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頤
文物深藏歷史,莎翁擅寫戲劇。當二者結合,描摹出的伊麗莎白時期,將是怎樣的情景呢?
尼爾·麥克格雷格,曾任職倫敦國家美術館館長及大英博物館館長,完成了這一項頗有意思的工作。成果就是這一部《莎士比亞的動蕩世界》。
全書總共二十章,搭配大量彩色圖片,每一章首頁都有一幅精選的文物圖片,正文部分不時穿插各類彩圖。尼爾由某一件文物娓娓引出其中的背景,筆致漸漸聯(lián)結起莎士比亞的戲劇,最后宕展至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枚石頭,波紋蕩漾方興未艾,敲碎了時空的隔層,從漏溢的缺口里紛紛跑出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
比如,莎士比亞把《亨利五世》描述得輝煌無比,由他統(tǒng)帥的英國軍隊,雖然實力遠不及對手,卻大獲全勝。觀眾必須要以他展現(xiàn)或表演出來的一切作出判斷,因為戲劇中可以被理解的東西說到底不過是表演的行為和熟記的臺詞。當我們一邊聆聽亨利五世激昂熱情的作戰(zhàn)宣言,一邊觀摩他當年的作戰(zhàn)裝備,他的甲胄、盾牌和寶劍,心中會泛起什么樣的情感呢?如今它們安靜地擱置在西敏寺的地下博物館里,訴說著歐洲的往昔榮光。
莎士比亞的才華有賴于他的時代和環(huán)境?,F(xiàn)在的人們可能很難理解戲劇在伊麗莎白時期人們的世界觀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要知道,那時候的人們幾乎都不識字,連貴族都很少受過教育,戲劇表演是他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戲劇中,一切社會生活的內容——所有的身份,所有的職業(yè),所有的行業(yè)——都被分門別類地表現(xiàn)出來,并且按照當時人們對它們的期望與認識被刻畫出來。莎士比亞正是依靠他的歷史劇獲得了廣大的聲譽。
莎翁戲劇的成功,一個原因就是他解構歷史的能力和他對當時政治形勢的透徹了解?!豆防滋亍贰尔溈税住贰独顮柾酢返龋幹\、反叛和同室操戈經常是莎翁戲劇的主題。今天,我們凝視《都鐸王朝肖像》,油畫上那位華服珠光繞身的“童貞女王”,以及她身旁環(huán)伺的神情不一的貴戚王族,是否會想起莎翁《玫瑰戰(zhàn)爭》中亨利六世的最后的獨白?他把王冠小心地戴在頭上:“再感覺它吧,那輕輕的壓力,我早已把它忘記,還有所有的習慣,幾乎所有的……讓我在安寧中生活,遠離血腥的歷史——政治。”或者是哈姆雷特在墓地中與掘墓人的對話,不管是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愷撒,留下的都不過是一黃土。
伊麗莎白一世終究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我們在本書中可以探尋到近代英國起飛的痕跡。
第一章《英國走向全球》講述德雷克爵士的環(huán)球航行紀念章,一個光怪陸離的遙遠的世界在召喚英國。人們對新事物應接不暇,產生了各種各樣荒誕的想法和稀奇古怪的理解,莎士比亞以《錯誤的喜劇》等反饋了這種現(xiàn)實?!秺W賽羅》除了闡述愛情中嫉妒心的可怕,主角的摩爾人身份也讓我們注意到了英國本土民眾與非洲移民的種族矛盾。類似的、更加廣為人知的就是《威尼斯商人》,那只精美絕倫的維澤理尼高腳杯,正是奢侈浮華的威尼斯的絕好象征,它既吸引著英國人、又讓英國人痛恨,這是金錢和財富的危險魔力,也是近代英國走向世界的動力。
莎士比亞不是刻意地通過特殊甚至是古怪的特性來表現(xiàn)一個獨特的人物,他更關注的是要提供給觀眾可信的人物類型。他的戲劇中不乏有聲有色的小配角,把目光轉向普通民眾的市井生活吧。這頂“學徒的帽子”,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然而聽罷尼爾的解釋,就清楚了它內涵的意義。服飾與革命從來都是掛鉤的,我國古代的服飾連顏色都有嚴格規(guī)定,而“無套褲漢”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在伊麗莎白時期,6歲以上的城市男性平民被強制要求必須戴帽子。這是一種社會身份的識別符號。莎士比亞在《尤里烏斯·愷撒》和《科里奧蘭納斯》中都設置了一群年輕人在歡呼時將帽子扔向空中的劇情,這暗示了一種群體沖破桎梏的強大的破壞力量。
莎翁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世界,而正如尼爾所說,“莎劇對于動蕩的現(xiàn)代社會的呈現(xiàn)能力幾乎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即使莎士比亞已經逝世400年,莎劇依然絡繹不絕地在世界各地上演,它們和博物館中那些珍藏的文物遙相呼應,一同折射出了歷史深處的幽微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