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小營小學 陳硯雯
點燃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同課異構下的反思談
江蘇南京市小營小學 陳硯雯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會不自覺地設計豐富的教師語言,用問題串聯(lián)課堂,按照自己的邏輯去引導學生,以便自己在課堂上掌控大局。本文通過反思同一篇課文的兩次不同教學,力求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理解遵循學生思維順序,真正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們的回答具有“自由度”,讓課堂也變得更有“溫度”的含義。
課堂實錄 教師語言 學生思維
教師備課常常思考如何讓課堂更流暢,教學設計的著力點在于設計課堂教師的語言,展現自己教學能力的同時卻忽略了課堂真正的主人其實是學生。
第一次授課:
在對比“好幾個騎手”和“一位騎手”的不同表現時,采用了連環(huán)提問的方式,給學生明確的問題,讓學生可以輕易找到一個詞或一句話的答案。教師“順藤摸瓜”,循著思路帶著學生推進教學。
師:這么吸引人的比賽,小朋友們想不想看一看呢?大家快看?。ǔ鍪疽曨l)
師:小朋友們都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比賽,你覺得騎牛比賽難不難?
生(異口同聲):難。
師:難在哪里,誰知道?
生:牛就跟瘋了一樣。
師:書上用了哪些詞形容這些野牛?
生:野性大發(fā)。
生:瘋狂地上下蹦跳。
師:瘋狂的野牛上下蹦跳,騎在上面的選手表現得如何呢?
生:好幾個騎手只兩三秒鐘就摔了下來。
師:是啊!真的太難了,怪不得好多人都不能堅持?。】蓻]想到,有一個騎手不一樣,誰能找到他?
生:他還是牢牢地騎在牛背上。
師:是呀!書上用一個詞形容了這位騎手,就是——
生(再次異口同聲):技藝高超。
師:對呀!不管牛怎么想把騎手甩下來,騎手就是掉不下來。他的屁股好像有萬能膠粘在牛背上。充分地看出這位騎手的確技藝高超。
這節(jié)課上學生所有的回答幾乎與我備課時所預設的答案如出一轍。學生逐一地、準確地“落進”設計好的問題圈里,課堂上呈現出一派“環(huán)環(huán)相扣”“流暢自如”的場景,課堂氣氛融洽和諧,課堂效率準確高效。
第二次授課:
沒有“出乎意料的答案”出現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嗎?學生的回答與預設完全“吻合”到底是老師“牽制”了學生,還是學生“迎合”了老師?在對文本進行了再研究,重新設計后,課堂如下。
師:場外的觀眾都這么興奮了,不知道場上的比賽進行得怎么樣?同學們看,前面就是比賽現場了。真熱鬧呀!咱們一起去看一看吧?。▽W生自由閱讀,交流比賽狀況)
【學生匯報】
生:我看到了“好幾個騎手騎在野性大發(fā)的公牛背上,只兩三秒鐘就摔了下來”。
師:你看到的騎手不怎么厲害嘛!原來南美洲人特別愛看的騎牛比賽一點兒也不精彩呀!
生(爭前恐后):不是!不是!
師:怎么不是了?
生:我看到了一個騎手很厲害!
師:你確定他比其他的騎手更加厲害嗎?
生:我確定!因為他“牢牢地騎在牛背上呢!”
師:是嗎?那可不一定是他厲害!一定是他騎的這頭牛太溫順了!
生(七嘴八舌):不對!不對!他騎的牛不溫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這頭牛正在“瘋狂地上下蹦跳”呢!
師:原來如此!這么一說他還真是比其他騎手厲害呀!
這一次,教師隱去了刻意的提問,學生也不再有標準的回答。師生間在課堂上的狀態(tài)與其說是像太極“推手”式的一問一答,不如說是完全平等地去交流討論。課堂變成了比賽看臺,教師和學生都變成了觀眾,在熱烈地評論比賽。你一言我一語,自然而然地認定了場上的“一位騎手”技藝最高超,不由得稱贊他!
