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KK
上海新媒體聯(lián)盟成員“IM始紀”記者,本文略有改動
商業(yè)的技巧可能會變,商業(yè)的本質(zhì)不變
文/ KK
上海新媒體聯(lián)盟成員“IM始紀”記者,本文略有改動
菲爾·奈特(Phil Knight),美國耐克公司傳奇創(chuàng)始人,年紀輕輕便帶著新生的耐克公司,一舉擊潰阿迪達斯榮登運動鞋王者寶座。人們對他的傳奇經(jīng)歷充滿好奇,而這位老爺子卻讓我們足足等了近40年,才在79歲高齡時親手將自己的經(jīng)歷寫成了一部小說式的自傳。文中,他截取了自認為最重要的1962年—1980年這18年的創(chuàng)業(yè)史,順便還“賣”了兩個老隊友。
菲爾·奈特老爺子寫的這本自傳叫《鞋狗》,英文名也很直白,叫Shoe Dog是去年搞定的,同年被比爾·蓋茨推薦為2016年必讀書。所謂鞋狗,并不是一種動物,它實際上指的是一種人—用作者的話說,是指“全身心投入其中,努力制造、銷售、購買或設計鞋子的人”;也可以理解為那些把鞋當作自己的終極愛好,整天鞋不離手、嗜鞋如命的資深運動鞋發(fā)燒友。
菲爾·奈特就是書里登場的第一位鞋狗。這個人就是一個嗜鞋如命的人,走路想著鞋、吃飯想著鞋、上廁所都要脫下鞋“把玩把玩”,恨不得睡覺都要捧著鞋(有人說他真干過,在每次發(fā)新品的時候),他每天滿腦子想的全是鞋子。有人覺得他是個神經(jīng)病,不過他塞滿鞋的大腦里哪有地方容得下這些人異樣的目光,哪怕只有一絲。于是,他仍舊幾十年如一日沉浸在對運動鞋的狂熱當中,樂此不疲,認為這是一種專注的美德。
所以,他就用“鞋狗”這個詞,表達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并且依靠它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話說,人總是以群分的,乞丐會找到另一個乞丐或者“演員”,福爾摩斯會找上華生,郭德綱會找上于謙,菲爾·奈特自然也會找上另一個鞋狗—比爾·鮑爾曼和杰夫·約翰遜。
比爾·鮑爾曼比菲爾·奈特大些,因為他除了是菲爾·奈特的同鄉(xiāng)外,還是他的老師—在俄勒岡大學擔任專業(yè)田徑教練,作風嚴厲,沉默寡言。菲爾·奈特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在他的手下“受虐”。這個人雖然是個教練,卻非常古怪。他的興趣,全在運動員的兩只腳上,不好意思,他可不是戀足癖,而是在想能不能改進他們腳上的鞋子,所以整天到處搜刮各種稀奇古怪材料,比如魚皮啊,老鼠皮啊等等,拿來自己做跑鞋??傊狡婀值牟牧纤驮接信d趣,然后拿自己的隊員來做實驗,恰巧菲爾·奈特就是這堆實驗品里的重災區(qū)。
偏偏菲爾·奈特后來決定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就第一時間想到了這位古怪的教練。一說起要做鞋子,甚至都不用忽悠,就把比爾·鮑爾曼“拐”了過來。兩人坐在飯館里,湊了半天,最后每人只湊出來500美元,合起來就是1000塊。而這1000美元,正是耐克公司傳奇故事的開始。這個教練,就成了當時耐克公司的唯一合伙人,占有50%股份??吹竭@有人要說了,這個人發(fā)財了,看看現(xiàn)在耐克值多少錢???可這位教練,偏偏是對錢完全無感,當初公司成立后他也不管不問,仍然是整天死磕他的鞋子。
在1971年,公司的營業(yè)額已經(jīng)達到了130萬美元,這時的鮑爾曼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非常有錢了。但他在干嗎呢?這里發(fā)生了個無比奇葩的事,也是這件事讓耐克公司在一年后一舉占領了大部分的美國市場,耐克的產(chǎn)品成為現(xiàn)象級存在。
菲爾·奈特抓到的第二位重要的鞋狗,叫做杰夫·約翰遜,其實這個人是鮑爾曼在斯坦福大學讀碩士時的同學,也是校田徑隊長跑隊員。這人跟鮑爾曼一樣,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鞋狗。不過他的偏向可不是研究鞋子,而是喜歡“聊鞋”。
約翰遜在畢業(yè)之后,由于割舍不下對運動鞋的癡迷,在業(yè)余時間里就幫著當時市場占有最大的阿迪達斯賣鞋子。菲爾·奈特這時正在苦惱,誰來幫我賣鞋呢?于是他聽聞了約翰遜的奇聞之后,就向他發(fā)出邀請,想要讓他來幫自己全職開拓市場。因此,這個杰夫·約翰遜就成了公司第三號元老,統(tǒng)管銷售和市場。
可奇怪的是,這個人表面雖然是做銷售的,但實際上他對鞋子本身卻更加癡迷。他癡迷的是跟人去聊鞋子,而且瘋狂到要把鞋子免費送給別人試穿,只要求穿完后告訴他這雙鞋子的感受就好,至于鞋子能不能賣掉,那可不是他在意的事情。但也因為這個奇怪的舉動,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心,更吸引到了一堆熱愛運動鞋的人,這件事最后竟成就了耐克公司當時的口碑式營銷。這恐怕是約翰遜自己也沒想到的,或許他還正奇怪呢。
不僅如此,這個人還有個怪癖,他天天堅持干一件事兒—就是給老板寫信,寫什么呢,就寫自己跟顧客的聊天記錄。少的時候一天一封,后來口碑效應出來,一天就會有個四五封甚至更多。信里寫些什么?只有聊天記錄嗎?是的,他會把跟所有人聊的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比如誰家小男孩穿了這個鞋子覺得腳臭啊,誰家小女孩穿了崴了腳啦,誰家中老年婦女穿著去買菜了等等,總之巨細無遺,無奇不有。要放到現(xiàn)在,可能約翰遜會選擇發(fā)微信,但我估計他會被菲爾·奈特拉黑。因為當時菲爾·奈特可能就覺得:“我勒個去,那么多信,看死老子???還是要刷存在感?。俊庇谑堑搅撕髞?,索性只要是約翰遜寫的信他就一律不看。就這樣,約翰遜繼續(xù)孤獨地寫著等不到回復的信。但后來證明,約翰遜倒真的不是在刷存在感,他只是對于聊鞋子這個事無比熱衷,無比執(zhí)著。而他信中的那些信息,也確實可稱作當時非常詳盡的市場調(diào)查,現(xiàn)在我們更愛稱它為大數(shù)據(jù)。
好了,這就是菲爾·奈特和他兩位老隊友比爾·鮑爾曼和杰夫·約翰遜的故事。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要執(zhí)著,要瘋狂,要不顧一切之外,再看看這個鐵三角組合,是不是有些眼熟?沒錯,菲爾·奈特負責公司統(tǒng)籌,比爾·鮑爾曼負責技術研發(fā),而杰夫·約翰遜則是負責市場和銷售。這正是如今初創(chuàng)的團隊中,最不可或缺的組合,即“管理+技術+銷售”??磥?,老一套的東西至今仍舊沒有落伍,并且我們堅信一點,商業(yè)的技巧可能會有所改變,但商業(yè)的本質(zhì)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