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景華梁 嬌賈 寧**
(1.河北中醫(yī)學院,石家莊050200;2.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石家莊050024)
常識問題任務中理解他人的加工機制*
代景華1梁 嬌2賈 寧2**
(1.河北中醫(yī)學院,石家莊050200;2.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石家莊050024)
理解他人是指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的心理加工。本研究采用常識問題任務,通過三個實驗來考察成人理解他人的加工機制,提出并驗證雙加工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個體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綜合考慮了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提出并驗證了雙加工模型。第二,反饋作用會改變個體自我模擬所獲得的自我信息,從而影響理解他人。第三,他人信息將影響自我對他人的推斷預測,片面的他人信息會導致理解他人出現(xiàn)偏差。
常識問題任務 理解他人 加工機制
目前,關于理解他人主要有兩種學說,即模擬說和理論說。模擬說認為個體通過自我模擬來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Goldman,1995)。理論說認為,個體將信念和愿望等心理狀態(tài)通過某種特定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分析與整合后,建構(gòu)成理論知識體系來預測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傾向。這些理論就是我們在推斷他人心理,預測、解釋他人行為所依據(jù)的理論(Carruthers,2009)。運用這些理論時就需要將他人的信息作為已知條件來加以推斷,以此來理解他人??梢?,模擬說強調(diào)的是應用自我模擬的信息,“以己度人”來理解他人;而理論說強調(diào)的是應用已有理論分析他人信息,以此來理解他人。
那么,自我信息與他人信息是如何幫助個體理解他人的呢?首先,一些研究考察了自我模擬信息對理解他人的貢獻。Kelley和Jacoby(1996)利用字謎游戲,證實了被試預測字謎游戲?qū)λ说碾y易程度時,更多依賴的是自我模擬,支持了模擬說。Koriat和Ackerman(2010)利用聯(lián)結(jié)詞對學習任務也發(fā)現(xiàn),只有當被試經(jīng)過學習并進行自我監(jiān)測后,才能對他人的認知情況做出準確的預測。還有研究考察了他人信息對理解他人的貢獻。Brennan和W illiams(1995)探究在常識問題任務中,被試估計他人將對問題答案做怎樣的知曉感判斷。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能夠根據(jù)他人的思考時間等信息來推測他人是否知道答案。而近期Mata等人的兩項研究(Mata,&Almeida,2014;Mata,F(xiàn)iedler,F(xiàn)erreira,&Almeida,2013)考慮到了理解他人的個體差異。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直覺反應者推斷他人將做出怎樣的反應時,通常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很少利用線索信息;而謹慎反應者則會使用更多的線索信息來推斷他人,尤其是當他們認為自己比別人好時,預測他人的成績會更低。
可見,理解他人既可以利用自我模擬的信息,也可能利用他人的任務表現(xiàn)等信息。因此,本研究的實驗一將要驗證雙加工模型,即個體在理解他人時,會綜合加工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另外,研究中的實驗二和實驗三將分別考察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對理解他人的影響。
本實驗將考察在常識問題任務中,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對理解他人的貢獻。在本實驗中,他人信息包括兩類,一類是指他人的任務表現(xiàn),另一類是指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
2.1 被試
招募到某大學120名學生,年齡18~24歲(M=20.32歲,SD=1.79),男女各半。被試每兩人隨機結(jié)對,共60對。每對中,一名被試不能獲得對方(即他人)自我監(jiān)測的信息,而另一名被試能獲得對方自我監(jiān)測的信息。根據(jù)是否能獲得對方的自我監(jiān)測信息,分為兩組被試:未獲得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信息組(A組)和獲得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信息組(B組)。每組被試60人。
2.2 實驗材料
參考Koriat(2008)的實驗任務,編制常識知識問題作為實驗材料。每道題都有兩個選項,且選項都是由1至2個字組成的,如“三國中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的人物是誰?F趙云 J張飛”。將問題編制成常識問題測驗問卷,由60名大學生(不參加正式實驗)完成該問卷中的問題。選取總正確率在50%至80%的常識性問題作為實驗材料。實驗材料共35道問題,其中練習問題5道,正式實驗問題30道。
