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偉,葉 飛,龔自明*,王勝鵬,張 強,鄭鵬程,崔清梅,王雪萍,梁金波,滕 靖,鄭 琳,戴居會,劉盼盼
(1.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 湖北省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4;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加工分級對機采條形綠茶品質的影響
高士偉1,葉 飛1,龔自明1*,王勝鵬1,張 強2,鄭鵬程1,崔清梅2,王雪萍1,梁金波2,滕 靖1,鄭 琳1,戴居會2,劉盼盼1
(1.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 湖北省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4;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以1芽2~3葉為主的機采鮮葉為試驗材料,采用恩施振動分級設備,分別在鮮葉、殺青、二青、三青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分級處理,以未分級處理為對照,按照條形綠茶工藝加工成干茶,比較各處理原料的組成情況、干茶感官品質、正茶率及理化成分。結果顯示,鮮葉分級、二青分級、三青分級基本將原料分為2檔,殺青分級將原料分為3檔;未分級處理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品質優(yōu)于分級處理,加工中二青分級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品質優(yōu)于其他分級處理;機采條形綠茶正茶率均較低,為66%~88%,需精制,其中二青分級2檔茶的正茶率較高,均超過86%;二青分級下口原料所制條形綠茶的粗纖維含量最低,較對照低19%以上,氨基酸含量較對照高出20%以上,說明二青分級有利于將嫩度較好、品質較優(yōu)的原料分離出來。本研究結果為利用機采鮮葉加工優(yōu)質茶產品提供了新思路。
加工分級; 機采; 茶鮮葉; 條形綠茶; 品質
近年來,湖北省“采工荒、采工貴、采茶難”問題日益突出,推行機械化茶葉采摘是破解該難題的有效途徑[1-3]。國際上,日本、印度、肯尼亞等均實現(xiàn)了茶葉機械采摘,主要因為上述產茶國所生產的產品對茶芽葉完整性不做特殊的要求[4-5]。因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國內茶葉消費者對茶葉外形及內質要求甚高,要求茶葉產品色、香、味、形俱佳。然而,現(xiàn)有條件下機采鮮葉破損率高、老嫩混雜、勻整不一,致使機采茶葉加工工藝各異,直接影響茶葉加工質量和效益[6]。在人力成本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機采鮮葉加工優(yōu)質茶產品,成為湖北茶產業(yè)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瓶頸。
袁海波等[6]采用YJY-2型鮮葉分級機將機采鮮葉分級,分級處理后分類加工成卷曲型綠茶,分級葉所制產品的感官品質較未分級樣有較大提升;翁炎生等[7]利用未分選機采茶青加工松陽香茶,在殺青后將老葉、破碎葉利用風扇分離出去,利用色選機對干茶進行分選;張海偉等[8]以貴州蘭馨雀舌扁形茶加工工藝為基礎,采用振動篩將殺青葉分為3級,然后分別進行后續(xù)加工,獲得較好效果。由此,鮮葉分級加工或加工分級有可能提高機采茶產品的質量,但具體在什么環(huán)節(jié)進行分級分類加工尚無法判斷。本團隊在前期篩選機采鮮葉分級設備的基礎上,以湖北省產量最大的條形綠茶為研究對象,分別在加工流程中的鮮葉、殺青、二青、三青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或工序進行分級處理,研究不同分級處理對機采條形綠茶的原料組成、感官品質、正茶率及理化成分等質量因子的影響作用,探尋機采鮮葉條形綠茶配套加工技術,擬從加工上突破機采機制技術瓶頸,以期為湖北省茶業(yè)“調結構、提品質、降成本”提供參考。
1.1 供試材料
以茶樹品種福云6號為試材。機采鮮葉機械組成為完整芽葉(1芽1~4葉)占總重的60%以上,其中,1芽1葉占5.0%,1芽2葉占20.9%,1芽3葉占21.3%,1芽4葉占13.8%,單片占30.9%,雜質占7.2%。鮮葉原料采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機械化管理茶園。
分級設備為恩施振動分級機(專利號ZL201220376563.7),配備篩網(wǎng)為圓孔,直徑規(guī)格為25 mm(上篩)+15 mm(下篩);殺青設備為燃氣式80型滾筒殺青機;揉捻設備為45型揉捻機;二青、三青設備為DCH單層烘干機;足干設備為八角復干機。
1.2 處理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①不分級(CK)。機采原料不分級,按條形綠茶加工工藝直接加工為干茶。②鮮葉分級。機采原料先利用分級設備分級后,再分類加工成干茶。③殺青后分級。機采原料殺青后利用分級設備分級,再分類加工成干茶。④二青后分級。機采原料殺二青后利用分級設備分級,再分類加工成干茶。⑤三青后分級。機采原料三青后利用分級設備分級,再分類加工成干茶。各處理25 mm篩的篩上原料記為上口,15 mm篩的篩上原料記為中口,15 mm篩的篩下原料記為下口。
