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 環(huán)
學校:寧鄉(xiāng)一中
不以繁華易素心
作者:張 環(huán)
學校:寧鄉(xiāng)一中
詩人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遠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钡拇_,世事紛擾,人們的心中若不能摒除浮躁狂亂,山居反而不如紅塵清寂。所以,要想心靜,要想人生靜雅,要想真正寧靜致遠,干一番事業(yè),有所成就,就要如詩人馮子振所言:“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p>
當今社會,燈紅酒綠的生活迷了人的眼,物欲橫流的陰暗困了人的心,很多人奉行“活到老,掙到老”的觀念,覺得錢財永遠不夠,權位永不滿足,因而改變了本心,忘掉了初心,更無法靜心,在名利場里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那么,為什么急功近利的人多了,淡泊明志的人少了?爭風吃醋的人多了,寵辱不驚的人少了?得意忘形的人多了,慎獨自省的人少了?我想,這一切歸根結底在于:在繁華面前,有些人的心已亂,既不能客觀地認識世界,又不能清醒地看待自己,缺乏自我剖析,缺乏正確判斷,缺乏準確定位,因而靜不下心來,更靜不下心來專注于自己的學業(yè)或事業(yè)。
固守初心,靜下心來,方知“自古以來,榮華難于久居,大觀園不過十年,金谷園更為短暫”。不以繁華易素心,方能“不以窮變節(jié),不以賤易志”。錢財名利,不過身外之物。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大陸,地位顯赫,臨終前卻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后也是兩手空空。”古人尚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們當代人又何必因名利而受制于物,進而受制于人?追夢路上,需要我們抵抗誘惑,不忘初心,以身躬行,而成大業(yè)。
固守本心,靜下心來,方能體會“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蘇軾曾在朋友被貶萬里歸來后賦詞“試問嶺南應不好”?戲劇性的是蘇軾自己后來也被貶去了那個荒蠻之地??伤麤]有顧影自憐,感慨釋懷后,還曾自娛“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樣看來,環(huán)境雖苦雖陋,未嘗沒有苦中作樂之資。崇尚美好本就是賞心樂事,山高水遠本就是良辰美景。蘇軾深知外表絢麗與內(nèi)在平和之妙,于是體會到了“眼底云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的自由自在,并在這種內(nèi)心靜謐中成就了他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殊榮。
固守素心,靜下心來,方能明白真正的力量如同沉靜的湖水,悄無聲息卻能衍生出萬千氣象。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有一座小木屋,獨立林中,但他從來不鎖門,有時候他與自然對話,一坐就是一整天。在他的心中,簡單的生活充滿了寧靜致遠的哲學,達到了一定境界:心靜萬物皆靜,情深萬象皆深;無處不可安身立命,與世無爭才是大爭。因此梭羅始終有一種拈花微笑的釋然,想問題越來越豁達,越來越開闊,在與現(xiàn)代文明脫軌的地方蝸居而不孤獨,可以從葉子中看出四季輪回,在晨昏瑣碎中泰然處之,不以為苦,孤中感悟,終于體味哲學的深邃而大成。
日子原該樸實無華,人生也原該是風平浪靜的,而當變化來臨,我們不必抱怨它變差,也不必自滿于它變好,不以繁華易素心,淡然處之,做好自己,成就大業(yè),活出本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