2.3 實驗設計
采用2(任務:監(jiān)測判斷,實際操作)× 2(監(jiān)測對象:自我,他人)×2[分組:未獲得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信息(A組),獲得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信息(B組)]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被試內(nèi)因素為任務和監(jiān)測對象,被試間因素為分組。實驗的觀測變量為監(jiān)測判斷值和實際操作成績。監(jiān)測判斷值包括:自我估計值、估計他人值;實際操作成績包括:自我正確率,他人正確率。
2.4 實驗程序
實驗任務包括:回答問題、自我估計和估計他人。具體步驟如下:
(1)回答問題階段。首先,屏幕逐個隨機呈現(xiàn)常識問題,要求被試在5s內(nèi)選擇出他認為正確的選項。如果被試沒有在5s內(nèi)作答,記為錯誤反應。
(2)自我估計階段。被試回答完所有問題,估計自己答對的題數(shù)。
(3)估計他人階段。每對中的兩人互相估計對方答對的題數(shù)。在估計他人之前,被試可任選三道題來看對方的答題情況,包括對方的選擇和實際正確答案。另外,B組被試還可獲得他人(結(jié)對中的對方)的自我估計值。
2.5 結(jié)果與分析
2.5.1 常識問題任務中理解他人的影響因素
理解他人,指對他人在常識問題任務中表現(xiàn)的估計,以估計他人正確回答的題目數(shù)為指標。自我監(jiān)測,即自我估計值,以估計自己正確回答的題目數(shù)為指標。他人任務表現(xiàn),以他人回答中三道題的正確題數(shù)為指標。根據(jù)實驗程序,A組被試在理解他人之前,獲得的信息有自我監(jiān)測和他人任務表現(xiàn)。B組獲得的信息有自我監(jiān)測、他人任務表現(xiàn)和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進行逐步回歸分析來考察理解他人的認知加工過程中所依據(jù)的線索。結(jié)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信息組的自我信息與他人信息對理解他人的回歸
2.5.2 監(jiān)測判斷和實際操作的情況
對A組和B組自我監(jiān)測、自我實際成績、理解他人和他人實際成績的情況進行分析。其中,實際成績以回答的實際正確率為指標,分為自我實際成績和他人實際成績。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2。
表2 兩組的監(jiān)測判斷值與實際操作成績的情況
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1)監(jiān)測對象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118)=1.035,p=0.311;(2)任務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118)=113.683,p<0.001,η2=0.491;(3)分組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118)=6.184,p=0.014,η2=0.050;(4)監(jiān)測對象與分組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18)=2.875,p=0.093;(5)任務與分組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18),=2.759,p=0.099;(6)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118)=17.761,p<0.001,η2=0.131;(7)分組、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的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118)=7.756,p=0.006,η2=0.062。
由于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對分組、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進行簡單效應分析,比較不同監(jiān)測對象和任務在不同組上的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兩組被試的自我監(jiān)測值都顯著低于自我實際成績,出現(xiàn)低估。FA組(1,118)=131.511,p<0.001,η2=0.527;FB組(1,118)=118.498,p<0.001,η2=0.501;(2)在A組,理解他人與他人實際成績無顯著差異,F(xiàn)(1,118)=3.360,p=0.069;在B組,理解他人出現(xiàn)了顯著的低估,F(xiàn)(1,118)=27.730,p<0.001,η2=0.190。(3)A組,自我監(jiān)測顯著低于理解他人,F(xiàn)(1,118)=19.944,p<0.001,η2=0.145;B組,自我監(jiān)測與理解他人無顯著差異,F(xiàn)(1,118)=0.042,p=0.838。
2.6 討論
