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偉光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提出著名的“鐘擺理論”,他說,“人在各種欲望(生存、名利)不得滿足時處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滿足時便處于無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在這兩端之間擺動”。許多人忙忙碌碌地追逐名利,千方百計地追求享受,若達不到目的,就十分失望;若美夢成真,又會無聊至極。事實上,“鐘擺理論”不僅適用于描述個體狀態(tài),同樣適用于描述人類的整體狀態(tài)。由匍匐在神的腳下到拜倒在物欲面前,人類在歐洲啟蒙運動以及現(xiàn)代化的席卷之下,搖擺在鐘擺兩端。
樓宇烈先生指出,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項重要貢獻。中華文化從西周以來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為本的文化……
樓先生常說,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的土特產(chǎn),我們卻“數(shù)典忘祖”,經(jīng)常誤以為源自西方并且因此對西方稱嘆不已,這是樓先生正本清源的重要話頭之一。
2004年,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一次專題學習會上曾提到美籍德裔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指出傳統(tǒng)的工業(yè)文明使人變?yōu)闆]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單純技術性動物和功利性動物,這種物質(zhì)性壓迫下的人,是一種變形與異化的人。技術發(fā)展本應該改善人的生存環(huán)境,更好地發(fā)揮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技術在提升了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反而日益使人變成了技術、生產(chǎn)和消費的奴隸?!坝辛丝萍?,沒了人性”,這是現(xiàn)代社會必須警惕的科技副作用。
樓先生經(jīng)常講,不要以西方的宗教為唯一的宗教形式,因而說中國沒有宗教、沒有宗教信仰??涤袨榈恼摂嗪苡幸姷兀褐袊侨说赖淖诮?,西方是神道的宗教。同樣地,在科學方面,也不要以西方的科學為唯一的科學形式,因而說中國沒有科學、沒有科學精神。樓先生說:“神道宗教以神為根本,人道宗教以人為根本;物道科學以物為根本,人道科學以人為根本?!?/p>
正因為中國的宗教(儒釋道三教為主)和科學都以人為本,所以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中國主流社會從未產(chǎn)生自我貶損、膜拜上帝的“拜神教”,也從未產(chǎn)生自我膨脹、顧影自憐的“拜物教”,而西方宗教科學則是相對獨立甚至時常二元對立,由宗教(以神為根本)主導的社會逐漸過渡到以科學(以物為根本)為主導的社會的時候,社會的主流信仰就會自然地從“拜神教”過渡到“拜物教”,人類的鐘擺也就從“痛苦的一端”擺到“無聊的一端”。“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科學知識以人道為中心展開,仁愛精神也應當以人類為中心展開,這樣就不至于落到“拜物教”和“拜神教”兩邊,《淮南子》這句話可謂至為恰切,也是樓先生引用頻率最高的古語之一。
如何破解?中國人的智慧,大有可為。
樓先生認為,在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是不會異化成為“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原因是在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即“以天為則”的傳統(tǒng),他指出: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是這樣的廣大無私、廣闊包容。人們首先就要學習天地的這種品德。
人類中心主義的現(xiàn)代病必須及時糾偏,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注意人在天地之中無與倫比的地位與作用,強調(diào)“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強調(diào)“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天地的偉大價值,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人道以天道為準則。人既不能成為神的奴隸,也不能異化成為物的奴隸?!按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禮樂文明的中華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數(shù)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之所以有強烈的文化自信,根源正在于我們是頂天立地的文化,正在于我們將“贊天地之化育”而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滿足欲望作為人類的使命。時代在變化,人類在進步,以禮樂教化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則是永遠不變的中華文明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