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匯涓,董喜鳳,王化泉*,阮二寶,付蓉,邵宗鴻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血液科,天津 300052)
綜述
留學生血液學英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江匯涓,董喜鳳,王化泉*,阮二寶,付蓉,邵宗鴻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血液科,天津 300052)
隨著“一帶一路”國策的提出,相關國家來華醫(yī)學留學生教育規(guī)模逐年擴大。這些學生以英語授課,培養(yǎng)學歷人才為主。如何提高醫(yī)學教育質量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我們總結本校對外國留學生進行血液學英語教學的經(jīng)驗和體會,旨在探索提高醫(yī)學留學生血液學臨床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留學生;醫(yī)學教育;血液學;英語授課
高水平、國際化的留學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特征,也是先進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1997年,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院校,天津醫(yī)科大學成立了國際醫(yī)學院,率先創(chuàng)建了留學生全程英文教學模式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1]?,F(xiàn)有來自56個國家的1,266名留學生在校學習,其中學歷生900余名。我院血液科負責國際醫(yī)學院《血液學》的英語教學工作,經(jīng)過十余年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一些經(jīng)驗。
教學的前提是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血液科按照學院的要求,配合學校承擔的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來華留學生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教育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課題,進一步完善來華留學生臨床血液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編寫了一整套全英文《血液學教學計劃》和《血液學教學大綱》,使教師和留學生在教學中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
英文教材的編寫:我們根據(jù)我國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血液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英文原版教材《Harrison Internal Medicine》中血液學部分為藍本,結合留學生來源國需求,編寫了一整套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自身特色,且滿足留學生來源國的英文教科書和多媒體教材。
師資隊伍的保障:根據(jù)學?!读魧W生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標準》的要求,我校實行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我科選拔有多年臨床授課經(jīng)驗、英語水平高的教師進行英語授課,其中包括在美國和香港等英語國家和地區(qū)做過訪問學者的教授,其余教師也是英語基礎比較扎實、擁有博士學位的技術骨干。留學生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使英語授課教師任用走上規(guī)范化軌道。
認真?zhèn)湔n,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用英文進行教學,與母語進行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備課的時間很長,備課與授課的時間比約為10:1-20:1,這表明在授課之前要做大量的備課工作。每位教師在備課中都要翻閱大量的不同版本的中文和英文的教材,將教學內(nèi)容制作成教學幻燈片。在授課前反復多次地預講和練習,在授課中盡量用簡短的句型和熟悉的詞匯,有時需要借助手勢和表情來表達語意。要避免將講課內(nèi)容大篇幅的拷貝到幻燈中,更不能對著幻燈片照本宣科地讀一遍了事[2]。其次,留學生教學與我國目前七年制或八年制醫(yī)學生的教學要求存在明顯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重點,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詳細、反復講解,對于前沿進展等知識點到為止。否則,很容易貪多而引起“消化不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3]。
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針對留學生的特點,轉變傳統(tǒng)的灌注式教學模式為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改變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講授模式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采用討論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加強留學生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調動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留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4]。
運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方式直觀、高效、內(nèi)容豐富、表達力強,是留學生血液內(nèi)科學教學的最好形式。血液學是實驗室檢查與臨床密切結合的一門學科,尤其是細胞形態(tài)學是其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講課需要自己照相制作幻燈片,使用投影儀,或者教師應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進行繪畫。這樣既浪費時間,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F(xiàn)在我們應用powerpoint等軟件可以很容易地講授細胞形態(tài)學的內(nèi)容。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講授《再生障礙性貧血》時,留學生對于外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衰竭沒有明確的概念和印象。這時應用多媒體軟件在同一幻燈片上進行正常人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外周血和骨髓象的對比,學生就可以有很深的印象,很容易理解。再例如《白血病》教學過程中,一張恰當?shù)幕脽羝瑒龠^“千言萬語”。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會出現(xiàn)Auer小體,Auer小體對于其診斷十分重要。以往講課,無論教師怎樣用語言描述,大部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這時一張帶有Auer小體白血病細胞的圖片就可以很容易地讓學生理解[5]。
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而這些資源為提高我們的英語教學水平提供了有力武器。首先,國外著名醫(yī)學院或醫(yī)學研究機構的網(wǎng)站上提供了大量血液學教學的課件,通過觀看、學習和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課件,使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課件不僅在學術上產(chǎn)生了創(chuàng)意,在排版和美術等方面更符合美學的需要。其次,國外血液學專業(yè)網(wǎng)站,如美國血液學學會網(wǎng)站(www.hematology.org)提供了大量的專業(yè)知識介紹,十分適合留學生提高知識水平、開拓學習思路的需要。這些網(wǎng)站內(nèi)容深入淺出,通過大量的病例分析,細胞和骨髓形態(tài)學圖片,并采用Flash動畫等形式,詳細的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歸納整理了流程圖,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便于記憶。部分學生能力較高,勤奮好學。對于這部分學生,課堂上的內(nèi)容可能不能滿足他們學習的渴求,我們將每位教師的電子郵箱留給留學生。通過電子郵件相互溝通,解疑答惑,使他們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部分在課堂上沒有明白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解答,方便快捷[5]。
即時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微信的發(fā)展,為互動式教學提供了一個有力工具。微信是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快速發(fā)送和接收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具有參與的廣泛性、即時性、互動性、必達性等特點,特別適用于互動式的學習[6-7]。我們將課件、圖片和問題等制作成微信,發(fā)布在留學生群中,方便學生學習。并與學生互動,提問解答方便快捷,極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積極建設留學生教學精品課 通過我科教師的不懈努力,《血液學》已經(jīng)成為我校第一批全英文教學的留學生精品課程。明顯帶動了學校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和血液科的學科建設。