理解他人的模擬說認為,個體在推斷預測他人時,通過模擬自我來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及行為。Decety(2003)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默認的優(yōu)勢,即個體在推測他人時,首先從自我角度出發(fā),依據(jù)自我推斷預測他人。這也可以用成年人自我中心錯誤來解釋。研究發(fā)現(xiàn),成人在推斷預測他人時也會出現(xiàn)自我中心錯誤(Keysar,&Horton,1998;Epley,Keysar,Van Boven,&Gilovich,2004;Birch,&Bloom,2007)。而本實驗發(fā)現(xiàn),第一組被試在理解他人時,不僅僅依據(jù)自我信息,也依據(jù)他人信息(他人任務表現(xiàn))進行了理解他人的調(diào)整,從而能夠較為準確地估計他人的任務成績。可見,理解他人時,如果能夠提供他人任務表現(xiàn)這類的信息,對于個體對他人認知操作的理解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由此,本研究提出理解他人的雙加工模型,即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是理解他人非常重要的線索。
實驗二將通過提供不同的反饋信息來影響個體的自我信息,從而考察自我信息對理解他人的影響。具體的實驗假設是積極反饋會導致自我監(jiān)測信息的高估,從而使理解他人也出現(xiàn)高估;反之,消極反饋會導致自我監(jiān)測信息的低估,從而使理解他人出現(xiàn)低估。
3.1 被試
隨機選取某大學學生96人,年齡18~22歲(M=20.86歲,SD=1.85),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被試每兩人隨機結(jié)對,共48對。每對中,對其中一名被試的所有正確答案給予積極反饋,對另一名被試的所有錯誤答案進行消極反饋。根據(jù)反饋信息的不同,分為兩組被試:積極反饋組和消極反饋組。
3.2 實驗材料
同實驗一。
3.3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2(任務:監(jiān)測判斷,實際操作)×2(監(jiān)測對象:自我,他人)×2(反饋類型:積極反饋,消極反饋)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被試內(nèi)因素為任務和監(jiān)測對象,被試間因素為反饋類型。
3.4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與實驗一類似,不同在于:(1)當被試回答問題后,給予不同的反饋信息。積極反饋組正確回答問題后,給出的指導語是:“恭喜您,這道題答對了!”錯誤回答問題后沒有反饋信息;反之,消極反饋組正確回答問題后沒有反饋信息,而錯誤回答問題后,給出的指導語是:“很遺憾,這道題答錯了!”(2)為了突出反饋信息的作用,簡化任務流程,不再提供給被試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信息。
3.5 結(jié)果與分析
3.5.1 理解他人的線索應用分析
兩組都是以自我監(jiān)測和他人任務表現(xiàn)為預測源,以理解他人為預測變量分組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反饋組的自我信息與他人信息對理解他人的回歸
3.5.2 積極反饋組和消極反饋組的自我監(jiān)測與理解他人準確性
對積極反饋組和消極反饋組自我監(jiān)測、自我實際成績、理解他人和他人實際成績的情況進行分析,情況見表4。
表4 積極反饋組和消極反饋組監(jiān)測判斷值與實際操作成績的情況
分析發(fā)現(xiàn);(1)監(jiān)測對象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94)=3.799,p=0.054;(2)任務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94)=2.797,p=0.098;(3)反饋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94)=20.527,p<0.001,η2=0.179;(4)監(jiān)測對象與反饋類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94)=3.140,p=0.080;(5)反饋類型與任務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94)=100.678,p<0.001,η2=0.517;(6)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94)=2.150,p=0.146;(7)反饋類型、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的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94)=4.285,p=0.041,η2=0.044。
