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朵,王曉芬,黃 蓉,朱 慧,廖 力
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與課堂氣氛的相關性研究
王麗朵,王曉芬,黃 蓉,朱 慧,廖 力
[目的]分析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與課堂氣氛的相關性,以提升護生的共情能力。[方法]采用一般資料調查問卷、護生共情能力調查問卷和高校課堂氣氛量表對衡陽市某大學306名護理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護生共情能力總分為(107.41±10.97)分,高校課堂氣氛總分為(101.24±8.29)分;影響護生共情能力的社會學因素有個人平均成績、家庭教育類型、參加社會活動情況、是否獨生子女、對護理專業(yè)的喜愛程度;護生共情能力與課堂氛圍評分呈正相關(r=0.467,P<0.05)。[結論]護生的共情能力處于較高水平,共情與課堂氛圍呈正相關,高校教師應繼續(xù)改善課堂氛圍,從而進一步提高護生的共情能力。
護理本科生;共情;課堂氛圍;相關性
共情又被翻譯為“移情”“同理心”“共感”等。從共情概念提出到現在已有百年歷史,涉及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1],不同的學者對共情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目前,比較被廣泛接受的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R·羅杰斯[2]于1957年提出的概念,共情是個體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的能力。1973年,共情的概念被引入護理領域。Hojat等[3]提出,共情是一種能理解病人的內在體驗和感受,并將這種理解表達給對方的具有認知屬性的能力。在國內,普遍認為護士的共情能力是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能及時準確地感知自己和病人情緒的能力,而護士高水平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減少護理差錯,并減少護理糾紛,降低護理風險,從而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同時還可以避免護士情感的耗竭[4]。因此,提高護士的共情能力引起了廣泛的重視。本研究通過分析護生共情能力的影響因素,探討共情與課堂氣氛的相關性,為提升護理專業(yè)本科生的共情能力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采用便利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了衡陽市某大學二年級全日制本科生306人,其中男護生15人,女護生291人;獨生子女72人,非獨生子女234人;擔任學生干部120人,未擔任學生干部186人;參加社會活動情況:每周≥1次32人,每月1次~3次 21人,每月<1次253人;個人平均成績:優(yōu)秀20人,中等237人,較差49人;對護理專業(yè)的態(tài)度:喜歡110人,一般174人,不喜歡22人;家庭年收入:少于50 000元75人,50 000元~100 000元73人,100 000元以上158人;家庭教育類型:支持型52人,支配型194人,互動型60人。年齡(19.71±0.72)歲。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家里兄弟姐妹情況、生源地、擔任學生干部職務情況、參加社會活動情況、成績排名、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育方式、父親職業(yè)、母親職業(yè)、對護理專業(yè)的態(tài)度等情況。
1.2.1.2 護生共情能力調查問卷 英文版由美國杰弗遜醫(yī)學教育和健康護理研究中心Mohammadreza Hojat博士編寫,本研究采用中山大學護理學院邱志軍等[5]翻譯的中文版量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39。量表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換位思考3個分量表,共20個條目組成,采用Likert 7點評分制(1分~7分,即完全不同意計1分,完全同意計7分),其中正向計分、反向計分各10個條目,量表總分即為全部條目評分總和,評分越高,共情能力水平越高。
1.2.1.3 高校課堂氛圍量表 由胡子祥[6]編制,高校課堂氛圍問卷包括內聚性、支持性、參與性、計劃性和公平性5個因子,2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完全不同意計1分,完全同意計5分),評分越高說明所感知到的課堂氛圍越好。問卷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59。
1.2.2 調查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發(fā)放調查問卷,由調查者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指導填寫問卷的注意事項,問卷采用匿名形式,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回。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調查問卷錄入Epidate3.1軟件,采用雙人錄入,所有數據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方法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和課堂氛圍評分情況(見表1)
分
2.2 護生共情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民族、政治面貌、擔任干部情況、獨生子女情況、參加社會活動情況、個人性格類型、個人平均成績、家庭教育類型、對護理專業(yè)態(tài)度、家庭來源地、家庭收入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最后有5個因素進入回歸方程,分別是:個人平均成績、家庭教育類型、參加社會活動情況、是否獨生子女、對護理專業(yè)的喜愛程度。回歸方程為:Y=117.475-6.938X1+2.858X2+4.647X3-4.561X4-2.577X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護生共情能力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2.3 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共情能力各維度及總分與課堂氣氛各維度及總分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表3 護理本科生共情與課堂氛圍的相關性分析(r值)
3.1 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校護生的共情評分總體較高,觀點采擇、換位思考兩個維度評分與秦芳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高于劉新萍等[8]的研究結果。表明護生能夠正確認識共情在護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情感護理維度評分低于觀點采擇,表明護生對于表達對病人的情感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也提示了護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護生情感護理方面的能力[9]。