在臨床醫(yī)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采取理論教學與臨床見習相結合的方法,使留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并及早接觸臨床。例如,如果理論課講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內(nèi)容,我們就會在本周的見習課時,讓留學生到血液科進行再生障礙性貧血方面的見習,包括問診、查體以及臨床帶教老師床旁的再次講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注重加強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能培訓,充分利用學校建立的先進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如內(nèi)科技能實驗室、綜合技能實驗室、計算機模擬病例實驗室等,使每個留學生都能掌握包括骨髓穿刺術在內(nèi)的臨床技能。臨床實習時,對于留學生的臨床操作,我們采用“一講、二看、三動手”的原則。例如骨髓穿刺術,首先由主治醫(yī)師給留學生詳細講解操作的要領。然后,由主治醫(yī)師進行實際操作并再次講解,留學生觀看。最后,在主治醫(yī)師指導下,由留學生進行操作。
由于我院的病人主要為中國人,其中絕大部分病人不能應用英語進行交流。這就使外國留學生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和查房都存在語言障礙。針對這種情況,學院安排七年制學生和留學生結成“一對一”學習伙伴,一起采集病史、進行臨床操作,這樣可以很多程度上克服了語言障礙,提高了留學生見、實習效果[8]。另外,我們培養(yǎng)了一批標準化病人用于留學生的教學。這些標準化病人來自我校臨床七年制學生,英語聽說水平均較高,已完成了前期課程的學習并掌握了一些醫(yī)學基礎知識。這些標準化病人的應用,使留學生克服了語言障礙,幫助他們較好地掌握了病史采集的技能[9]。臨床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要加強與病人和留學生的雙向溝通,既要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要使留學生關心和體貼病人。帶教老師要熟悉病人的病情,教學查房時,患者不能回答留學生的問題時,帶教老師可以代替病人進行回答,或者在兩者之間擔當翻譯的角色,使之順利完成教學查房[10]。
雖然我國英語教學的水平越來越高,大多數(shù)教師能熟練地閱讀英語醫(yī)學文獻,但是,我國的醫(yī)學師資普遍存在“聽不懂、說不出,難以與國外專家進行直接交流”缺陷。這就不能在英文上讓教和學兩方面達到流暢的交流。因此,對師資力量進行強化英語培訓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完成教學任務和保證教學質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措施。針對我科的實際情況,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強化教師英語培訓。配合學校建立的國外、國內(nèi)和校內(nèi)三級培訓制度,共選派6名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赴香港、美國學習,3名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赴北京外國語大學脫產(chǎn)進修英語。聘請優(yōu)秀的外國專家,采用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對青年教師進行英語授課培訓,提高了留學生授課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11]。
5.1 教師方面 (1)部分教師的英語聽說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否則影響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自由交流,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2)個別老師對留學生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備課不充分。
5.2 學生方面 (1)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基礎知識比較薄弱,部分同學自學能力較差;(2)少部分學生紀律性較差,甚至自由散漫;(3)他們的英語發(fā)音不標準,有很重的方言口音;(4)漢語水平差。過去多數(shù)學生回國實習,漢語教學未被重視。近兩年,各生源國要求留學生在中國實習,與中國患者的溝通問題凸顯。積極開展?jié)h語教育成為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中急需加強的問題。
5.3 醫(yī)院方面 (1)我國絕大多數(shù)病人不懂英語,留學生難以溝通,嚴重影響了見習和實習的效果;(2)由于我國目前大的醫(yī)療環(huán)境的影響,部分病人不積極配合包括留學生在內(nèi)的教學工作。這使留學生的見習和實習更加困難[12]。
雖然我們的留學生教學工作仍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扒Ю镏校加谧阆隆?,相信通過各種努力,我國的全英語授課血液學教學工作一定能邁上新臺階。
[1]郝希山.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高等醫(yī)學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光明日報.2009-06-09.
[2]鄧建川,婁世鋒.留學生血液內(nèi)科學教學實踐體會[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4): 624-625.
[3]陳萍,劉庭波,元小紅,等.留學生血液內(nèi)科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10): 142-145.
[4]鄭維揚,劉愛華,陳燁,等.留學生《臨床診斷學》教學實踐初探[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9(8): 46-47.
[5]申健,邵宗鴻.PBL教學模式在血液學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29(5): 17-18.
[6]王萍.微信移動學習平臺建設與應用[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5):88-95.
[7]鄭曉娜.大學生微信使用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 [J].思想理論教育,2014(2): 83-86.
[8]馬亮亮,盧書明,杜建玲,等.留學生血液內(nèi)科臨床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5,23(1): 86-89.
[9]申健,劉晶星,邵宗鴻.標準化病人在醫(yī)學生內(nèi)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29(4): 29-30.
[10]宋嘉,王宇彤,阮二寶,等.醫(yī)學留學生臨床實習中醫(yī)患溝通技能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6,28(1): 23-24.
[11]邊波,邵宗鴻.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美國實踐考察[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12): 1189-1191.
[12]顏華.醫(yī)學留學生教學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24(10): 20-21.
Preliminary experiences on teaching of hematology for foreign medical students with English
Huijuan JIANG,Xifeng DONG,Huaquan WANG,Erbao RUAN,Rong FU,Zonghong SHAO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5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cy ofOne Belt And One Road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is rapidly growing in our country.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teaching.W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the teaching hematology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nglish in our campus,and explore the methods to advanc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clinical hematology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Foreign student; Medical education; Hematology; English teaching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81170472和No.814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