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勇
一、開篇反復,引燃情感
阿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讀初中時一見此言,我立馬便被它吸引了,并且瞬即背誦了下來?;剡^頭來尋找緣由,才發(fā)現(xiàn)是因為朱自清在這里繪下了一個翹首期盼春的來臨的孩子。他一邊踮起腳,一邊用手遮住眼不斷地眺望著——這離不開文字運用的反復手法。在他的期盼里,我們先是感受到了春風的撫摸,再聽到了春天的腳步,再看到了春邁開腳步向我們走來——這離不開文字的選擇,“來”和“腳步”讓毫無情感的東風和春天充滿了生命的律動。這還離不開文字的不斷加增。文句的字數(shù)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呈遞進式上升,不正如情感在一點點攀升,一點一點高漲嗎?這短短的文字里,有著孩子,有著聲音,有著畫面。
若再細細分析,這段文字里更有著音樂之美。“盼望”的重音,“著”的輕音;“東風”與“春天”的陰平,“來”“腳”的上聲,“步”與“近”的去聲,“了”的輕聲。如此,輕音與重音的相間,陰平與陽平的融合,就使文句有了跌宕起伏的旋律。這不就是一首曲調(diào)優(yōu)美的詞曲嗎?
二、概寫一筆,粗筆勾勒
文章將我們的情感引發(fā)之后,接著概寫一筆,再粗筆勾勒了三幅畫: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作者不是游離于景物之外,而是將自我融入其中。這要歸功于文章辭格的運用?!皠偹选薄靶佬廊弧薄皬堥_了眼”接連三次以兒童的視覺描寫“一切”,讓句子鮮活靈動,情趣盎然,又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畫面。而三幅畫的勾勒又很好地呼應(yīng)了前文,且在言語上很有特色,句末三個“了”字的連用,將情感不斷推向高潮,我們似乎可見這些文字背后流露的是作者見到春山朗潤,春水初漲,春陽臉紅時的無比興奮之神情: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啊——山朗潤起來了;啊——水漲起來了;啊——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隨著“啊”的不斷延長,驚喜之情也逐漸上升。
三、巧選鏡頭,妙用文字
在概寫一筆,粗筆勾勒,用文字呈現(xiàn)了一幅宏觀的春天圖景之后,作者開始調(diào)節(jié)鏡頭距離,聚焦到春草、春花、春風、春歌、春雨等景物,從不同角度描繪,最后由景及人,將春天的生命力推到最高點。
在選擇這些景觀描寫時,作者十分注意言語的表現(xiàn)力。他力求讓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選用都與所繪之境交相輝映,讓人情不自禁地沉入到他的文字里。
1.妙用短句,交換語序
如寫春草一節(jié),其中“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兩個句子,我們也可以換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
園子里田野里瞧去滿是一大片一大片嫩嫩的綠綠的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的來小草。
這樣只要一個句子即可,省去了多少標點,句子也清爽干凈多了。但是,當我們?nèi)プx這個長長的句子時,會覺得好累,好沉悶,好單調(diào)。它容不得你喘一口氣,更是把鮮嫩可愛的春草扯成了年逾八十的老嫗,半點味兒都沒了。而原句運用短句,交換語序,打破了單調(diào)沉悶的長句,凸顯了小草的各種情狀,很自然地引起我們的關(guān)注:小草的生長方式是“偷偷”地“鉆”。當這兩個詞與小草相配時,小草就猶如一個孩子般可愛而調(diào)皮了,仿佛它在和人捉迷藏,一下子從無到有,猛然出現(xiàn)在你面前;小草的質(zhì)地是“嫩嫩的,綠綠的”。這兩個疊音詞讓語言充滿了鮮嫩的汁水,不再干枯無味,讀之,里面濃濃的憐愛之意滾滾流淌;小草遍及的范圍是“園子里,田野里”,中間一個逗號的加入讓“園子里”和“田野里”變得顯眼起來,我們可以分明地感受到它遍布范圍之大;小草的數(shù)量是“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極言其數(shù)量之多,生命力之強。更為美妙的是,讀這個句子仿佛一個孩子暢游在草的世界里,聲音里充滿了得意與欣喜,不知不覺,自己也沉醉其間了。
2.放飛想象,童言傳情
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紅的粉的白的花。
這是一種客觀的陳述。我們能知道的就是花很多,顏色很多。但是無法從中獲知隱藏在這些文字中的情感是什么,也很難對這個句子產(chǎn)生情感。
