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豌豆黃、蕓豆卷
有一天,慈禧在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有銅鑼聲,問是干什么的?當差的回答說是賣豌豆黃、蕓豆卷的。慈禧讓當差的把那個人叫進來,那個人說:敬請老佛爺嘗嘗這豌豆黃、蕓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嘗過后說好吃。于是就把這個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小吃。
肉末燒餅
相傳有一天夜里,慈禧做了個夢,夢見吃夾了肉末的燒餅。第二天早膳時,果然上的是肉末燒餅。慈禧一看和夢中吃的一樣,心里非常高興,說是給她圓了夢。問是誰做的燒餅,當差的說是御廚趙永壽。慈禧當即令人賞給趙永壽一個尾翎和二十兩銀子。從此,肉末燒餅作為圓夢的燒餅流傳了下來。
白云豬手
“白云豬手”是廣東的一道歷史名菜。相傳古時,白云山上有一座寺院。一天,主持該院的長老下山化緣去了,寺中的一個小和尚乘機弄來一只豬手,想嘗嘗它的滋味。在山門外,他找了一個瓦壇子,便就地壘灶燒煮,豬手剛熟,不期長老已化緣歸來。小和尚怕被長老看見,觸犯佛戒,就慌忙將豬手丟在山下的溪水中。第二天,有個樵夫上山打柴,路過山溪,發(fā)現(xiàn)了這只豬手,就將其撿回家中,用糖、鹽、醋等調味后食用,其皮脆肉爽、酸甜適口。不久,炮制豬手之法便在當?shù)亓鱾鏖_來。因它起源于白云山麓,所以后人稱它為“白云豬手”。現(xiàn)在廣州的“白云豬手”,制作較精細,已將原來的土法烹制改為燒刮、斬小、水煮、泡浸、腌漬等五道工序制作,最考究的“白云豬手”,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龍泉水泡浸的。九龍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晶瑩澄澈、清醇甘滑、用它浸泡肥膩豬手,能解油膩。據(jù)說廣州郊沙河飯店出售的“白云豬手”,仍用白云泉水泡浸,其色、香、味、形俱佳。
盤龍糕
據(jù)說,明嘉慶帝父皇臨終前指定兩個王子繼承皇位,其中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湖北天門為封王。并說這兩個王子誰先到京誰就繼承皇位,這當然是偏袒天津的那位王子。因為天津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而天門離北京有一千多公里,誰先進京是明擺著的事。
當嘉慶聽到這消息后,異常著急,他的一個謀士便出了一個奇謀,叫嘉慶裝成欽犯(皇帝點名的重案犯)輕車簡從火速進京。裝成犯人容易,只是這路上幾天吃什么就成了問題,總不能讓欽犯吃大魚大肉吧。而吃慣山珍海味的王子又吃不下粗茶淡飯,怎么辦?這時候王室中的一個廚師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魚、肉斬爛混在一起加些味料做成一塊塊,放在籠中一蒸,這樣的塊狀物是“吃肉不見肉”、“吃魚不見魚”,且不易腐壞。于是嘉慶吃著這塊狀物,坐著囚車,日夜兼程往北京奔,各州府的官員也不敢怠慢,換馬換車,幾天就趕到北京。可笑的是,天津的那位王子以為皇位到手,每過州縣,各官員為巴結“未來皇上”而迎進送出,吃喝玩樂,竟落在遠在千里之外的天門王后面。
嘉慶認為這塊狀的東西對他登龍位有功,欽命名這道菜叫:“盤龍糕”。
魚丸
魚丸的來歷,有個跟秦始皇有關的故事。根據(jù)稗史的記載,秦始皇好吃魚,他統(tǒng)一全國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魚,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魚刺則賜廚師死,有好幾個廚師為此喪命;而燒魚肉湯,又怕有詛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廚師制作御膳,見到魚又膽怯又發(fā)狠,就用菜刀背砸魚發(fā)泄?!聝上拢抑抑?,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魚刺魚骨竟自動露了出來,魚肉成了魚茸。正在這時,宮中傳膳了,廚師急中生智,揀出魚刺,順手將魚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燒沸的豹胎湯中,氽成了丸子。不一會兒,一個個色澤潔白,柔軟晶瑩,嘗之鮮嫩的魚丸浮于湯面上,并呈到了秦始皇面前。始皇一嘗,極為稱贊,下令給予獎賞。后來,這種做法從宮廷漸漸傳到民間,稱為“氽魚丸”,也就是魚丸。
