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成,馮文明,王冬梅
(1.華北科技學院體育部,北京101601;2.華北科技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北京101601)
維納歸因理論與體育教育
周玉成1,馮文明2,王冬梅2
(1.華北科技學院體育部,北京101601;2.華北科技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北京101601)
維納歸因理論;體育運動;體育訓練
歸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歸因是根據問題線索對行為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推測的過程。韋納歸因理論包括控制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性歸因三個維度。學生對體育成績的歸因會顯著影響以后的體育學習。韋納歸因理論的運用包括體育學習活動中的歸因訓練和體育學習成績后的歸因指導等兩個方面。
社會認知論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核心思想是強調人內在的認知因素。人類并不是在被動地感知世界,而是傾向于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把周圍的世界組織成一種便于理解的有意義的形式。[1]歸因理論是社會認知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因(attribution)是根據信息線索對行為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推測的過程。[2]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從自身經驗歸納出來的分析問題原因的模式,歸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
歸因理論涉及海德樸素心理學思想、凱利三維歸因理論、韋納成敗歸因理論等。1958年,海德(F.Heider)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中,以通俗的方式率先提出了歸因理論。海德認為,人們一直堅信行為背后必有其原因,或者受到外部環(huán)境影響,或者受制于內在因素。[3]如果習慣于認為行為結果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外部,如他人影響、外界壓力、機遇、運氣、任務難易等,這種歸因傾向被稱之為"外部歸因";如果習慣于認為行為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個人所具有的特點如態(tài)度、能力、動機、人格、情緒等因素造成的,這種歸因傾向被稱之為"內部歸因"。后來的心理學家對海德提出的歸因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一)行為成敗的歸因種類
在海德內外歸因理論的基礎之上,著名學者韋納(B.Weiner,1974)發(fā)現,人們的歸因分析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努力、能力、任務難度、身心狀態(tài)、運氣以及其他因素。[4]努力:反省自己或推斷他人是否盡力。能力:評估自己或他人是否勝任該項工作。任務難度: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推測任務的困難程度的高低。身心狀態(tài):個人的身體、心理狀況是否影響到工作成效。運氣:任務的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韋納等人認為,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分析,會對以后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而不同的歸因會將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二)維納歸因理論的維度
維納對行為結果的六種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把其概括為控制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等三個維度。[5]具體如下:
控制點:當事人自己認為成敗的原因是由于個人還是環(huán)境。把成敗原因歸結于個人因素屬于內控歸因,把成敗原因歸結于外在環(huán)境屬于外控歸因。這一維度的劃分和海德的歸因理論相一致。在六種影響成敗的因素中,只有身心狀況、努力程度、個人能力三種影響因素屬于內控歸因。
穩(wěn)定性:當事人自己認為成敗的原因是否具有超越情境的不變性。在這種視角下,個人能力和水平并不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屬于穩(wěn)定性歸因,而運氣、任務難易程度等屬于不穩(wěn)定性歸因。
可控性:當事人自己認為成敗的原因是否由個人所控制。只有努力程度這種影響因素是可以憑借個人的意愿和想法決定的,其他種影響因素均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
韋納認為,對成功和失敗的不同解釋,會相應地引起不同的心理和情緒反應,并以后的學習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前次成就的不同解釋,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待和努力程度;個人的期待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學習成績的獲得有賴于個體對成敗結果的理解和認識,能夠根據個體不同的歸因模式預測未來的學習結果。歸因方式對學習行為的影響可以從內部性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性歸因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內部性歸因與學習行為
當個體進行行為歸因時,如果把成功歸結為內部原因(如努力、能力、身心狀態(tài)),則會使個體感到滿意和自豪,產生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努力投入到未來的學習活動中去;如果個體把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如機遇、任務難度等外部因素,則會產生感激和驚奇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個體把失敗歸結于內部原因,則會產生內疚、害羞、無助感以及壓抑情緒,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如果個體把失敗歸結于運氣、任務難度等外部原因,就會產生敵意、氣憤的情緒。
(二)穩(wěn)定性歸因與學習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把良好的學習成績歸結于穩(wěn)定性因素(如能力),會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會使個體對以后的學習抱有成功的預期,提高以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把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歸結于穩(wěn)定性因素(如能力),會產生無助感和無力感,對以后的學習抱有失敗的預期,降低了以后學習的主動性;而把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歸結于外界環(huán)境、身心狀態(tài)、運氣等不穩(wěn)定性因素,則不會影響對以后成功或失敗的期望。
(三)可控性歸因與學習行為
如果把良好的學習成績歸結于努力等可控性因素,個體會提高自尊的水平;如果個體把學習的失敗歸因于努力等可控性因素,個體會對自己感到羞愧,或是產生負罪感;相反,如果個體把學習的成功歸因于任務難度、能力、身心狀態(tài)、運氣等不可控性因素,個體則會產感激的心情;如果個體把學習的失敗歸于能力、外界環(huán)境等不可控性因素,則會覺得自卑心理。
韋納歸納理論在體育教育實踐中的應用主要涉及體育學習活動中的歸因訓練和體育學習成績后的歸因指導等兩個方面。