由于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對反饋類型、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進行簡單效應分析,比較不同監(jiān)測對象和任務在不同反饋類型上的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積極反饋組:自我監(jiān)測值顯著高于自我實際任務成績,自我高估,F(xiàn)(1,94)=33.821,p<0.001,η2=0.265;理解他人出現(xiàn)了顯著的高估,F(xiàn)(1,94)=12.042,p=0.001,η2=0.114;(2)消極反饋組:自我監(jiān)測值顯著低于自我實際任務成績,自我低估,F(xiàn)(1,94)=95.294,p<0.001,η2=0.503;理解他人出現(xiàn)了顯著地低估,F(xiàn)(1,94)=14.088,p<0.001,η2=0.130。(3)積極反饋組,自我監(jiān)測與理解他人無顯著差異,F(xiàn)(1,94)=0.024,p=0.878;消極反饋組,自我監(jiān)測顯著低于理解他人,F(xiàn)(1,94)=16.091,p<0.001,η2=0.146。
3.6 討論
研究顯示,積極反饋組同時出現(xiàn)了自我估計的高估和理解他人的高估;而消極反饋組則相反,出現(xiàn)了自我估計和理解他人的低估。這一結(jié)果表明,反饋信息將通過影響自我信息來影響個體理解他人的準確性。對被試的回答進行反饋,改變了被試的自我監(jiān)測的準確性。而被試在理解他人時,又將以自我監(jiān)測信息為重要線索,從而導致了理解他人的高估或低估。因此實驗二證明,理解他人會以自我監(jiān)測信息為重要線索,當自我監(jiān)測信息發(fā)生變化時,理解他人的監(jiān)測判斷也會隨之改變。
實驗三將通過改變他人的任務表現(xiàn),來考察他人信息對理解他人的影響,檢驗實驗一提出的雙加工模型。實驗假設是他人任務優(yōu)秀表現(xiàn)的信息引起理解他人的高估;反之,他人任務表現(xiàn)很差的信息導致出現(xiàn)理解他人的低估。
4.1 被試
隨機選取某大學學生60人,年齡18~22歲(M=19.85歲,SD=1.69),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被試每兩人隨機結(jié)對,共30對。每對中,給其中一名被試(A)提供他人任務表現(xiàn)優(yōu)秀的信息,即對方(B)三題全對的信息;給另一名被試(B)提供他人表現(xiàn)很差的信息,即對方(A)三題全錯的信息。根據(jù)他人任務表現(xiàn)信息的不同,分為兩組被試:他人任務表現(xiàn)優(yōu)組(優(yōu)組)和他人任務表現(xiàn)差組(差組)。每組被試30人。
4.2 實驗材料
同實驗一。
4.3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2(任務:監(jiān)測判斷,實際操作)×2(監(jiān)測對象:自我,他人)×2[分組:他人任務表現(xiàn)優(yōu)組(優(yōu)組),他人任務表現(xiàn)差組(差組)]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被試內(nèi)因素為任務和監(jiān)測對象,被試間因素為分組。
4.4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與實驗一類似,不同在于:在提供他人任務表現(xiàn)信息時,不再讓被試自由選擇他人三道題的信息,而是直接給出特定的信息。優(yōu)組被試獲得的對方信息是全對的三道題;差組被試獲得的對方信息是全錯的三道題。全對三題和全錯三題是從被試實際回答中符合條件的題目中隨機抽取的。
4.5 結(jié)果與分析
對A組和B組自我監(jiān)測、自我實際成績、理解他人和他人實際成績的情況進行分析,情況見表5。
表5 兩組監(jiān)測判斷與實際操作的情況
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1)監(jiān)測對象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58)=0.368,p=0.546;(2)任務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58)=124.185,p<0.001,η2=0.682;(3)分組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58)=14.136,p<0.001,η2=0.196;(4)監(jiān)測對象與分組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58)=30.812,p<0.001,η2=0.347;(5)分組與任務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58)=66.931,p<0.001,η2=0.536;(6)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58)=11.464,p=0.001,η2=0.165;(7)分組、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的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58)=148.795,p<0.001,η2=0.720。
由于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對分組、監(jiān)測對象與任務做簡單效應分析,比較不同監(jiān)測對象和任務在不同他人任務表現(xiàn)分組上的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兩組被試的自我監(jiān)測值都顯著低于自我實際任務成績,出現(xiàn)低估,F(xiàn)優(yōu)組(1,58)=55.378,p<0.001,η2=0.488;F差組(1,58)=45.422,p<0.001,η2=0.439;(2)優(yōu)組:理解他人出現(xiàn)了顯著高估,F(xiàn)(1,58)=28.712,p<0.001,η2=0.331;(3)差組:理解他人出現(xiàn)了顯著低估,F(xiàn)(1,58)=272.492,p<0.001,η2=0.825。
