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慧艷,何 香,何恒果
(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幾種殺蟲劑對禾谷縊管蚜的毒力研究
尚慧艷,何 香,何恒果*
(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禾谷縊管蚜是一種重要的農(nóng)林業(yè)害蟲,其抗藥性發(fā)生極為迅速。采用帶葉浸漬法測定4.5%瓢甲敵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阿維菌素乳油等3種殺蟲劑對禾谷縊管蚜的毒力。結果表明,這3種藥劑對禾谷縊管蚜都具有較強的毒殺作用。其中,以瓢甲敵乳油對禾谷縊管蚜的毒殺作用最強,LC50為2.375 mg·L-1;其次為阿維菌素,LC50為2.472mg·L-1;溴氰菊酯相對較弱,LC50為4.038mg·L-1。就時間效應來看,阿維菌素作用時間較慢,死亡高峰出現(xiàn)在第3、4天,但持效性較好,持效期為7 d;溴氰菊酯發(fā)揮藥效較快,在第2天禾谷縊管蚜達到死亡高峰期,持效期為5 d;瓢甲敵用藥后2~3 d該蚜死亡達到高峰,持效期為6 d。由此可見,瓢甲敵、溴氰菊酯、阿維菌素對禾谷縊管蚜仍非常有效,均可在推薦濃度下繼續(xù)使用。
禾谷縊管蚜;瓢甲敵;溴氰菊酯;阿維菌素;毒力
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為無翅孤雌蚜,屬于同翅目蚜科,分布于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重慶、貴州、山東、福建等地。為害細葉結縷草、野牛草、梅花、繡線菊、美人蕉等花木以及小麥等農(nóng)作物。以成蚜、若蚜初春為害這些植物的新葉,在葉背吮吸汁液,受害葉片向葉背縱卷,進而枯黃脫落,嚴重時,被害葉株卷曲率可達90%以上,且排泄蜜露,影響光合和呼吸作用,傳播多種病毒病。由于其生活周期短,繁殖量大而快,防治次數(shù)多,用藥量大,其抗藥性產(chǎn)生極為迅速[1-2]。因此,尋求對其仍然有效的高效中低毒農(nóng)藥變得十分迫切。
4.5 %瓢甲敵乳油由中國農(nóng)科院植保所研制、廊坊農(nóng)藥中試廠生產(chǎn),主要成分為15%馬拉硫磷和5%氯戊菊酯,具有胃毒、觸殺的雙重作用,可通過成蟲爬行時跗趾觸藥致死;滲透力強,殺蟲譜廣,對多種害蟲均有較好效果。敵殺死為2.5%溴氰菊酯乳油,為較強的神經(jīng)性毒劑,同時兼有較好的胃毒、驅避、拒食和殺卵作用,作用于多種害蟲。阿維菌素是由鏈霉菌中灰色鏈霉菌Streptomyces aυerm itilis發(fā)酵產(chǎn)生的一種十六元大環(huán)內酯化合物,滲透作用強,一般作為農(nóng)用獸用殺蟲、殺螨劑,對昆蟲和螨類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因植物表面殘留少,對益蟲損傷小,近幾年得到廣泛應用。為此,本試驗選用了瓢甲敵、溴氰菊酯、阿維菌素這3種常用乳油殺蟲劑,采用浸漬法測定對禾谷縊管蚜的毒力,以期為禾谷縊管蚜的田間防治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據(jù)。
1.1 供試蟲源
禾谷縊管蚜采自南充市西華師范大學新校區(qū)梅花上。采回后放在底部墊有濕潤脫脂棉的白瓷盤里用梅花葉片培養(yǎng),用刺有小孔的保鮮膜遮蓋,以防止禾谷縊管蚜逃逸。培養(yǎng)過程中始終保持(25± 1)℃,相對濕度75%左右,光周期L:D為16:8。每隔2~3 d更換1次梅花葉片,以保證禾谷縊管蚜正常生長。培養(yǎng)數(shù)周后,選擇大小一致、活潑健康的成蚜作為本次試驗用蟲。
1.2 供試藥劑
2.5 %溴氰菊酯乳油(敵殺死,安徽豐樂農(nóng)化有限責任公司);4.5%瓢甲敵乳油(主要成分是15%馬拉硫磷和5%氯戊菊酯)中國農(nóng)科院植保所廊坊農(nóng)藥中試廠;2%阿維菌素乳油(河北益海安格諾農(nóng)化有限公司)。
