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苔
隨著共享單車的崛起,“共享”一詞開始滲透進各個領域,逐漸變得炙手可熱起來。在社會公益組織的推動下,湖北武漢出現(xiàn)了一種名為“親情互換養(yǎng)老”的共享房屋:有條件的獨居或空巢老人騰出一間空余的房間給大學畢業(yè)生免費居住,年輕的愛心房客每天利用空余時間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老人聊天,這種“親情互助”的新型模式有效解決了獨居老人和大學畢業(yè)生的雙重“窘境”。
2017年3月初,武漢某高校畢業(yè)生陸強因為公司倒閉,沒有拿到當月薪水,他查了查銀行卡,里面的存款余額不足1000元,想到要繳下個月的房租了,陸強心里有些恐慌。
陸強在路邊小店吃了碗7元的熱干面,一臉落寞地在街上閑逛,看到路邊有個閱報欄,一則“0元招募50名愛心房客”的短消息攫住了他的眼睛,這則報道是這樣寫的:
或許在這個偌大的城市
你也在尋找家一樣的落腳點
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
一個可以寄托的依靠
一間有人守候的房間,
一片溫暖的心靈港灣
而空巢獨居的他們,
也渴望你們近距離走近
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句溫暖的問候;
一頓有人陪伴的晚餐,
一個溫情的身影
租客——老人,讓我們走近彼此
心靈互助,溫暖彼此吧!
招募對象:善良、熱愛公益、有愛心、責任心,愿意與老人相處的在校大學生或應屆畢業(yè)生、社會愛心人士;滿足條件的特殊愛心人士。
陸強看到這則招募信息的發(fā)布單位是:湖北省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不由動了心。陸強來自湖北孝感,家有年近九旬的爺爺,他與爺爺感情很深。讀大學時,陸強曾和同學們到養(yǎng)老院做過義工,對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尤為同情?,F(xiàn)在,有這樣一個接近空巢老人的機會,而且還能省去一筆不小的租房費用,他決定報名試一試。
由于暫時失業(yè),陸強決定先解決住宿問題。第二天,他到位于江漢區(qū)沿街大道的炎黃社會工作中心去報名,工作人員得知陸強讀大學時經(jīng)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還到養(yǎng)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做過義工,決定把他列為招募對象。接下來,工作人員為陸強提供了50余名空巢老人的詳細資料,讓他進行選擇,陸強選中了一位叫馮友順的獨居老人。
當天下午,陸強在工作人員的引薦下,和馮友順老人見了面。馮友順75歲,腿部殘疾,獨居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每月有3000元的退休金。巧合的是,馮友順老家也在孝感,熟悉的鄉(xiāng)音拉近了一老一少兩個人的距離。
陸強和馮老彼此都很滿意,隨后,工作人員讓他們簽訂了愛心房客協(xié)議,協(xié)議一些條款對雙方都有約束性,馮友順義務為陸強提供住處,陸強只需支付一點點的水電費就可以入住。陸強在日常生活中有義務打掃衛(wèi)生,整理家務,陪老人聊天、照顧老人等。此外,為保障老人的權益,在工作人員的建議下,馮友順還出具了一份物品清單。
與馮友順老人達成協(xié)議的第三天,陸強退掉原來租住的房子,拎著一個裝著自己生活用品的背包住進了馮友順老人家。起初,他還有些拘束,看到老人隨和慈祥,緊張心理很快就消散了。因為是同鄉(xiāng),兩人的共同話題不少,聊得挺投機。
此后,陸強每天早上出門去找工作,并很快在一家商貿(mào)公司重新就業(yè)。上班后,陸強生活規(guī)律起來,每天上班出門前,他都會將家里打掃一遍,出門時還會叮囑馮大伯按時吃藥。下班回到家,陸強陪著馮大伯看電視聊天。4月中旬,馮大伯念叨著自己的殘疾證該年檢了,陸強幫老人辦了年檢。
一到6月,武漢的氣溫噌噌往上躥,馮大伯腿不好,怕受涼,沒裝空調(diào),他擔心陸強太熱睡不著覺,便把家里那臺落地扇放在陸強床邊,陸強又悄悄把電扇放到馮大伯身邊。
馮友順用的是一部很破的老年手機,看到陸強使用的智能手機能上網(wǎng)打游戲,還能叫外賣,心里很是羨慕。陸強留了心,找在武漢的同學要了部舊的智能手機,又給他買了個好看的手機殼,然后教他上網(wǎng)看新聞,打游戲,還教老人學會了叫外賣。
