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有效課堂是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弊端,遭遇許多的尷尬。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新課改全面展開、深入推進的今天,探討有效教學,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文章就高中歷史有效教學構建這個話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性;主要途徑
高中歷史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我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發(fā)生的事情,歷史教學,就是對這些知識和內容進行教學的學科?;跉v史的學科特點,歷史應該趣味盎然,妙趣橫生,可是,分數(shù)至上、高考決定一切為導向的高考制度的不變,導致了歷史學科的枯燥和乏味,學生學得被動,困難重重,質量低下,與新課改、新課標的理念相悖。為此,探討有效教學,具有實踐意義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師生有效互動,有效課堂的保障
互動課堂,打破傳統(tǒng)教學,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平等對話、自主交流,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樂于探究,是我們人人追求的新型的課堂。
師生互動,建立在教師的有效導學行為之上,如設計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發(fā)表觀點和看法。如必修三的第三課《宋明理學》的教學時,教師提出思考性的問題:隋唐時期“三教合一”,為什么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計者也提倡儒學?再給出朱熹關于“天理”的看法的材料,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朱熹主張什么思想?你怎么看朱熹的思想惡化主張?對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也讓學生在理解這些理念的基礎上,自主討論和總結,課堂成為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的平臺。
再如《開辟新航路》的教學時,讓學生根據(jù)“新航路的開辟”的兩種觀點——“災難說”和“進步說”,從生產力的角度講,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合理?你怎樣正確認識新航路開辟的歷史作用?這樣的問題提出,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學生不再在課堂上沉默,而是主動起來,走進教材中,走進歷史事件中。師生互動,也提升歷史教學效益。
二、 實施分層教學,促進整體提高
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學生的全體參與,學生的整體提高。而傳統(tǒng)的“一刀切”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和整體提高。
那么,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實施分層教學呢?首先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將學生按基礎、興趣、態(tài)度等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設計問題和任務,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收獲知識,增長技能。
如《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的教學,筆者在教學目標上進行了分層,對于基礎較落后的學生,讓他們嚴格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主要包括:
1. 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 古希臘的智者學派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和主要的觀點。
這些是最基本的知識,需要人人掌握。而對于有學習能力的學生,教師應給出有難度的問題,如智者學派的主張有哪些?影響如何?
這些問題更為具體和深入,需要運用比較等方法而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能力,而不局限于知識的表面、概念性的理解和掌握。
分層教學,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都抓住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和能力發(fā)展的總體要求,在能力范圍內“跳一跳、夠得到”,從而實現(xiàn)快樂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學習,在自己的目標范圍內,收獲成功學習的喜悅,從而實現(xiàn)問得分層,學得有效的效果。
三、 采用案例教學,提高知識的可理解度
在歷史課堂上,結合歷史史料,融入歷史故事等,提高知識的理解度,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如《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的教學,在“智者學派”的相關知識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融入《隱士與熊的故事》,提出問題: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再引導學生根據(jù)克雷洛夫的評論而理解這個寓言故事,有助于對“智者學派”的一些主張的理解和掌握。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開展“學思之窗”,讓學生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的主張的異同處;結合“柏拉圖的故事”,通過柏拉圖和老師的對話的閱讀,反過來更加認識“智者學派”,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智者學派”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的認識。
案例的主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再如“文藝復興”的內容的教學,對于“文藝復興”的意義和背景,案例教學的作用不可小覷。教師可以結合與教學主題有關的案例,諸如歷史上中外名人、學者對這個史實的評價,從而深化對這一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四、 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不論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研究性任務的給出,都要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既要立足基礎、立足教材,也注重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注重課堂氛圍的濃厚、學習氣氛的融洽。
如《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實現(xiàn)自主先學。
1. 人文主義的內涵和內容?
2. 文藝復興首先出現(xiàn)在意大利的原因和歷史條件有哪些?
3. 文藝復興的含義和主要主張有哪些?
4. 簡述宗教運動的背景、序幕?!?/p>
這些任務的設計,基于教材的基礎內容,以提綱式羅列出學習要點,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自主先學,助力有效課堂的生成。
其次,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根據(jù)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文學作品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如根據(jù)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以及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的感受等,提高鑒賞力的同時,也有助于本節(jié)課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歷史難度大,教學內容枯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繁瑣而雜陳,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到這一點,改變傳統(tǒng)的“給予”,利用自主先學、分層教學、融入歷史故事、結合歷史案例等,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增強歷史的趣味性,創(chuàng)新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盧萬福.基于學生主體性構建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的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7).
[2]石昕艷.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藝術淺探[J].讀書文摘,2016(29).
[3]陳添賢.如何利用史料教學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J].教師,2014(30).
作者簡介:汪強,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