(一)體育學習活動與歸因訓練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歸因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在未來學習中的學習動機。體育歸因訓練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6]:(1)進行積極反饋。當學生沒有取得良好的體育成績時,要使學生感到自己雖存在不足,但另一方面也要使學生感到自己仍然被體育教師、班集體所接受。(2)增加體育活動成功的體驗。個體只有擁有成功感,才能建立積極的信念。因此,可以將不同體育水平和不同體育專長的學生進行分組,以便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均擁有更多的心理體驗。(3)建立體育成敗的恰當標準。體育教師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明確、具體的目標,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確認自己的責任,經過個人奮斗逐步實現體育活動的目標,從而不斷地為學生提供體育活動成功的心理體驗,增強控制體育活動學習結果的信心。(4)明確各種影響體育活動結果因素的可控性。體育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白哪些因素是個人無能為力的,哪些因素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引導學生忽略那些個人不可以控制的因素,注意那些可以控制的因素。(5)更多地強調個人努力和付出。體育教師應當教育學生,個人的主觀努力是提高體育成績的主要因素,促使其產生較高的動機水平。(6)實事求是。如果學生確實付出了努力,但仍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時就不應當運用努力來進行歸因。如果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進行所謂的歸因,將會使學生對體育教師產生抵觸心理、不信任感等,最終不利于學生體育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體育學習成績與歸因指導
首先,當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體育成績時,體育教師應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作出內部的和穩(wěn)定的歸因,如能力水平高、努力程度強、學習興趣濃、學習方法正確等,這樣可以使學生追求成功的動機水平相應地得到提高,使自信、自尊的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增強。
一般情況下,體育教師應引導學生多作努力這一影響因素的歸因。在維納歸因理論三個維度的所有影響因素中,只有努力這一因素是可以通過個人的意志行為加以控制的。因此,當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體育成績時,體育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成功的結果更多地歸因于個體努力的結果。
其次,在學生沒有取得良好體育成績的情況下,體育教師應指導學生對不穩(wěn)定的因素進行歸因,如努力程度不夠等。體育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的。這樣可以不影響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繼續(xù)保持體育學習和技能訓練的積極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最終的體育成績較差時,不能引導學生作出能力這一影響因素的歸因,否則將引起學生的羞恥感、無助感,從而導致對體育學習徹底喪失信心。
最后,如果個體僅僅把體育學習的成功歸為內部因素,而一味地把失敗歸于外部因素,這是逃避個人責任的不恰當歸因。體育學習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知識的掌握和技能完成的因素,不僅涉及個人自身的因素,也包括教法、他人影響、外在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因此,對體育學習成績進行內部歸因的基礎上,開展恰當的外部歸因也是需要的。
社會認知論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人內在的認知因素。歸因是根據信息線索對行為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推測的過程。歸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歸因理論主要包括海德樸素心理學思想、凱利三維歸因理論、韋納成敗歸因理論等。韋納成敗歸因理論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理論。韋納歸因理論包括控制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性歸因三個維度。學生對成敗的歸因顯著影響以后的學習行為。韋納歸因理論在體育教育實踐中的應用主要涉及體育學習活動中的歸因訓練和體育學習成績后的歸因指導等兩個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關雨琪.從社會認知理論分析大眾傳媒對輿論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5(1):174-175.
[2]徐永楠.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學習成敗歸因現狀分析[D].首都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3-6.
[3]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4]傅銀鷹,周策.歸因理論對體育教學的指導意義[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1):98-100.
[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2-120.
[6]郜志強.歸因理論在體育院校田徑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8-32.
Wiener Attribution Theor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ZHOU Yu-cheng1,FENG Wen-ming2,WANG Dong-m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065201,China;2.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065201,China)
Wiener attribution theory;sports;sports training
Attribution is a basic human need.Attribution is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speculation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behavior based on clue clues.Wiener attribution theory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control point,stability attribu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attribution.Students'attribution of sports achievements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uture sports learning.The application of Wiener attribution theory includes two aspects:attribution education in sports and attribution trai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G642.4
:A
2095-2708(2017)03-0078-03
本文得到華北科技學院2015年度思政類規(guī)劃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校風建設研究——以華北科技學院為例”的資助。
周玉成(1964-),男,遼寧鐵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