3.2 護理本科生課堂氛圍狀況 護理本科生所感知到的課堂氛圍評分為(3.89±0.32)分,提示護生感知到的課堂氛圍一般,課堂氣氛內聚性因子評分最高,課堂氣氛的內聚性主要反映在課堂上護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的程度,包括課堂上同學之間很友好、合作很愉快、相互幫助、同學喜歡我等項目。課堂參與性因子評分相對較低,課堂參與性是指大學生在課堂上專注、感興趣、參與研討、享受課堂教學的程度,包括護生在課堂上討論思想觀點、在討論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將見解和看法運用在課堂討論中、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解釋問題的解決方法等。說明護理本科生在課堂中參與討論的較少,調查對象為本科二年級的護生,之前所接受的是理論課程部分,主要以老師授課的教學方法為主,護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較少,這也提示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護生的參與性,調動護生的積極性[10]。
3.3 共情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逐步回歸分析得出,護生的成績和護生對護理專業(yè)的喜愛程度以及護生在校參與社會活動的情況對護生的共情能力有影響,護生喜歡護理專業(yè),將更加用心地學習護理專業(yè)的知識,從而獲得更好的成績。對護理專業(yè)認同的護生,在護理病人時也更加用心,共情水平也越高。而參加社會活動的護生共情水平更高,可能因為在參加各項社會活動的時候護生需要與更多的人打交道,要處理各項事務,促進不同專業(yè)工作人員之間的合作,在與人交往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護生學到怎樣關注他人的情緒并鍛煉了照顧人的能力,他們更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分析和解決問題[11]。這也提醒護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護生的專業(yè)認同感,同時可以在課堂中嘗試創(chuàng)建情景,讓護生體驗互幫互助的氛圍,提高護生的共情能力。而在影響因素中還有是否是獨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的類型,分析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特點可知,獨生子女一般是在眾人呵護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會產生較強的自我中心觀念,對他人的關注相對較少,這可能是造成獨生子女共情能力得分較低的原因[12]。而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也會影響孩子的共情能力,在支持型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的護生共情水平更高,支持型家庭培養(yǎng)了護生關心照顧他人的能力[13]。
3.4 共情能力與課堂氛圍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3可見,護理本科生的共情能力與高校課堂氛圍呈正相關,課堂氛圍量表評分越高的護生,共情能力評分越高,課堂氛圍中的內聚性維度與共情能力的相關系數最大,因此在課堂上師生間和同學間的良好互動是影響護生共情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師可以通過促進護生之間的交流,如通過同伴互助、布置小組任務等方法提高課堂的內聚性,從而提高護生的共情能力[14]。課堂的支持性、公平性與護生的共情能力呈正相關,在課堂上教師應給予護生更多的關注,護生體會到被人關心的溫暖,今后在面對被病痛折磨的病人時也能給予病人更多的關懷,能夠更好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更多地與病人產生共情[15]。課堂上教師平等地對待護生,護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平等地對待病人。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平臺,靈活利用教學方法,提高護生的課堂內聚性,平等地對待護生,為護生灌輸人道、利他價值觀,同時在生活中支持關心護生,提高護生的共情能力。
[1] 陳晶,史占彪,張建新.共情概念的演變[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6):664-667.
[2] 卡爾·R·羅杰斯.當事人中心治療[M].李孟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9-89.
[3] Hojat M,gonnella JS,Nasca TG,etal.Physician empathy:definition,components,measurement,and relationship to gender and specialty[J].Am J Psychiatry,2002,159(9):1563-1569.
[4] 楊希,史瑞芬.護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護理學雜志,2012,27(16):86-89.
[5] 邱志軍,劉可,姜娜,等.湖南省高職護生共情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68-71.
[6] 胡子祥.高校課堂氛圍評價模型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2):46-49.
[7] 秦芳,王惠珍,陳江鴻.不同學歷在校護生共情能力的調查研究[C].廣東省護理學會:廣東省2014年護理學術年會資料匯編,2014:5.
[8] 劉新萍,林田.護理本科生共情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7):518-522.
[9] 周廣華,許紅霞,楊文紅,等.體驗患者住院對護生共情能力及實習效果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29(15):1-3.
[10] 祁曉娜,姚婷,鄭守華.護生臨床共情能力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3,28(22):80-81.
[11] 張欣,肖莉莉,尉春輝,等.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共情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1,8(10):12-14.
[12] 李燕,王燕,韓劍童.護理本科生共情與情緒智力關系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4):65-67.
[13] 康麗娟,張新宇.共情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35):3346-3348.
[14] 解超芳,廖容.護理本科實習生課堂教學情況與其核心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6):447-450.
[15] 倪超,段功香.護理碩士研究生人文關懷能力與課堂氛圍現狀及其相關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5):44-47.
(本文編輯張建華)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of nursing urdergraduates
Wang Liduo,Wang Xiaofen,Huang Rong,et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Nursing,Hunan 421001 China)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編號:228。
王麗朵,護師,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421001,南華大學護理學院;王曉芬、黃蓉、朱慧、廖力(通訊作者)單位:421001,南華大學護理學院。
G642.0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06.020
1009-6493(2017)06-0706-03
2016-06-13;
2017-01-12)
引用信息 王麗朵,王曉芬,黃蓉,等.護理本科生共情能力與課堂氣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7,31(6):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