條形綠茶加工工藝流程:鮮葉→攤青→殺青(80型滾筒)→揉捻→二青(烘干)→復揉→三青(烘干)→足干(滾炒)。比較分析各處理原料的組成情況、所制綠茶感官品質、正茶率及理化成分。
1.3 檢測方法
機采茶鮮葉、殺青葉機械組成測定按照ZB B35001要求進行,重復3次;二青、三青葉原料組成測定采用五點取樣后,隨機稱取100 g,分別揀出成形茶條、單片和梗,計算重量比,重復3次;茶多酚類總量測定參照文獻[9]的方法;氨基酸總量測定參照文獻[10];粗纖維含量參照文
獻[11]的方法;感官審評采用密碼審評制,相關程序及要求按照文獻[12]的方法執(zhí)行,邀請業(yè)內專業(yè)人士按照綠茶感官審評方法要求對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進行評分,其中各項因子權重分別為20%、10%、30%、30%、10%;正茶率為各處理所制綠茶人工揀剔出片、梗后所占比重。
1.4 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Excel、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對機采原料組成的影響
由圖1、表1可以看出,鮮葉分級、二青分級、三青分級基本將原料分為2檔,殺青分級將原料分為3檔。鮮葉分級后的原料集中在上口,占總重的65%以上,其中1芽2~3葉占該出口的52%以上;殺青分級主要集中在上口,以1芽4葉為主,占48%左右;二青、三青分級以下口為主,其中成形茶條占92%以上,中口成形茶條占80%,上口以單片和梗為主,且上口所占重量比不足5%,基本可以忽略。
圖1 不同分級處理各出口原料所占重量的比例
表1 不同處理原料的組成情況 %
2.2 對機采原料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表2可知,未分級處理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審評得分最高,其次為二青分級處理,各處理感官審評得分中口≥下口>上口。結合各處理原料組成的情況來看,鮮葉分級處理后較粗老原料集中在上口,中口原料較嫩,以至于中口所制綠茶感官品質明顯優(yōu)于上口;殺青分級原料以中口質量最佳,所以感官得分較高;由于揉捻過程中產生了茶梗和難以成條的單片,二青、三青分級處理后,下口原料中的茶梗和單片被保留到所制綠茶中,從而影響了評茶專家對感官審評中干茶、滋味和香氣的判斷,導致感官得分也較低。總體來看,機采鮮葉未分級所制綠茶品質優(yōu)于分級處理,加工分級中二青分級優(yōu)于其他分級處理。
表2 不同處理各出口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審評得分情況
2.3 對機采鮮葉所制條形綠茶正茶率的影響
不同處理所制條形綠茶經(jīng)過人工揀剔后,去除片、梗,計算其正茶率。由表3可知,機采鮮葉所制條形綠茶正茶率均較低,為66%~88%,均需要進行精制后才能作為商品銷售;鮮葉分級中口、殺青分級下口、二青分級中口、下口及三青分級下口的正茶率超過86%,其中二青分級后的2檔茶正茶率均較高,較對照高出3個百分點以上。
表3 不同處理各出口所制條形綠茶正茶率
2.4 對機采鮮葉所制條形綠茶內含成分的影響
由表4可以得出,鮮葉分級后中、下出口茶多酚含量均有所上升,殺青分級下口茶多酚含量最高,較對照提高2.6百分點,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除鮮葉分級外,其他處理各出口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殺青分級下口、二青分級下口較高,較對照高出20%以上,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從酚氨比來看,二青分級下口、三青分級中口酚氨比低。從粗纖維含量來看,二青分級下口粗纖維含量最低,較對照低19%以上。各處理從上口至下口呈遞減趨勢,其中二青、三青分級變化趨勢明顯,說明二青、三青分級可較好將茶葉老嫩度分離開。整體來看,二青分級下口原料所制條形綠茶的粗纖維含量最少,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較高,說明二青分級下口原料相對更接近優(yōu)質茶原料,二青分級則有利于將嫩度較好、品質較優(yōu)的原料分離出來。
表4 不同處理條形綠茶內含成分的檢測結果 %
注:各組數(shù)據(jù)分別與對照進行t檢驗,**和*分別表示在0.01和0.05水平差異顯著。
試驗結果表明,機采鮮葉未分級處理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品質優(yōu)于分級處理,二青分級所制條形綠茶感官品質優(yōu)于其他分級處理;機采鮮葉所制條形綠茶正茶率均較低,需要精制,其中二青分級2檔茶的正茶率均較高;二青分級有利于將嫩度較好、品質較優(yōu)的原料分離出來??傮w來看,二青分級是提高機采茶鮮葉加工品質的一種有效手段。
然而,分級效果受分級設備和方法的影響,不同設備與方法可能結果也不一樣。張?zhí)m蘭等[13-14]認為,滾篩+風選的組合分級方式針對機采鮮葉效果最佳,袁海波等[15]采用篩分+風選組合分級加工后加工不同茶類,但哪種方法適宜二青分級還有待研究。
機采機制效益與分級分類加工的茶類也有一定關系。袁海波等[15]發(fā)明了一種機采鮮葉分級分類加工方法,機采鮮葉分級后較嫩原料再風選、抖篩,加工針芽形綠茶,較粗老原料風選后加工工夫紅茶。江和源等[16]發(fā)明了一種機采鮮葉揉捻后分級加工的方法,將機采鮮葉萎凋、揉捻解塊后篩分分級,一級、三級原料發(fā)酵后加工卷曲形工夫紅茶,二級原料發(fā)酵后加工條形工夫紅茶。所以,機采茶鮮葉還需要根據(jù)原料老嫩度、市場需求等加工適宜的茶類,才能達到最大效益。