4.6 討論
研究結(jié)果證實了實驗假設,他人的任務表現(xiàn)信息確實影響了理解他人。他人任務表現(xiàn)優(yōu)組的被試出現(xiàn)了理解他人的高估;他人任務表現(xiàn)差組的被試表現(xiàn)出了理解他人的低估。根據(jù)這一結(jié)果可以推斷,兩組被試通過分析獲得的他人任務信息(三題全對/全錯)會發(fā)現(xiàn),自我與他人存在著差距(自我差于/好于他人)。個體在理解他人時,不是單純地自我模擬和依據(jù)自我監(jiān)測來理解他人,而是根據(jù)他人的任務表現(xiàn)來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差距,調(diào)整對他人認知活動的理解和判斷。
在實驗一中,同時提供了多種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來綜合考察理解他人的加工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在理解他人時,不僅依據(jù)自我信息,而且還考慮到了他人客觀的任務表現(xiàn),甚至是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這一結(jié)果證實了理解他人既有模擬說的自我模擬,又有理論說的理論推理。由此,提出了雙加工模型。
實驗二關注的是理解他人過程中自我模擬的作用。研究考察了自我信息改變時,理解他人受到的影響。實驗利用反饋信息來操作了被試的自我信息,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個體在進行任務的自我模擬后,依據(jù)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及行為傾向來理解他人。這一研究結(jié)果也證實了理解他人中的模擬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據(jù)模擬說,當個體理解他人時,會對任務進行自我模擬,通過自我模擬獲得的經(jīng)驗和感受,來“以己度人”,推測他人在這個任務中的表現(xiàn)。因此,在本實驗中,當個體得到積極反饋時,自我監(jiān)測出現(xiàn)了高估的傾向,認為自己能在該任務中獲得較好的任務表現(xiàn),由此推論他人也能有較好的表現(xiàn)。而當個體得到的是消極反饋時,自我監(jiān)測出現(xiàn)了低估傾向,也就推測他人在這項任務中也會表現(xiàn)不佳。可見,當自我監(jiān)測出現(xiàn)高估或低估時,理解他人也就相應地出現(xiàn)了高估或低估。這一結(jié)果證實了雙加工模型中自我信息影響的這條路徑,即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自我線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前人的研究也支持本研究的觀點(Birch,&Bloom,2007;李曉東,黃艷秋,劉萍等人,2007)。
實驗三關注的是理解他人過程中以理推人的作用,結(jié)果證實了雙加工模型中他人信息影響的這條路徑。他人任務表現(xiàn)優(yōu)組,由于獲得的他人任務表現(xiàn)的信息是三道題全對了,這就導致個體出現(xiàn)了理解他人的高估,而他人任務表現(xiàn)差組,由于獲得的他人任務表現(xiàn)的信息是三道題全錯了,這就導致了個體出現(xiàn)了理解他人的低估??梢?,被試在理解他人時會受到他人信息的影響,當他人信息出現(xiàn)了變化,理解他人的準確性也會受到影響。
綜上可知,三個實驗雖然都是考察自我線索和他人線索對個體理解他人的影響,但是三個實驗的側(cè)重不同。實驗一提供了豐富的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理解他人的雙加工模型,即個體在理解他人時,依據(jù)兩條信息通道——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個體理解他人的加工過程中,會綜合分析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一方面,可以通過自我模擬獲得自我信息來理解他人;另一方面,通過分析他人的任務表現(xiàn)和他人的自我監(jiān)測來客觀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操作。實驗二、三分別驗證了實驗一的雙加工模型中的兩個通道:其中,實驗二通過反饋改變自我信息來證實了自我信息通道對個體推斷預測他人的影響;實驗三通過改變獲得的他人信息證實了他人信息通道對個體推斷預測他人的影響。
本研究在常識問題任務中通過提供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來探討個體在認知任務中理解他人的加工過程。研究提出了理解他人的雙加工模型,即個體在理解他人時,將綜合分析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反饋信息改變個體的自我監(jiān)測,從而影響理解他人。積極反饋引起自我監(jiān)測的高估,進而導致對他人監(jiān)測的高估;反之,消極反饋引起了自我監(jiān)測的低估,對他人監(jiān)測也會出現(xiàn)低估。另外,他人信息的變化也將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理解和推斷。
李曉東,黃艷秋,劉萍,徐?。?007).成人在錯誤信念任務上的表現(xiàn).心理學探新,27(3),44-47.
