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覽,邱佩娜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美孚黎女子服飾的現代設計應用
陳博覽,邱佩娜*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介紹了美孚黎女子服裝的結構、圖案紋樣和染織技法,提煉出設計元素并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和工藝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使現代服裝融合民族服飾文化, 起到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美孚黎服飾;染織工藝;服裝結構;現代設計
近年來民族文化廣泛被世界關注,許多國家的服裝品牌也都在發(fā)展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最終形成一種流行文化及風格。我國很早就開始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品牌在此過程中茁壯成長。在民族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必然少不了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其中不乏對黎學的考察和研究。美孚黎屬于海南黎族的一個分支,由于其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限制,使得其原始文化保留完整,無論是其服裝結構,還是其染織技法上都值得考究。
1.1 結構分析
美孚黎女子服飾結構有很多種,有女子常裝上衣結構、女子隨葬衣結構、女子孝衣結構和筒裙等[1],我們這里主要研究的是美孚黎女子常裝上衣結構(圖1)和筒裙結構(圖2)。美孚黎女子上衣結構仍然保持了古老的平面十字結構,對襟,接袖,且袖和衣身在袖窿處斷開,其結構獨特,不僅分片多,且具有很強的功能性。最特殊之處便是自前領上側一直延伸到后背上側的過肩結構[2],這種結構是美孚黎女子上衣結構中獨有的結構。筒裙相對上衣豐富多彩,其結構主要是由五幅織錦組成,其中從上到下第二幅為絞纈染錦或彩色織錦。筒裙主要分2種,一種是五幅均為絞纈染織;另一種為部分彩織部分絞纈染織。裙子結構仍為簡單的平面結構,獨特的還是其精美的染織工藝,被視為藝術珍品。
圖1 女子常裝上方結構
圖2 筒裙結構
1.2 美孚黎女子服飾中的染織工藝
黎族織錦工藝主要由紡、織、染、繡4部分組成。其中美孚黎絞纈染織工藝尤為突出[3],被稱為“絞纈”之鄉(xiāng),其染織工藝與普通的先織后染工藝截然不同,最大的特色是先在排列好的經線上絣線(圖3),扎染出精美的花紋,晾干后再用踞腰織機將彩色的緯線與扎好的經線織出精美的藝術品(圖4),這種獨特的絞纈染織工藝將染、織完美的結合,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3 絣線工藝
圖4 染織成品
2.1 服飾結構創(chuàng)新應用
縱觀民族服飾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不難發(fā)現的是,大多數民族服飾結構的創(chuàng)新運用了現代的裁剪技術和工藝,但其形仍為平面式結構,并沒有實質上的創(chuàng)新,而在服裝設計的多種元素中,服飾結構的創(chuàng)新及變化尤為重要。提煉元素并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同時結合現代款式結構,將民族結構融入到現代服裝結構設計中,便是一種另辟蹊徑的設計方法。
美孚黎女子服飾結構中的過肩結構,從其功能性出發(fā),可以將這種結構帶到現代結構的設計中來。在現代服裝款式結構中,男襯衣的過肩結構與美孚黎女子服飾中的過肩結構類似,在大衣和風衣中也可作為一種分割結構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如果把這種過肩結構帶到運動休閑服飾中,可以與運動休閑服飾的帽子進行互動,用折疊的方法將立體的帽子和平面的過肩結構進行轉化,此時過肩結構在運動休閑服裝中就具有了立體感,同時通過折疊手法使面料擁有了肌理感。過肩結構與衣身相連接的部位,可以運用現代的工藝及設計代替古老的連接方式,比如拉鏈、按扣等方法,使這種民族結構具有現代感。運動休閑服裝中的帽子不再是和衣身脫離的結構,帽子和衣身相連,具有設計感。
2.2 染織工藝的現代設計應用
在美孚黎的染織技術中,不僅有古老的紡織工具、天然的植物染料和染媒、各種色彩的染色技術,還有黎錦的制造技術和獨特的絞纈染錦,以及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4]。其絞纈染,又稱絣染,是一種先絣染后織布的獨特手工藝,是海南黎族紡織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美孚黎織錦就是先在經線上扎線,然后染色,最后織緯線,與普通的先織后扎所呈現的效果截然不同,會有更強的視覺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盡管絣染工藝十分獨特,但把這種絣染技術應用到現代大規(guī)模生產是較難實現的,其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并不適合現代服裝市場的大環(huán)境。為了符合現代生活需要,并且達到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服裝手工藝法的目的,可以運用現代圖案的實現方法,采用圖案模具夾扎的方法實現。其工序就是先把圖案紋樣刻在兩塊圖案對稱的模具上,用做好的模具將組織好的經線兩面夾住并固定,再放到顏料中進行染色,這樣不僅可以得到想要的花紋及圖案,還節(jié)省了絣線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模具可以重復使用,降低了成本。也可以不采用扎染,用數碼印花或絲網印的方式將圖案印刷到經線上,然后再用不同顏色緯紗織布,即保留其后織布的工藝,這樣織造出來的布兩面為不同的紋樣,一面有花紋,一面為兩種顏色紗線織出的平紋布,且兩面都可以使用,甚至可以搭配使用,對于面料的利用發(fā)揮到淋漓盡致。還可以在經線的兩面都印染圖案,但在有圖案的部分不織緯線,在沒有圖案的部分織入緯線,以達到一種對比的藝術效果。
研究傳統(tǒng)工藝不只是從中提取設計元素,更應該從中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思路,從中取其精華,并運用到現代的服裝設計中,在研究其工藝工序的變化所形成的藝術效果給予人們的設計靈感,通過改變染、織的工序和圖案的實現方式并結合現代的設計手法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設計效果。
