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共生,構建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tài)
■趙道夫
讀寫是課堂生態(tài)組成中最關鍵的兩個元素,既相輔相成,又共生共贏。如何才能讀寫互促呢?首先,在認識上,教師要回歸教育常識,讓學生學會思考,熱愛寫作,培養(yǎng)學生的敢寫意識;其次,在行動上,要回歸“過日子”的常態(tài),承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主體個性,加強督促指導,注重隨筆習作的養(yǎng)成。
讀寫共生課堂生態(tài)隨筆習作
讀寫是課堂生態(tài)組成中最關鍵的兩個元素,既相輔相成,又共生共贏。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用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表達的過程,是提升學生言語思維和言語智慧,學習說好話、寫好文的過程。所以,學生在閱讀之時,要學會處處留心,用心體悟,善于發(fā)現(xiàn),把書讀進去;在閱讀之后,要學會盡可能地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書中的故事,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還要盡可能地把書中汲取的言語表達智慧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只有這樣做,才會讀寫互促,共生共贏。
這方面,廣大教師雖然認識到了,但在實踐中因無抓手和著力點而苦惱。針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用了6年時間研究“隨筆生態(tài)寫作的實踐研究”課題,探索隨筆生態(tài)寫作,探尋抓手和著力點,著力過程,讀寫共生,共享共建課堂生態(tài)。
實踐表明:隨筆生態(tài)寫作既契合學生心靈,又如“一橋”牽引了“讀寫”兩頭。學生寫得好又多,既增強了自信,催生了興趣,又促使學生讀得多又好。隨筆生態(tài)寫作讓讀寫融合,成為構建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tài)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
當下教育三種常識緊缺:
1.思考。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作文的過程必然是思考的過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許多教師忽略了學生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壓根兒不會想,思維變得程式化、模板化,沒有生活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情感,說空話、套話自然就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
2.熱愛。
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寫作,一個人能愛寫作,視寫作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寫作對他而言是生活的必需內容,一天不寫點東西就恍恍然不知所之,這樣的寫作已不追求所謂“成功”,而成為生活的樂趣,是真正的寫作。
3.敢寫。
斯賓塞說:“在根本上,寫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寫作變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的能力?!弊魑慕虒W需要把寫作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敢寫的意識,只有敢寫,才可以在不斷的寫作中達到熟寫。所以,我們主張要營造寬容和寬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寫作。其實,寫作并非難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寫下來,沒有走樣;拿給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這就行了”。(葉圣陶語)總之,一句話:敢寫,就好辦了。
如何讓這些教育常識成為學生的自覺?我認為應該實施并推進隨筆生態(tài)寫作。
隨筆生態(tài)寫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敢寫、真誠寫作的品性和習慣,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寫的情感。
隨筆生態(tài)寫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能力,并讓學生學會思考與表達。
因為隨筆最講究真誠,它特別強調關注日常生活和讀書生活。隨筆生態(tài)寫作往往從生活中和書本中得題,多為信手拈來,借題發(fā)揮,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書寫心靈,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腦子想,用自己的筆來書寫“我”的生活、“我”的想法和“我”眼中的社會。這樣一來,學生的視野就會比較開闊,在談天說地中傳出深刻獨到的人生體驗,獲得“左右逢源”的淵博知識。它特別強調真誠。它即興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順勢而下,意到筆隨,不拘一格;它的思路絕不拘泥于某一點靜觀不動,而如行云流水般運動不止,條理暢達。其題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長可短,順勢而成,發(fā)乎自然。在這里可以感受生活的充實,可以品嘗人性的溫醇。
教育常識更需常態(tài)化行動來落實。只有見之于常態(tài)化行動,久久為功,理想才能照亮現(xiàn)實。所謂常態(tài)化,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恒久綿長,像過日子一樣。隨筆生態(tài)寫作就像過日子,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我這樣指導學生隨筆寫作:
1.承認差異,尊重主體個性。
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對寫作基礎好和差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A較好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在隨筆中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在寫作的技巧上也要有所追求;而對那些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降低要求:一是量可減少,二是文章可長可短,三是可以自由選擇寫作內容,并且可隨時向教師請教。即使他的文章表達不好,立意不高,甚至文章思想出現(xiàn)偏差,只要有可取之處都要予以肯定。等他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和濃厚的寫作興趣后,再逐步提高對他們的要求。
2.順應規(guī)律,加強督促指導。
順應人的言語生命生長規(guī)律,以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豐富和發(fā)展言語生命、培養(yǎng)健全的言語人格為目標,以隨時隨地、隨形隨意的隨筆為日常寫作方式,以隨筆本檢查、隨筆寫作教材、隨筆周刊讀悟為抓手,以讀、評、改、展為促進手段,以順應、養(yǎng)護、培植、激勵、磨礪為基本原則,先寫后導,先寫后讀,為寫擇讀,以寫促讀,讀中自悟,讀寫互動,在日常隨意寫作和課堂有序修改的有機結合中,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釋放人的寫作潛能,實現(xiàn)真切、自信、個性、暢快的表達。從儲備作文素材,培養(yǎng)寫作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養(yǎng)成主動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品質和習慣,培育立足生活、關注現(xiàn)實的文風等多方面,強本培源,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3.研制工具,注重隨筆轉化。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研制了必要的工具:隨筆寫作教材、隨筆周刊、隨筆訓練本、隨筆經典課型模式案例選編、調查問卷表格。
我們特別注重隨筆習作向考場作文的轉化指導與訓練。
轉化的樣式有:有一則隨筆向一篇的轉化,多則隨筆向一篇的轉化;一則隨筆向多篇的轉化。
只要我們能找到(或提煉)一根主題線,串起隨筆片斷,或者加長隨筆情節(jié)或豐富隨筆細節(jié)或將不同的隨筆糅合在一個故事構架中。同時,加以點題之筆,和適當改動細節(jié),就能使隨筆實現(xiàn)華麗轉身,完成向考場作文的轉化。
這樣,隨筆生態(tài)寫作,著力過程,既助力考試闖關;又以寫促讀,為學生的生命發(fā)展奠基。
當然,教師的努力和作用,雖很關鍵,但獨“木”難支課堂生態(tài)的構建。因為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tài)構建,畢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和政策的有效支撐,社會的包容與理解,評價的與時俱進等。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盱眙縣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