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杰 劉 寧 陳 軍 谷有全 陳江君 周超寧
1)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蘭州 730000 2)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 蘭州 730000
·病例報告·
頑固性顱內壓增高的結核性腦膜炎1例分析
趙俊杰1)劉 寧2)△陳 軍2)谷有全2)陳江君2)周超寧2)
1)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蘭州 730000 2)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 蘭州 730000
結核性腦膜炎;頑固性顱內壓增高;病例報告
結核性腦膜炎主要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是肺外結核的最嚴重表現,發(fā)生率低但致死率高,占所有結核比例的1%,發(fā)生率在發(fā)達國家中很低,預后較差,50%的患者出現死亡或致殘[1]。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可明顯改善預后,而現有的實驗室檢查缺乏敏感性,加之其非特異性的臨床表現,迄今尚無一項公認的診斷標準和臨床指南,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仍存在諸多爭議。我科收治1例頑固性顱內壓增高的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通過病例分析及文獻復習,針對該患者的診療體會,期望給臨床醫(yī)師提供診療思路。
患者女,23歲。主因“頭痛、發(fā)熱1個月余,加重伴意識障礙10 d余”,急診以“顱內感染”收住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余,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呈全頭鈍痛,伴發(fā)熱,體溫最高達38.4 ℃,無其他伴隨癥狀,于當地醫(yī)院行血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輸液治療3 d(具體用藥不詳),發(fā)熱癥狀緩解,但頭痛仍間斷發(fā)作。此后,間斷出現頭痛伴發(fā)熱,于入院前10 d余上述癥狀加重,伴意識障礙,不能行走,遂至當地縣醫(yī)院輸液治療無緩解,于當日晚間就診于我院急診科,行頭顱CT示,雙側側腦室輕度擴張,腦表面溝、裂消失,考慮腦水腫、腦積水;胸部CT示,左肺上葉高密度影,考慮感染;雙側少量胸腔積液。為進一步診治,以“顱內感染”轉入神經內科。既往體健。生活規(guī)律,無不良嗜好。否認家禽(鴿子)、牛羊等接觸史。未婚,月經規(guī)律。否認其他遺傳家族病史。
入院后體格檢查:T 36.8 ℃,P 101次/min,R 21次/min,BP 129/88 mmHg。淺昏迷狀態(tài)。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雙肺呼吸音低,可聞及濕啰音。心率101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肝脾肋緣下未觸及,腸鳴音3次/ min。神經系統(tǒng)體格檢查:淺昏迷狀態(tài),壓眶后出現痛苦表情,頸強直。雙側瞳孔不等大、等圓,左∶右=2 mm∶3 mm,雙側對光反射遲鈍。四肢肌張力減低,疼痛刺激胸部后雙上肢可活動,雙下肢無意識自主活動。四肢腱反射消失,雙側Babinski征陽性,留置導尿。
患者入院時處于昏迷狀態(tài),行頭顱CT平掃檢查(如圖1)示,雙側側腦室增大,梗阻性腦積水?遂行左側錐顱側腦室引流術,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正常;1周后拔出引流管后,持續(xù)10 h余后,出現意識不清,于次日急行右側側腦室錐顱腦脊液引流術,術后意識清楚,引流持續(xù)15 d,夾閉引流管后即出現意識不清,不宜拔除引流管,請神經外科會診后行左側錐顱腦室引流術。此后,因夾閉引流管,出現意識不清,將引流管打開后無腦脊液流出,急診復查頭顱CT平掃示各腦室系統(tǒng)較前明顯增大,遂急行右側錐顱腦脊液引流術,引流第7天,2次腦脊液檢查白細胞數均正常,再次請神經外科會診后行腦室腹腔引流術,術后患者神志清楚,無頭痛癥狀等不適。入院期間共進行4次錐顱術,1次腹腔引流術。依次行7次腦脊液(行錐顱術后于引流管內抽取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常規(guī)示,顏色由無色到淡黃色,微渾,小凝塊,蛋白定性陽性,RBC(40~2 700)×106L-1,WBC(0~60)×106L-1;腦脊液生化示,葡萄糖 2.46~3.56 mmol/L,氯化物 105~127 mmol/L,微量蛋白 0.6~1.71 g/L;腦脊液細胞學示,小淋巴細胞18%~90%,大淋巴細胞3%;腦脊液病原學示,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均及腦囊蟲抗體均陰性。