Barr,D.J.,&Keysar,B.(2005).Mindreading in an exotic case:The normal adult human.In B.F.Malle,&S.D.Hodges(Eds.),Other minds:How humans bridge the divide between self and other(pp.271-283).New York,USA:the Guilford Press.
Birch,S.A.,&Bloom,P.(2007).The curse of know ledge in reasoning about false beliefs.Psychological Science,18(5),382-386.
Brennan,S.E.,&Williams,M.(1995).The feeling of another’s knowing:Prosody and filled pauses as cues to listeners about the metacognitive states of speakers.Journal of Memory&Language,34(3),383-398.
Carruthers,P.(2009).How we know our own min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reading and metacognition.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32(2),138-182.
Decety,J.,&Sommerville,J.A.(2003).Shared representa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iew.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7(12),527-533.
Epley,N.,Keysar,B.,Van Boven,L.,&Gilovich, T.(2004).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87(3),327-339.
Goldman,A.I.(1995).In defense of the simulation theory.Mind and Language,7,104-109.
Kelley,C.M.,&Jacoby,L.L.(1996).Adult egocentrism:Subjective experience versus analytic bases for judgment.Journal of Memory&Language,35(2),157-175.
Eysar,B.,&Horton,W.S.(1998).The egocentric basis of language useinsights from a processing approach.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2),46-49.
Koriat,A.(2008).Easy comes,easy goes?The link between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 and its exp loitation in metacognition.Memory&Cognition,36,416-428.
Koriat,A.,&Ackerman,R.(2010).Metacognition and mindreading:Judgments of learning for self and other during self-paced study.Consciousness&Cognition,19(1),251-264.
Mata,A.,&Almeida,T.(2014).Using metacognitive cues to infer others’thinking.Judgment&Decision Making,9(4),349-359.
Mata,A.,F(xiàn)iedler,K.,F(xiàn)erreira,M.B.,&Almeida,T.(2013).Reasoning about others’reason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9(3),486-491.
The Mechanism of Mindreading during General-know ledge Question Task
DAI Jing-hua1LIANG Jiao2JIA Ning2
(1.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 050200,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Mindreading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infer another person’s mental state,explain and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others.Thre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mindreading,and testify the dual-processing model.Experiment 1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self and others’information on mindreading.By using the different feedback information,Experiment 2 changed the participant’s self monitor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elf-monitoring on mindreading.Experiment 3 changed the other people’s information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others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on mindreading.Results showed that:Firstly,mindreading in cognitive tasks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the self and others’information.Secondly,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changes the participant’s self-monitoring.If the feedback leads to the underestimate of the participant’s self monitoring,then his mindreading will be underestimated,and vice versa.Thirdly,the other people’s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lso affects mindreading.
general-knowledge question task,mindreading,mechanism
B849
:A
:1006-6020(2017)-01-0023-08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2014205127)“學習情境中對他人認知過程的理解與監(jiān)控”。
**通信作者:賈寧,男,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e-mail:jna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