文山肉丁
文山肉丁是江西省的一道名菜。相傳在南宋末年,文天樣任右丞相時,堅決主張抵抗元軍的南侵。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他親自率兵進攻江西,收復了許多被元兵占領的失地,深得群眾擁護。有一次,他帶兵路過家鄉(xiāng)江西吉安時,鄉(xiāng)親們紛紛前去拜訪他,鼓勵和支持他的抗元斗爭。鄉(xiāng)親們的愛國熱忱極大地鼓舞了文天祥。為了感謝鄉(xiāng)親們對他的信任,文天祥在家中設宴,并親自下廚房為鄉(xiāng)親們烹菜。鄉(xiāng)親們見文天祥這樣禮賢下士,都開心地笑了。有一位長者捋著胡須打趣地說:“你這個狀元宰相還會自己做菜,君子不遠庖廚了?!蔽奶煜橐残α?。他脫去官服,換上便裝,卷起衣袖,扎上圍裙,走進廚房。鄉(xiāng)親們一是出于尊敬,二是出于好奇,也都跟著他來到廚房,要親眼看看這位宰相如何烹調。只見文天樣不慌不忙地取過一塊去掉筋膜的豬里脊肉,用刀輕輕將肉拍松,切成四分見方的肉丁。又取過一個冬筍,切成與肉同樣大小的丁,放在一旁備用。然后,把肉丁放在碗中,加上鹽和雞蛋清,用手抓勻后放入濕淀粉中拌勻,再放入滾熱的油鍋中用鏟子攪散。待肉轉色后,隨即撈出。接著文天祥又把鍋放在旺火上,用少許豬油將切好的干辣椒和筍丁炒了幾下,又倒上一些湯、醬油、料酒、白糖,醋等佐料,并用濕淀粉勾芡。最后,又見他將過好油的肉丁和香蔥倒入攪動了幾下,淋上幾滴香油。于是,一盤顏色紅潤,香味撲鼻的肉丁便出現(xiàn)在鄉(xiāng)親們的眼前。在整個烹調過程,文天祥有條不紊,動作嫻熟,宛然一位庖廚,鄉(xiāng)親們都看呆了。品嘗后,更覺肉丁滑嫩爽口,味辣而鮮,油而不膩,十分可口,于是滿座嘖嘖,贊不絕口。散席后,大家紛紛仿制。由于文天祥號文山,鄉(xiāng)親們便將這個萊取名“文山肉丁”。自此,文山肉丁便流傳于世。
雙喜字肉
話說王安石年輕時赴京趕考,半路上遇見一個富戶人家在用對詩的方法選女婿。許多人圍在那里,有看熱鬧的,有真想給人家當女婿的,但就是沒有一個人對上詩來的。王安石湊上去細一打聽,原來,這詩的上聯(lián)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對下聯(lián)。上聯(lián)寫道;“天連碧樹春滋雨,雨滋春樹碧連天?!蓖醢彩南耄@位小姐還有幾分文才,不覺已有幾分好感。轉念一想我何不試一試。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滿紅香花連風,風連花香紅滿地”。眾人齊聲稱好,小姐聞知,也十分滿意。于是,王安石與小姐約定科考后完婚。
說來十分湊巧,在科考場上考官收畢試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題:“地滿紅香花連風,風連花香紅滿地。”求對上聯(lián)。王安石心中一喜:這不是現(xiàn)成的嗎,出口便道出:“天連碧樹春滋雨,雨滋春樹碧連天?!敝骺脊俾勓源笙?,十分贊賞。不久,王安石回去與小姐完婚,正在舉行婚禮時,傳來王安石高中狀元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高興極了,親自下廚烹制菜肴,款待前來賀喜的四親八鄰。眾人無不歡喜,尤其那道“雙喜字肉”,更是引起大家的興趣,這道菜不僅味道好,而且在制作上也別出新裁,每塊肉上刻著的雙喜字就更有意義。眾人越吃越愛吃,邊吃邊夸新郎精湛的烹飪技藝。后來,人們就常常把它作為喜慶宴席上的一道菜,為的是增添更濃的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