馮友順性格內(nèi)向,少言寡語,腿腳不靈的他很少出門。在陸強的開導下,雙休節(jié)假日嘗試開著電動輪椅跨出陰暗的房屋,去附近的龍王廟公園晨練,一來二去,還結交了兩個談得來的老年朋友,整個人的精神頭也上來了。
余淑雅今年68歲,老伴金國慶是大學退休教授。余淑雅和老伴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在國外定居,兒子患精神疾病20余年,沒少讓余淑雅費心費力。雪上加霜的是,老伴5年前因為中風癱瘓在床,照料完老伴,還得時時提防兒子發(fā)病,余淑雅畢竟年紀大了,精力體力都跟不上,更別說有自己的晚年生活了。
2017年3月的一天,余淑雅從外面買菜回來,遇到社區(qū)一位相熟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正想去找她,說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正推廣一個“0元招募愛心房客”的項目,他覺得余淑雅比一般空巢老人更需要扶助,況且她家有空余的房子,可以試著參加這個社會活動,如果能招到滿意的愛心房客,能減輕她不少負擔。
余淑雅聽后頗為動心,但又有些猶豫:“家里這種情況,能找到合適的人嗎?人家嫌不嫌棄咱家病人多呢!”社區(qū)工作人員說:“試一試吧,萬一找到合適的人選呢?這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家里多個人能讓您的生活更豐富些!”在社區(qū)工作人員的鼓動下,余淑雅隨后報了名。
第三天,余淑雅接到社區(qū)工作人員的電話,讓她到位于沿江路的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挑選合適的“愛心房客”。想到家里要住進來個陌生人,余淑雅臨出門前還有些猶豫,還是當過大學教授的老伴見識深刻:“什么陌生人?在家里住幾天不就熟悉了么?有個年輕人住進來,咱家里還能多些生氣,去吧!”
在老伴的鼓動下,余淑雅出了門,到了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說明來意,工作人員打開電腦,調(diào)出“愛心房客”的報名資料,讓余淑雅挑選。當她看到一個叫李帥的小伙子時,不由動了心。這個叫李帥的年輕人正值畢業(yè)實習期間,學的也是社工專業(yè),最重要的是,小伙子陽光帥氣,洋溢著一股蓬勃的朝氣。于是,她決定和李帥見面談一談。
余淑雅很有眼光,這個叫李帥的小伙子來自河南安陽,從小就喜歡幫助人,考大學選的也是社工專業(yè),大學里就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那則“0元招募愛心房客”的信息,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隨后,在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安排下,他與余淑雅阿姨見了面。聽了余阿姨的家庭情況,沒有多想,便同意到余阿姨家去做“愛心房客”,想盡己所能地幫她分擔一下過重的壓力。隨后,他和余阿姨簽訂了“愛心房客協(xié)議”。
住進余阿姨家的第一天,恰巧余淑雅的兒子再次發(fā)病,被送至醫(yī)院治療。余阿姨到醫(yī)院陪護兒子,家里的事情交給了李帥打理。李帥下班回家后,幫金老師按摩,邊按摩邊陪他聊天。金國慶大學時教授哲學,學識淵博,讓李帥非常欽佩,一老一少聊得十分投機。
一連三天,金老吃的都是老伴中午多做的飯菜,李帥有些不安。為了讓老人吃上新鮮蔬菜,他讓余阿姨中午不用再多做飯了,晚上的飯他來做。按照老人的喜好,李帥上網(wǎng)查找菜譜,給老人做出了兩菜一湯,初試身手,居然讓金老吃得津津有味,使得李帥頗有成就感。
兩周后,余阿姨的兒子出院了,雖然精神狀況有所改善,但還是有些恍惚。看到家里住進來個陌生青年,還有些警惕。余淑雅“騙”兒子,說李帥就是他的親弟弟,數(shù)年前送到別人家了,現(xiàn)在大學畢業(yè)了,來家里照顧他。
對于母親的話,余淑雅的兒子居然當了真,他拿出瓶飲料,非得讓李帥喝,李帥不喝,他還不高興地說:“老二,聽哥的話,快喝吧!”看到余阿姨一旁使眼色,李帥順從地喝了飲料,高興得余淑雅的兒子在一旁手舞足蹈。
由于李帥的加入,余淑雅感覺比以前輕松多了。雙休節(jié)假日,李帥推著金老師,余淑雅帶著兒子,一家人沿江邊散步,遇到熟人,問李帥是她的什么人?余淑雅攬著李帥的肩膀,親昵地說:“這是我的另一個兒子,比親的還親!”