2.3 服裝結構與圖案紋樣相結合的設計應用
民族圖案紋樣的創(chuàng)新設計一直是設計中的難題,如何把民族的、傳統(tǒng)的圖案很自然的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對于設計者來說也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圖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抽象的,一種為具象的,很多抽象的圖案紋樣可以直接使用,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具象的圖案直接使用并沒有很好的視覺感,有種拼湊的感覺。一個好的圖案設計可以使整個服裝煥然一新,而圖案的創(chuàng)新設計并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平面的基礎上,那是否可以嘗試將圖案紋樣與服裝的結構相結合?前面提到運動休閑服裝中帽子和過肩之間的相互轉化,只是停留在結構之間的轉化,如若在其處于平面結構的狀態(tài)下印或染上圖案紋樣,使圖案紋樣隨結構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形成圖案紋樣的組合與拆分,當結構打開時,圖案便被拆分開,形成許多小的圖案色塊,同時與底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達到一種新的設計效果,這種不刻意的隨結構的組合與拆分而進行變化的圖案設計方式不僅具有隨意性和偶然性,同時也為圖案設計開辟了新的探索道路。
通過對美孚黎女子服飾在服裝結構、圖案紋樣、染織工藝及其結合創(chuàng)新設計等方面的探討,不難發(fā)現,在現代服裝設計創(chuàng)新過程中,有很多設計元素和方法可以從民族服飾中借鑒,并結合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工藝實現方法,以達到傳統(tǒng)元素的設計創(chuàng)新,為民族元素的現代化設計提供參考。
[1] 劉瑞璞,陳靜潔,何 鑫.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少數民族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
[2] 潘姝雯.海南黎族服裝研究及設計實踐——以美孚黎服飾為例的服裝研究及設計[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0.
[3] 孫海蘭,焦勇勤.符號與記憶——黎族織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
[4] 鞠 斐,陳 陽.中國黎族傳統(tǒng)織繡圖案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染料價格漲聲起 又到一年春風里
2月5日,分散染料價格上漲。分散黑ECT300%主流出廠價漲至26元/kg,較上月報價23元/kg上漲3元/kg,漲幅13%。最近,我們對染料生產企業(yè)進行了調研,與染料行業(yè)專家進行了交流,得到的反饋良好。
印染行業(yè)需求旺季來臨,企業(yè)庫底低。從需求端來看,印染行業(yè)逐步進入需求旺季,尤其是3-4月份,產品銷售將最為旺盛。春節(jié)后下游企業(yè)進入補庫存周期,染料生產企業(yè)和印染企業(yè)原料庫存均處于低位,染料企業(yè)漲價意愿強,貿易商節(jié)前適當備貨,積極看漲后市。
環(huán)保治理趨嚴,逼迫淘汰落后產能出清。2016年全國染料總產能為133萬t,同比增長5.6%,增長主要來自2013-2015年規(guī)劃擴建的項目,而2017年基本無新增產能,擴張基本停止。染料廢水產生量較大,部分企業(yè)排放不達標,環(huán)保要求將日趨嚴格,逼迫部分裝置停產,產能加快出清。
原材料漲價,推高成本。環(huán)保趨緊,染料原料供應廠家生產受限。分散染料上游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漲趨勢明顯。分散染料重要原料間苯二胺的前端原料已由今年初7 160元/t漲到目前8 846元/t,漲幅為23.5%?;钚匀玖仙嫌蜨酸的市場報價從年初的2.9萬元/t上漲到目前的3.3萬元/t??傮w而言,染料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推動,染料存在漲價動力。
染料行業(yè)寡頭競爭格局明顯。我國染料行業(yè)集中度較高,生產企業(yè)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等省份。分散染料前三大企業(yè)為浙江龍盛、閏土股份、杭州吉華,產能合計占比56%。2016年底,龍盛公告,自2017年1月1日起,停止授予杭州申航化工、紹興利德斯材料、紹興智華染料、紹興淳忱化工、杭州潤沃化工等5家公司關于龍盛ZL 99104177.1專利的使用權,主要涉及分散黑、分散深藍等染料產品,龍頭加強了產業(yè)控制?;钚匀玖锨叭笃髽I(yè)為江蘇錦雞、湖北華麗、浙江龍盛,產能合計占比43%。
Moder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obil Li Women′s Dress
CHEN Bo-lan, QIU Pei-na*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The clothing structure, designs, dyeing techniques, design elements, desig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of Mobil clothing were introduced. The modern garment design combined with national costume culture played a role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Mobil clothing; dyeing process; clothing structure; modern design
2016-11-03
陳博覽(1990-),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創(chuàng)新。
*通信作者:邱佩娜(1960-),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創(chuàng)意立裁,E-mail:549769700@qq.com。
TS941.7
A
1673-0356(2017)02-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