[1] 唐小林,李文萃,范起業(yè),等. 機采茶鮮葉分類分級技術及相關設備研究進展[J].中國茶葉加工,2015(2):5-8.
[2] 翁炎生,魏碧華,詹飛. 機采茶青篩選分級機設計研究[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1):208-211.
[3] 何鑫. 機采鮮葉前處理技術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3.
[4] 唐永寧. 赴印度、斯里蘭卡茶產業(yè)考察體會與思考[J].農業(yè)研究與應用,2012(1):35-38.
[5] 韓余,肖宏儒,秦廣明,等. 國內外采茶機械發(fā)展狀況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2):20-24.
[6] 袁海波,滑金杰,鄧余良,等. 基于YJY-2型鮮葉分級機的機采茶葉分級分類工藝優(yōu)化[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6(6):276-281.
[7] 翁炎生,張林福. 松陽香茶機械化采制技術的應用研究[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4):158-161.
[8] 張海偉,金循,鄭文佳,等. 分級技術在貴州扁形茶加工中的應用[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9):188-19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茶葉中茶多酚類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GB/T 8313—2008 [S/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AjMX4YwpSZL7uKYaB2Vxol3s0VQCwD8L h3d97X3a8TA5DuTsoqsEh2By7MOuhvdZuIR6t5gBModapKrPS elsQ5EOF9TG0EGJgTGSvA7rJa.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茶 游離氨基酸總量測定:GB/T 8314—2002[S/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X0oQ4AYW-pyznLYbSeDYaSaH1SHpPKZIHSkMsEgryf0MfFs 9f4I8KdKooRS9JGT5nj5xhMffY212rEElsJ2Sb9tAXIxotmES4Kw DXxnaF7.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茶 粗纖維測定:GB/T 8310—2013 [S/OL]. http://www.bzxz8.com/Soft/GJBZ/220476.html.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 23776—2009 [S/OL]. http://www.doc88.com/p-5671287073150.html.
[13] 張?zhí)m蘭,董跡芬,唐萌,等. 名優(yōu)茶機采鮮葉分級技術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12,38(5):593-598.
[14] 楊娟,李中林,袁林穎,等. 機采茶鮮葉分級技術初步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15(2):41-45.
[15] 袁海波,尹軍峰,江用文,等.一種機采鮮葉分級分類加工方法:CN105211334A [P]. 2016-01-06.
[16] 江和源,張建勇,江用文. 機采鮮葉分級加工CTC紅碎茶和工夫紅茶的綜合工藝:CN103918808A [P]. 2014-07-16.
(責任編輯:張瑞麟)
2016-11-21
國家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CARS-23);湖北省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2016-620-005-003)
高士偉(1979—),男,湖北當陽人,副研究員,碩士,從事茶葉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工作,E-mail:gsw0609@126.com。
龔自明,研究員,從事茶葉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工作,E-mail:ziminggong@163.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231
S571
A
0528-9017(2017)02-0280-04
文獻著錄格式:高士偉,葉飛,龔自明,等. 加工分級對機采條形綠茶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2):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