方惠與劉千琴結緣的經(jīng)過很有趣。大三時,為了減輕家里負擔,方惠干起了家教,她的學生就住在民族街涂家社區(qū)。有一次,方惠從雇主家里出來時,巧遇對面一位老太太拄著拐杖下樓,老人腿腳不靈便,每下一層都很艱難,方惠走上前去,攙著老人另一只胳膊,扶著她緩緩下樓。
有了方惠的幫助,老人下樓快多了。來到院里,她把老人扶到長椅上歇息,老人連聲致謝,方惠跟老人聊了幾句就離開了。沒想到的是,方惠好幾次從雇主家上完課出來,都碰到對門老太太蹣跚著下樓,方惠每次都會主動扶她到樓下。
一次,老人要到菜場買菜,方惠陪她前往,一老一少聊起了天。聊天中,方惠得知,老人叫劉千琴,幾年前喪偶,唯一的兒子在國外定居。她75歲了,腿腳不好,兩天才下一次樓,不想做飯了,就打電話讓飯館給送上來。
方惠曾狐疑地問老人:“為什么不跟著兒子去國外定居或者去養(yǎng)老院呢?”劉千琴老人嘆著氣說:“我到國外住過幾個月,兒子生活的地方環(huán)境很好,可他每天工作很忙,媳婦孫子也沒時間陪她,在國外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再說,她怕有個三長兩短回不了國,那可就麻煩了,她還是想終老武漢。”
對于為什么不去養(yǎng)老院,劉千琴老人苦笑著說,她也曾到養(yǎng)老院體驗過幾天,那里暮氣沉沉的環(huán)境讓她很不適應,感覺很壓抑,住進養(yǎng)老院就跟等死一樣,還不如在自己的家里舒心。
劉千琴老人的處境讓方惠頗為同情,平時去雇主家做家教時,有時碰不到老人,她還主動敲老人家的門,問她有什么需要幫忙的?一來二去,劉千琴和方惠熟絡了,她對這個勤快而又善良的小姑娘很是喜愛。
一年過去了,方惠大學畢了業(yè)。2017年春節(jié)后,她去涂家社區(qū)看望劉千琴,恰逢社區(qū)工作人員在老人家里探訪,了解到方惠和劉千琴老人結緣的經(jīng)過后,社區(qū)工作人員眼前一亮,說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正推廣一項名為“0元招募愛心房客”的社會活動,既然她和劉千琴老人這么有緣,不如結成幫扶對子吧,這樣方惠也能省去一筆不小的租房費用。社區(qū)工作人員這么一說,劉千琴老人殷切地向方惠發(fā)出邀請,方惠欣然應允。第三天,方惠就退掉租房搬進了劉千琴老人家。
自從方惠搬進來后,劉千琴老人精神好多了,每天盼著方惠下班回家成了她最開心的事情。方惠回到家,會給她做飯,講一天來所經(jīng)歷的新鮮事兒,還會扶著老人下樓遛彎。劉千琴把方惠看成了自己的親孫女,方惠也把劉千琴老人當成了最親的人。這一老一小的結緣成了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推廣“0元招募愛心房客”最成功的一個例子。
自2017年3月以來,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促成了20多對老少結對子。今年七夕那天,服務中心還專門策劃了“一路有你,真愛相隨”活動,請來了8對年紀較大的獨居夫婦,讓年輕的愛心房客和他們一起過了一個浪漫的情人節(jié)。
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劉笑竹稱,這種名為“親情互換養(yǎng)老”共享房屋活動,目前在武漢一些社區(qū)悄然興起,“親情互換”從周末志愿幫扶開始延伸到常住幫扶,通過3個月、5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延長協(xié)議,讓老人和年輕人培養(yǎng)出更深的感情。這種名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親情互換養(yǎng)老方式,本質(zhì)是為了解決空巢老人獨居難題,同時為大學生提供臨時住所。簽約大學生都通過了服務中心的把關和考核,他們大多有從事過公益活動的經(jīng)驗,愛心互換協(xié)議也會對雙方提出約束性條款,空巢老人會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單,通過這些措施來保障老人的權益。
武漢中德心理研究院院長李先富對這種互助養(yǎng)老模式頗為欣賞,他說,社會不僅是物質(zhì)的鏈接,更是情感的鏈接。縱有豪宅萬間,不如芳鄰若干。對于老年人而言,最大的苦楚莫過于孤獨,而遠離家鄉(xiāng)的學子,又是多么渴望家的溫暖。這種互補式的養(yǎng)老模式,是對中華美德的最新詮釋,是社會公益組織在共享領域的創(chuàng)新實踐。這項實踐對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有著普遍的社會意義,值得向全社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