1.3 毒力測定方法
藥液配制。用微量取液槍將3種藥劑分別稀釋成1 500、3 000、6 000、12 000和24 000倍等不同濃度梯度的水溶液。
毒力測定采用帶葉浸漬法[3]。將帶有禾谷縊管蚜的供試梅花葉片在藥液中浸漬5 s,取出用吸水紙輕輕吸取多余的藥液,剔除其上的多余蚜蟲,保證其大小基本一致、密度適中。放在底部墊有濕潤脫脂棉的培養(yǎng)皿里保濕,用刺有小孔的保鮮膜封嚴培養(yǎng)皿以防蚜蟲逃逸。每處理40頭,重復3次,以清水作對照。藥后8 d,每天記錄死亡情況。檢查時用毛筆輕觸蟲體,無任何反應者為死亡。試驗條件為溫度(25±1)℃,相對濕度75%左右,光周期L:D為16:8。
1.4 數(shù)據(jù)分析
測定后每天記錄蚜蟲死亡率和存活數(shù),計算蚜蟲的累積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處理蟲口死亡率-對照蟲口死亡率)/(100-對照蟲口死亡率)×100。
根據(jù)校正死亡率得出毒力回歸方程,計算出LC50、95%的置信限和LC90值[4]
2.1 3種殺蟲劑對禾谷縊管蚜的毒力比較
瓢甲敵、溴氰菊酯、阿維菌素3種藥劑對禾谷縊管蚜均有一定的毒效。由表1可知,瓢甲敵的殺蟲活性最高,LC50為2.375 mg·L-1;其次為阿維菌素,LC50為2.472 mg·L-1;毒力最差的為溴氰菊酯,LC50為4.038 mg·L-1。從毒力回歸方程可知,瓢甲敵的截距最高為-0.755,說明其對禾谷縊管蚜的減退率起點最高;其次為阿維菌素,截距為-1.129;溴氰菊酯對禾谷縊管蚜的減退率起點較低。回歸方程斜率(x)的大小順序為阿維菌素>溴氰菊酯>瓢甲敵,根據(jù)x值的生物學意義[5]可知,禾谷縊管蚜對阿維菌素最敏感,說明隨藥劑含量的增加,對禾谷縊管蚜的毒力增強較為迅速,這也可從LC90值印證這一點。
表1 3種殺蟲劑對禾谷縊管蚜室內毒力測定相關參數(shù)
2.2 不同藥劑對禾谷縊管蚜的濃度效應和時間效應
阿維菌素、瓢甲敵、溴氰菊酯對禾谷縊管蚜均有一定的毒效,隨著藥劑濃度的增加,累計死亡率逐漸增大。圖1顯示,在高濃度(稀釋倍數(shù)為1 500倍)下,8 d后累積死亡率高達100%,100%和92%;在中濃度(稀釋倍數(shù)為6 000倍)時,3種藥劑對禾谷縊管蚜8 d后的累積死亡率分別為72.6%,82.4%,57.8%;在低濃度(稀釋倍數(shù)為24 000倍)下,累積死亡率較小,8 d后其累積死亡率分別為10.7%,37.2%和10.5%。綜合考慮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3種藥劑濃度使用范圍在3 000~6 000倍較好。
圖1 3種藥劑對禾谷縊管蚜的毒殺作用
從時間效應來看,3種藥劑發(fā)揮毒效的時間快慢不同,持效性也不同。溴氰菊酯速效性較好,在用藥后第2天毒效達到高峰期;其次是瓢甲敵,發(fā)揮毒效最好的時間是在藥后的第2和3天;速效性較差的是阿維菌素,其藥劑發(fā)揮毒效的高峰期是在藥后第3和4天。就持效性來看,阿維菌素持效時間較長,在第7天后毒效逐漸消失;瓢甲敵在6 d后毒效消失;溴氰菊酯5 d后累積死亡率則不再增加,說明5 d后不再具有毒效。
近幾年蚜蟲大爆發(fā)對農(nóng)作物和園林觀賞植物造成巨大為害,由于大量化學藥品的使用,蚜蟲抗藥性也日益變強,使得防治變得越來越難。蘇建昆等[2]發(fā)現(xiàn),禾谷縊管蚜對常用農(nóng)藥的敏感度表現(xiàn)為溴氰菊酯>久效磷>氧化樂果>對硫磷>馬拉硫磷>氰戊菊酯>敵百蟲。2009年全國農(nóng)業(yè)有害生物麥蚜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顯示,所測據(jù)點區(qū)域內禾谷縊管蚜則對吡蟲啉、氧化樂果都處于敏感至敏感性降低狀態(tài),對啶蟲脒、抗蚜威也表現(xiàn)為低水平抗藥性狀態(tài)[6]。針對這種現(xiàn)狀,如何安全、有效、快捷防治蚜蟲成為當前研究蟲害防治的重點。為能更有效地防治禾谷縊管蚜,本試驗從當前市場情況出發(fā),發(fā)現(xiàn)瓢甲敵、溴氰菊酯、阿維菌素對南充市城區(qū)禾谷縊管蚜仍有較好毒殺作用。
