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亮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浙江寧波 315700)
本文對糖尿病患者采取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結(jié)果如下。
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進行治療的80例糖尿病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上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并沒有合并其他疾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有28例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56.6±4.5)歲,糖尿病病程為1~13年,平均病程(6.5±2.7)年;對照組有2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7.7±3.5)歲,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5±3.1)年。
給予對照組患者以常規(guī)性質(zhì)量手段,主要通過對飲食、血壓和血糖的控制,達到對治療的目的。其中,在飲食上要控制對高糖分食物的攝取量,要多餐少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在血壓控制的標準上,血壓收縮壓最低為85 mmHg,最高為140 mmHg,而舒張壓的最低值為70 mmHg,最高值為90 mmHg,在空腹情況下,血糖也盡量控制在5.8~6.2 mmol/L這個范圍內(nèi)[1]。
觀察組在接受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接受辛伐他汀10~20mg/d,根據(jù)病情酌情增減,最高服用量不超過40 mg/次。對這兩組患者分別給予4個月的治療。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就血肌酐、C-反應蛋白和尿蛋白排泄率這三項指標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并采用堿性苦辣酸比色法對這三項指標情況進行檢測。同時,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是否出現(xiàn)過不良反應,也要認真做出觀察和記錄。
對本次研究中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信息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資料,用t值來進行檢驗。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前,其血肌酐(大約106 μmol/L),C-反應蛋白(大約14 mg/L),尿蛋白排泄率(大約152 μg/min),尿氮素(大約14 mmol/L)。組間產(chǎn)生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4個月的治療后,兩組患者在血肌酐、C-反應蛋白、尿蛋白排泄率上都有所改善,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整個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并沒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但觀察組出現(xiàn)2例有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轉(zhuǎn)氨酶水平上升,在經(jīng)過相應的治療后,不良反應消失。兩組不良反應所產(chǎn)生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例,x±s)
本研究通過采用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的他汀類藥物為糖尿病患者盡早的開展治療,通過此次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無明顯差異,實施治療后 UAER等均較治療前有了明顯的下降,且觀察組患者各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2]。
綜上所述,在對糖尿病患者在臨床治療中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對C-反應蛋白、血肌酐和尿蛋白這三項指標起到顯著的控制作用,進而達到保護腎功能的目的,使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可以達到更好的一種效果。因此,為了更好的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應重點對患者的血肌酐、C-反應蛋白和尿蛋白排泄率進行觀察和控制。他汀類藥物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上具有顯著性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使用。
[1] 張開禮,李玉珍,李成,等.他汀類藥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對血小板影響的研究分析[J].海峽藥學,2017,29(7):112-114.
[2] 鐘勇,江時森.調(diào)脂藥物對糖尿病狀態(tài)下糖代謝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9):99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