根據患者病史、體征及相關檢查,初步診斷:(1)顱內感染、結核性腦膜腦炎?(2)梗阻性腦積水;(3)微創(chuàng)側腦室錐顱術后;(4)肺部感染。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因診斷“結核性腦膜腦炎”依據不足,無早期、足量、聯合給予抗結核藥物,后期給予經驗性抗結核“三聯”(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療方案。出院時行神經系統(tǒng)體格檢查:神清,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左∶右=3 mm∶3 mm,對光反射靈敏。雙側鼻唇溝對稱,頸軟,四肢肌張力正常,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3級,四肢腱反射減弱。雙側Babinski征陽性。
自入院后行頭顱CT、頭顱MRI平掃及增強影像學檢查如圖1所示。
圖1 A:行錐顱(左側側腦室)腦脊液引流術后復查示腦室擴大 B:持續(xù)引流后1周,復查頭顱MRI示,雙側側腦室旁T2異常高信號影,因拔出引流管后出現意識障礙遂行錐顱(右側側腦室)腦脊液引流術,術后意識清楚,引流持續(xù)7 d C:復查頭顱CT可見右側側腦室前角低密度影,因夾閉引流管后即出現意識不清,不宜拔除引流管 D:期間復查頭顱CT示,側腦室擴張較前減少,請神經外科會診后,再次行左側錐顱腦室引流 E:復查頭顱CT示病情好轉 F:3 d后復查頭顱MRI可見雙側側腦室旁異常高低信號影,對比前片有所好轉
患者入院后因腦積水引起的顱內高壓,意識障礙進行加重,突然出現昏迷,遂行錐顱腦脊液引流術后神志清楚。因患者顱內壓持續(xù)性頑固性增高,腦脊液回流受阻,腦脊液引流管不能拔出,拔出后立即出現昏迷。顱內壓增高原因考慮如下:(1)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因病原體刺激腦膜引起腦室脈絡叢的異常分泌增多,腦脊液中蛋白增多沉積阻礙蛛網膜顆粒的吸收。病原體檢查仍缺乏敏感性,尤其結核桿菌的感染需要多次反復長期培養(yǎng),部分結核性腦膜炎的非特異性臨床表現及腦脊液檢查可表現為正常,考慮結核性腦膜炎的可能性較大,不排除艾滋、腦膜炎隱球菌感染等疾病。(2)腫瘤:是否有顱內轉移瘤刺激引起腦脊液的異常分泌增多,多次行影像學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3)蛛網膜顆粒病變:蛛網膜顆粒病變導致腦脊液吸收減少,腦脊液循環(huán)回流受阻,表現為持續(xù)性顱內高壓。(4)脊髓病變:脊髓病變引起的腦脊液回流受阻,導致顱內壓增高,行頸、胸椎MR示,脊髓中央管擴張。行腰穿時未能抽出腦脊液,可能由于梗阻原因。
該病例參加“2015年第十八屆全國神經病學年會”專家面對面疑難病例討論,全國專家討論后診斷“很可能的結核性腦膜炎”。專家意見根據2010年發(fā)表在Lancet Infect Dis的一篇文章對近年來各項研究報道的臨床診斷意見進行總結分類,提出一項可以量化的診斷標準[2]。根據診斷標準,結核性腦膜炎的分類為確診的、很可能的、可能的結核性腦膜炎。臨床診斷標準:具備以下一項或多項腦膜炎的癥狀和體征:頭痛、易激惹、嘔吐、發(fā)熱、頸強直、抽搐、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意識障礙或倦怠。確診的結核性腦膜炎:(1)符合臨床標準,同時具備以下一項或多項條件:腦脊液檢出抗酸桿菌;腦脊液結核桿菌培養(yǎng)陽性,腦脊液核酸擴增試驗(NAAT)陽性;(2)腦或脊髓組織發(fā)現抗酸桿菌或呈結核病的病理改變,同時有臨床征象和相應的腦脊液改變。很可能的結核性腦膜炎:符合臨床標準,同時具備以下各項條件:(1)臨床評分≥10分(無神經影像學表現);(2)臨床評分≥12分(伴神經影像學表現);(3)腦脊液或神經影像學評分≥2分;(4)排除其他類型腦膜炎。可能的結核性腦膜炎:符合臨床標準,同時具備以下各項條件:(1)臨床評分6~9分(無神經影像學表現);(2)臨床評分為9~11分(伴神經影像學表現);(3)未行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或神經影像學檢查不得確定診斷。患者臨床評分14分,伴神經影像學改變,符合“很可能的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標準。
近年來,隨診新檢測技術的出現,如結核桿菌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Xpert MTB/RIF系統(tǒng)、PCR等[3],使得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進一步突破,然而很多檢測方法由于費用較高,還未得到普及。因此,符合診斷可能、很可能結核性腦膜炎時應及早、足量、聯合用藥抗結核治療,考慮到結核性腦膜炎的預后較差,致殘率、致死率較高[4],要關注其預后狀況、生活質量。
[1] Garg RK.Tuberculous meningitis[J].Acta Neurol Scand,2010,122(2):75-90.
[2] 趙鋼,杜芳.結核性腦膜炎臨床診斷思路[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1):1-2.
[3] Garg RK,Raut T,Malhotra HS,et al.Tuberculous meningitis and hydrocephalus[J].J Infect,2013,66(6):541-542.
[4] Brown J,Capocci S,Smith C,et al.Health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uberculosis[J].Int J Infect Dis,2015,32:68-75.
(收稿2016-08-23)
R529.3
D
1673-5110(2017)03-0136-02
△通訊作者:劉寧,女,教授,碩導,主任醫(yī)師,E-mail:Lnning195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