試驗中所用農(nóng)藥之一的瓢甲敵具有觸殺兼胃毒作用,殺蟲譜廣,且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藥效迅速,對光、熱穩(wěn)定。從試驗結果可知,4.5%瓢甲敵乳油的室內毒力較高,不同稀釋濃度處理后,禾谷縊管蚜出現(xiàn)不同的死亡率,隨著濃度的增大而增大。表明該藥劑對禾谷縊管蚜還未產(chǎn)生明顯抗藥性,可在大田繼續(xù)使用來防治該蚜蟲,且建議選用6 000~12 000倍稀釋濃度,在進行田間防治時參照此濃度配置藥劑。
溴氰菊酯是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中毒力最高的一種[7-8],是防治禾谷縊管蚜的理想藥劑。本試驗結果表明,2.5%溴氰菊酯乳油稀釋液濃度對禾谷縊管蚜均有一定活性,藥后1 d達到死亡高峰期,藥效見效較快。該推薦稀釋倍數(shù)為2 500~5 000倍,為降低使用農(nóng)藥后殘留過多藥物在植物上,以及降低農(nóng)藥對昆蟲的抗藥性作用,根據(jù)試驗結果,建議推薦使用3 000~6 000倍稀釋液作為大田防治。
阿維菌素是經(jīng)鏈霉菌發(fā)酵提取的混合天然產(chǎn)物,是當前農(nóng)業(yè)害蟲綜合防治中理想的生物源農(nóng)藥,在藥效和防治上均具有重大可持續(xù)性研究價值[9-11]。在本試驗中采用2%阿維菌素乳油處理7 d后,3 000倍稀釋倍數(shù)校正死亡率為83.3%,結合使用藥品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在本地區(qū)阿維菌素對禾谷縊管蚜仍有一定毒殺能力??紤]到實際田間使用時為噴霧法,與試驗中的浸漬法相比后者在葉片上的接觸量更高,所以本藥品市面上的推薦使用量有效(稀釋1 660~3 350倍)可繼續(xù)推廣。此外,阿維菌素單獨使用時對玉米螟、小菜蛾、蘋果螨、枸杞蚜蟲、棉蚜等具有一定防效,但與其他藥劑(如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魚藤酮、綠農(nóng)寶等)混合使用時效果更佳[12-14]??煽紤]研究阿維菌素與其他藥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對禾谷縊管蚜的殺蟲效果。
在農(nóng)藥的實際使用過程中,不但涉及到農(nóng)藥藥效、害蟲抗藥性風險評估等,還要考慮由于外界條件造成農(nóng)藥被稀釋或降解,毒力下降造成的亞致死效應[15],以及害蟲受到低劑量農(nóng)藥影響可能產(chǎn)生的Hormesis效應[16-17],在一定程度上對害蟲的繁殖、抗藥性形成起到促進作用。為達到農(nóng)藥的長久性防效,合理選擇藥劑,掌控農(nóng)藥使用濃度,在實現(xiàn)農(nóng)藥品種與劑型多樣化的同時,最好以劑量范圍下限為宜,采用化學農(nóng)藥和植物源農(nóng)藥相結合的綜合用藥措施[18-19]。在本試驗中,瓢甲敵、溴氰菊酯、阿維菌素3種藥劑都對禾谷縊管蚜具有較好毒殺作用,在實際防治中建議最好采用推薦的較低濃度;考慮到單一長期使用一種藥劑會導致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生產(chǎn)中則建議采取不同藥劑間的輪用,以減緩禾谷縊管蚜抗藥性的產(chǎn)生。
雖然本試驗只是室內生物測定結果,與田間實際環(huán)境還有一定的差異,但對生產(chǎn)實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有效防治禾谷縊管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 曹雅忠,李世功.麥蚜及其綜合治理[M]//小麥病蟲草鼠害綜合治理.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1990:316-339.