1.理解學生,站在學生“角度”設計教學
課堂上,教師的身份是教授知識的授業(yè)者,但在上課前,教師首先是一篇文章的讀者。在備課時,作為讀者從中獲得了哪些訊息,讀懂了哪些細節(jié),又想要給予學生哪些內容,都需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
陶行知說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提醒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以及語文學科本身的內涵思維,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課文。第一次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關注“野性大發(fā)的公牛”,分別找到了目標詞語,緊接著又追問“騎手”的表現,再讓他們回到文中找零碎的詞語。這就導致在理解文本時,學生像扭麻花一樣來來回回,既瑣碎又不清晰,完全拆碎了文本自身的邏輯。
其實,在備課時應該更加注意過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每篇課文謀篇布局的方法都不同,只有教師把握好了,才能引導學生去感悟和學習。因此,第二次教師不再用串聯(lián)的問題吸引學生,而是在他們自由閱讀中給予幫扶,助力學生讀懂文章。
“教人者先教己”。研究所要教授的對象,準確把握對象的特點,站在教授對象的角度上用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用他們的腦袋想問題,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先學再教”,也才能“教有所成”又“學有所成”。
2.尊重學生,讓學生的回答更“自由”
教學過程中應該時刻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極力反對教師權威對學生的干涉與決斷。在第一次的教學中,教師將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設計得十分流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防止學生走出設計好的“路線”,但整個環(huán)節(jié)中缺少啟發(fā)式的點撥。
因此,老師應該在教學中打破師生互不平等的局面,給學生一個自由呼吸、自由成長的空間。使學生可以充分地與教師對話、交流,甚至是質疑老師、反駁老師。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學習中的樂趣,也培養(yǎng)學生“自動學習”的能力。
低年級學生已具備了讀懂文章意思的能力,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對文本內容進行準確的理解。教師在這里只需要充當一個與他們一同觀看比賽的伙伴角色,適時地“搭”上一兩句,推進他們的思考,不需要刻意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們整堂課忙著回答老師的問題,而浪費了寶貴的獨立思考時間。
陶行知曾提出的“六大解放”,就提到“解放小孩的嘴”,使大家可以在課堂上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心,談出真理來,更談出自己的情感體悟來!第二次的課堂中,學生就放開來說了。
在學習中,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應答者;是問題的主動探索者,而不是知識的接受者。正如斯賓塞所說:在教育中應盡量鼓勵個人的發(fā)展過程,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探討、推論。給他們講的少一些,引導他們去發(fā)現的盡量多一些。
3.解放學生,營造有“溫度”的語文課堂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性地把學生禁錮在學科知識中。就語文學習而言,容易出現理解字詞的含義,分析語句的手法等,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的現象。
第一次的教學中,學生順利地習得“技藝高超”“野性大發(fā)”,理解含義、學會運用,卻缺少了對激烈的比賽場面的情感體驗。第二次的課堂上,教師巧妙地運用語言鼓勵學生反駁老師,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開放的課堂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爭、去辯,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火花。在學生的能力與水平還沒有達到自由辯論的水平時,教師將課堂設計成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爭論,也十分有效。
課后,當教師再問起學生學完的感受時,他們不僅能夠說出“這位騎手”技藝高超來自于平時的苦練,更能表達出自己對騎牛比賽熱烈的喜愛和選手的贊賞。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了情感積累。這就是語文學科在激發(fā)學生“追求美好的心理”以及“塑造健康的性格”上無可取代的價值。
真正尊重學生的課堂,應該是展現學生童真童心、讓學生表達童言童語的舞臺,而非展現教師的控堂能力,把握課堂走向的平臺。教師應該走下講臺,走出課本,回到學生們當中,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課堂上會發(fā)生什么,還給學生們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有限的課堂里,點燃知識的火花,讓課堂真正升溫,讓教育真正發(fā)生!
[1]陶行知.教育的真諦[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2]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張人杰,王衛(wèi)東.20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岳龍.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今創(chuàng)新教育的啟示[J].生活教育,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