但是朱自清在描寫春花時便加入了他的想象: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括號里的文字都是作者的想象。有了“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桃樹,杏樹,梨樹”就不再是樹,而是一個個爭著開花,彼此推著擠著的調(diào)皮的孩子了。我們似乎還聽到了一聲聲吵嚷:“我要開花!”“我要開花!”“我先開!”“我先開!”“我第一!”“我第一!”有了“像火”“像霞”“像雪”,“紅的”紅出了生命的熱度,“粉的”粉出了霞彩的多姿,“白的”白出了無邊的廣度。它們不再是一種顏色,而是一幅幅可感可觸摸的畫了。有了“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我們就看到了朱自清深深地陶醉在花的海洋里,連我們也沉醉在花的甜味里,對那碩果累累的桃兒、杏兒、梨兒垂涎欲滴了。
朱自清通過想象,讓普通的視覺煥發(fā)出了熱鬧的聽覺、甜甜的嗅覺、繽紛鮮活的視覺,更令人產(chǎn)生垂涎欲滴的“胃”覺。這一切,都緣于想象的加入。有了想象,平淡化為神奇,文字活力四射!
作為一個大作家,朱自清在《春》的語言里追求一種入境入情的感覺,追求語言的童趣化、童真化。他運用短句讓語言活潑芬芳的同時,也很注意用詞的本色,追求一種兒童的本真感覺。下面這個句子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這個句子完全是孩子說出來的話。朱自清將野花比作孩子們都很熟悉的眼睛和星星,而非如《荷塘月色》里“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之精致典雅,這與他在《春》中追求一種兒童的視角去描繪是很有關(guān)系的,從中似乎流露出他對童年時光的一種回味與追尋。并且這個比喻極具生命力,極易令人想起那首“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的兒歌來。
3.感官聚會,修辭寫情
在描繪無形無象的春風時,作者巧妙地調(diào)動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感官,化抽象為具象,使春風不再虛無縹緲,而是可感、可嗅、可聞。“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春風是否可觸?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是不是也算春風吹進你的鼻子?鳥的歌喉、輕風流水之音、短笛之聲是不是可聽呢?這一切匯聚在春風中的時候,你又怎能說春風無聲無色又無味呢?更為巧妙的是,朱自清在筆端滲入了自己對春風的濃濃愛意,卻不著一個“愛”字。沒有愛意,他會用“母親的手”來形容春風?沒有愛意,他會用“醞釀”來形容氣味的匯集?你是否從“醞釀”中感受到“我”被泥土氣息、青草味兒、花香灌醉了呢?你是否從中感受到“我”沉醉其間了呢?“高興” “賣弄” “呼朋引伴”“應(yīng)和”這些詞,哪里是寫鳥,這分明是寫人??!什么叫擬人?擬人不只是一種修辭,擬人更是一種情感的自我融入。在這些文字背后,我們讀到的不只是春風的味道,更有朱自清對春風的愛意,對春天的愛意。
4.熱鬧寧靜,避免單調(diào)
文似看山不喜平?!洞骸返恼w基調(diào)是熱鬧的,從文章開頭一直到寫春雨,文章均處在熱鬧狀態(tài)。為避免描述風格的單調(diào),讓文章呈現(xiàn)出搖曳的味道,朱自清在寫春雨部分呈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前三句熱鬧——“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倍叹渲谐尸F(xiàn)出鮮活的童真味。后兩句——“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xiāng)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壁呌趯庫o,將熱鬧與寧靜的轉(zhuǎn)化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由物及人,卒章顯志
在文章最后,作者為避免單調(diào)的寫景,將描寫對象聚集到了人,且每一個人都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最后用三個排比段表達對春天的禮贊,對未來的期待。
由此觀之,狀難寫之景我們可以采用開篇反復,引燃情感——巧選鏡頭,妙用文字——由物及人,卒章顯志來建構(gòu)文章的整體,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短句的運用、語序的交換、想象的發(fā)揮和各種感官的調(diào)動,將本來抽象的季節(jié)變成可感可觸的鮮活靈動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