[2] 張乃芹,于凌春,王明友,等.小麥蚜蟲抗藥性現(xiàn)狀及綜合治理策略[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7,19(8):50-52.
[3] 王秀梅,侯志廣,李天昊,等.阿維菌素對異色瓢蟲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影響[J].農(nóng)藥,2011,50(10):737-739.
[4] 張志祥,徐漢虹,程東美.EXCEL在毒力回歸計算中的應用[J].昆蟲知識,2002,39(1):67-70.
[5] 慕立義.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4.
[6] 張帥,李永平,邵振潤.2010年全國農(nóng)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11(4):33-34.
[7] 王繼英,傅承光.羊組織中溴氰菊酯殘留量的測定[J].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1997,3(2):98-102.
[8] 曹輝.家蠅的抗性與相對適合度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9] PUTTER I,MAC CONNELL J G,PREISER F A,et al. Avermectins:novel insecticides,acaricides and nematicides from a soil microorganism[J].Experientia,1981,37(9):963-964.
[10] WRIGHT D J,IQHAL M,VERKERK R H J.Resistance to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abamectin in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a major problem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J].Mededelingen Faculteit Landbouwkundige en Toegepaste Biologische Westenschappen Universlteit Gent,1995,60(3):927-933.
[11] 吳永漢,張純胄,許方程,等.小菜蛾對阿維菌素和抑太保的抗性監(jiān)測及治理對策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2005,18(2):37-41.
[12] 劉新.小菜蛾防治藥劑的種類與特點分析[J].農(nóng)藥科學與管理,2004,25(8):24-26.
[13] 杜玉寧,鄧景麗,張宗山,等.生物藥劑混配對枸杞蚜蟲的聯(lián)合毒力作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26):12598-12599.
[14] 王成菊,李學鋒,邱立紅,等.甲氨基阿維菌素與阿維菌素對幾種農(nóng)業(yè)害蟲的毒力測定[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4,16(12):39-43.
[15] 段辛樂,喬憲鳳,陳茂華.亞致死濃度毒死蜱和異丙威對禾谷縊管蚜試驗種群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學報,2015,23(3):329-336.
[16] Yu Y S,SHEN G Q,ZHU H L,et al.Imidacloprid-induced hormesis on the fecundity and juvenile hormone levels of the green peach aphid Myzus persicae(Sulzer)[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0,98(2):238-242.
[17] 余月書,王斌,薛晚煙,等.低劑量農(nóng)藥對禾谷縊管蚜生殖能力的Hormesis效應及機理研究[J].上海農(nóng)業(yè)學報,2015,31(2):71-74.
[18] 魏會廷,李俊,湯永祿,等.不同種類藥劑對小麥禾谷縊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J].農(nóng)學學報,2014,4(2):43-46.
[19] 劉愛芝,李素娟,武予清,等.三種殺蟲劑對麥田蚜蟲和捕食性天敵群落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83-87.
(責任編輯:張瑞麟)
S489+.1
A
0528-9017(2017)01-0106-04
文獻著錄格式:尚慧艷,何香,何恒果.幾種殺蟲劑對禾谷縊管蚜的毒力研究[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7,58(1):106-109.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135
2016-06-29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11ZA293);西華師范大學博士啟動基金(10B029)
尚慧艷(1989-),女,四川劍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園林植物病蟲害,E-mail:973857108@qq.com。
何恒果(1978-),女,四川宜賓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農(nóng)林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研究工作,E-mail:hengguo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