全知識。張哲文等[17]調查結果也顯示,多數(shù)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方面認知不足,渴望獲得更多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同時,也指出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較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高校應切實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獲取途徑。
對醫(yī)學生而言,個人防護在實驗室生物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組調查顯示,僅57.35%(503名)學生有自我防護意識,而能夠真正做到個人防護的僅占35.46%;僅43.56%的學生在實驗室基本按照實驗室規(guī)范操作,佩戴防護性器具的僅占45.61%,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未足夠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行為,缺乏實驗室內使用防護性器具的安全意識;高達62.94%(552名)的學生經常攜帶與實驗無關的物品,49.14%(431名)的學生在實驗室有過進食、飲水的行為,44.70%(392名)的學生發(fā)生過實驗試劑接觸皮膚的意外情況。研究[18-19]指出,實驗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和不規(guī)范操作是導致實驗室發(fā)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同時強調應加強學生對實驗室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則,讓其樹立牢固的自我防護意識,為將來的實際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礎。
[1] 王帝,翟璐.東北農業(yè)大學28名師生因動物實驗感染嚴重傳染病[N].中國青年報,2011-09-03(03版).
[2] 田曙光,王雪松,陳勇,等.中國援塞移動實驗室安全風險評估與生物安全應對措施[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5,32(4):365-368.
[3] 茍麗娟,李月.試析實驗室生物安全與人員必備素質[J].生物技術世界,2015,(4):160.
[4] 宋宏濤,郭曉燕.美國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與安保措施及其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2):158-162.
[5] 王小利,楊怡姝,沈思嗣,等.加強高校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243-245.
[6] 陸兵,李京京,程洪亮,等.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現(xiàn)狀[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192-196.
[7] 李戀,博曉真,沈曉玲,等. 醫(yī)學院校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學的探討[J].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s1):180-182.
[8] 張潔,朱昌平,馬文哲.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12,15(1):195-197.
[9] 趙慶雙,聞星火,李明.加強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關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9):8-11.
[10] 楊雪琴.大專護生腫瘤護理考核結果分析及教學改進策略[J].護理學雜志,2009,24(5):63-65.
[11] 楊秀程,張?zhí)?,魏麗娟,等,瀘州醫(yī)學院學生生物安全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查[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5,25(15):2592-2594.
[12] 張曉偉,李薇,陳公琰,等,中國腫瘤患者營養(yǎng)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查分析[J].腫瘤代謝與營養(yǎng)電子雜志,2015,2(4):43-47.
[13] 孫寶清,許子華,任立平,等.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33(8):79-80.
[14] 李彬先.實驗室生物安全概況及生物安全實驗室的重要意義[C].臨床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研討會,2011,145-147.
[15] 楊振華.美國臨床實驗室的安全管理[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3,26(12):794-796.
[16] Harvey PA, Wall C, Luckey SW, et al. The python project: A unique model for extend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J]. CBE Life Sci Educ, 2014,13(4): 698-710.
[17] 張哲文,黃紫涵,何娟,等.我校醫(yī)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及防護知識認知現(xiàn)狀調查[J]. 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1):61-64.
[18] 黃錦桃,梁翠莎,陳劍煌,等.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與實施[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5,31(12):1899-1901.
[19] 任向宇,張明昱,李戀,等.病原微生物學教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5,31(7):155,159.
(本文編輯:付陳超)
Medical students’ cognition on laboratory biosafety
LIYun-shu1,XUJian1,JIANGXia1,ZHAOShi-jiao1,HUANGQun2,GUOYa-chun3
(1ClinicalCollegeofChengdeMedicalCollege,Chengde067000,China; 2ChengdePrisonHospital,Chengde067000,China; 3DepartmentofPathogenBiology,ChengdeMedicalCollege,Chengde067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gnitive status of medical students of a medical university on laboratory biosafety, and provide basic data for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Methods 900 full-time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were chosen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s were filled out in by them.Results 9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877 (98.2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49.03% (n=430) were from sophomores, 50.97%(n=447)from juniors,148(16.88%)students have ever participated in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overall awareness rate of laboratory biosafety was 58.72%, only 32.16% of students understood the detailed contents of laboratory biosafety regulations, only 8.21% of students have received training in laboratory biosafety; the awareness rate of laboratory biosafety cabinet was only 14.14%, only 7.75% of students knew which oper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in biosafety cabinet; 28.28% of students could deal with waste according to the rules, 68.19% of students were able to identify warning signs of biological hazard; 92.82%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at laboratory biosafety-related courses should be set up. The overall awareness rate of laboratory biosafety knowledge and safety behavior was low, which were 42.65% and 41.96% respectively, junio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ophomores(P<0.05); in the aspect of chemical hazards and biological hazards, student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allP<0.05).Conclusion Medical students’ cognition on knowledge of laboratory biosafety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of laboratory biosafety.
laboratory; biosafety; cognition; medical university; safety protection
2016-04-20
李運書(1991-),男(漢族),河北省大城縣人,大學本科,主要從事麻醉學研究。
郭亞春 E-mail:123263295@qq.com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7
R136
A
1671-9638(2017)01-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