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霞 徐巍 劉慧英 史為民
摘要:針對缺少園藝專業(yè)背景的其他涉農專業(yè),從《園藝通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運用、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提出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知識和實踐技能對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性,以期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非園藝類專業(yè)課程;園藝通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128-02
《園藝通論》是高等農業(yè)院校非園藝類專業(yè)選修課,包含了蔬菜、果樹、觀賞植物分類、生物學特性、育種、育苗、栽培、設施園藝及產品采收處理等課程內容。不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有所不同,以石河子大學為例,植保專業(yè)課時分配為24學時理論課,8學時實驗課;農學和資環(huán)專業(yè)為32學時理論課。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要求任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綜合知識和實踐技能,以學生為本,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多種教學手法相結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效果。筆者從事園藝通論教學多年,現(xiàn)將該課程近年來開展教學改革的一些做法、結果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實驗課程開設緊密結合理論教學
對于植保專業(yè)該課程培養(yǎng)方案制訂課時分配為24學時理論授課,8學時實驗課程。在教學計劃安排過程中,我盡可能地把實驗課程的上課時間和理論課程上課時間保持一致,如第一周開理論課同時開設實驗課,并且第一堂實驗課開設“園藝植物種類識別”,可將學生帶到包含園藝植物種類較多的實踐基地開展實驗課程,建議學生用手機拍照,給植物標注科、屬、名做成電子版實驗報告,并讓學生寫出自己感興趣的一種園藝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結束后督促學生盡早完成實驗報告。同時,教師也要及時把學生拍攝到的具有典型性的照片運用到后面的理論課堂上,有了這樣的準備,在上園藝通論第二章《園藝植物的分類》和第三章《園藝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這兩個章節(jié)時,會讓學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繼而產生求知的欲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理論課堂的學習興趣。第四章《園藝植物品種改良》內容較為枯燥難懂,開設了“園藝植物花器官識別和授粉”的實驗課。這樣,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體會園藝植物花器官的多姿多態(tài),更好地掌握有性雜交技術,也為其他育種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對于農學和資環(huán)專業(yè),園藝通論這門課培養(yǎng)方案為32學時理論課,農學和資環(huán)專業(yè)的學生同樣缺少園藝植物相關知識背景,如何讓學生也能夠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目前的微課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如對于第七章《設施園藝》中設施的類型和結構這個知識點,對于有實驗課程的植保專業(yè)可以開設“園藝設施種類的識別”實驗課,而對于沒有實驗課的農學和資環(huán)專業(yè),以往采用實物圖片PPT展示的授課方式,現(xiàn)今采用微課的方式,教師親自在學校實驗基地學生見過的不同設施里講解設施結構,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微課教學模式在第五章《園藝植物的育苗技術》中的運用既能把扦插、嫁接等難點講解透徹,也能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實踐技能。此外,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在原有課件的基礎上,通過二維三維立體動畫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和直觀,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如種子層積處理這個重要知識點,通常以連續(xù)圖片的形式分步驟介紹,對于非園藝專業(yè)背景的學生,課堂上教師除了說明每張圖片的內容,還會把每一個操作步驟聯(lián)系起來重復一遍,以提升教學效果,采用三維立體動畫,將層積處理的每個過程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很容易掌握具體實施方法。這種方法,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提高了教學效果。目前,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這一信息媒體,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目前我校正在結合教務處網絡教學平臺開設《園藝通論》網絡課堂,有效地實施資源共享,借助這個平臺,老師可以把《園藝通論》的相關資料進行上傳,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可以在課后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或者鞏固課堂知識,同時這個平臺可以和學生互動,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師生間還可以就一些課堂教學方法與效果等進行討論與交流,以便教師更好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三、學生成績評價體系改革
在以往的學生成績評定中,主要以試卷為主,近些年對園藝通論課程進行了改革,有實驗課程的由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20%和試卷成績60%組成,沒有實驗課程的由平時成績40%和試卷成績60%組成。平時成績主要是課堂出勤率和課堂回答問題,對于選修課,老師形成課堂點名和課前提問的習慣,由于平時成績的比重較大,學生比較重視,學生也會形成不遲到曠課和課后復習的習慣,而且教師提問的問題通常是上一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
四、靈活的教學模式
針對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比如在講授第二章《園藝植物的分類》時,在課堂上留出十分鐘,讓學生分組歸納自己平時生活里吃的蔬菜、水果和認識的一些觀賞植物屬于哪個科、屬,有什么特點,最后在黑板上通過做“連線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由于問題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興趣濃厚;在第三章《園藝植物生物學特性》中講述根、莖、葉的變態(tài),我們通常從市場上購買實物,讓學生先自己觀察區(qū)分給出答案,學生對有些植物如大蒜、洋蔥、藕、山藥等會有不同的了解與認識,由此逐漸展開,教師逐一講解,最后學生對每一個實物作最后的確定,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在教授第二章《園藝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時,講完莖的五種形態(tài)“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匍匐莖、短縮莖”等知識點,我會請五位同學到講臺上用身體語言表述這五種形態(tài),下面的同學來猜,通常是在一片笑聲中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一位已經畢業(yè)的同學見了我,聊起老師上課的情景,都能說出自己當時用身體語言表示莖的哪種形態(tài)。第六章講到果樹整形修剪的方法,我們通常把學生修剪果樹比喻成給果樹動“美體手術”,我會把修枝剪和校園里山定子及八棱海棠的樹枝帶進課堂,每種修剪手法教師一一展示,然后讓學生對課前采來的果枝進行分組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園藝綜合知識和實踐技能
教師是人才培養(yǎng)中的決定性因素,課堂上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教學形式的主導者和執(zhí)行者,園藝通論是一門實踐型強的專業(yè)課程,因此專業(yè)任課教師學識的廣博與否、專業(yè)實踐技能熟練程度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專業(yè)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課堂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得當,重點突出,教學內容組織有序,設問引思,娓娓道來,理論知識與自身的實踐內容相結合似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課堂時間在不經意間流逝。相反,專業(yè)實踐技能欠缺的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略顯單薄,部分重點內容不能深入展開,學生上課缺乏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學生課堂看手機是一個令高校老師頭疼不已的事情,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既要完成課堂的教學內容,又要保證一定的課堂紀律和教學效果。然而,教師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可能會改變“低頭族”的聽課方式,逐漸喜歡這門課,甚至對感興趣的知識點在課后和教師交流。
教學相長,理論和實踐相得益彰,教師只有博采眾長不斷提高自身園藝綜合知識和實踐技能,方能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和內容靜思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修斌,楊彬,張春梅,李翊華,許耀照.“園藝植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園藝文摘,2015,(10):210-211.
[2]張菲菲,秦舒浩,王延秀,吳玉霞,楊麗婧.園藝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6,2(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