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計國
(河南工業(yè)大學 社科處,河南 鄭州 450001)
北宋殺降現(xiàn)象研究
楊計國
(河南工業(yè)大學 社科處,河南 鄭州 450001)
為避免重蹈五代覆轍,達到宣揚皇帝仁德、維護政局穩(wěn)定的目的,同時受“殺降不祥”觀念的影響,北宋在北宋初年便已制定律條,禁止殺降。北宋帝王多次頒布禁止殺降的詔令,并對殺降的將士予以懲處。但在“計首受賞”利益誘惑面前,以及受到客觀政治軍事原因的影響,北宋一朝仍不時有殺降事件發(fā)生。在處理殺降問題上,雖然有明文規(guī)定,但也出現(xiàn)了因人廢法現(xiàn)象。不依法辦事,在特定時期實現(xiàn)了宋代帝王籠絡臣下的目的,也將降人叛亂消滅于未萌。但帝王詔令或軍法不能夠嚴格執(zhí)行,給軍隊建設、政局穩(wěn)定也帶來了危害。
北宋;殺降;古代軍法
誅殺降人是人類歷史上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只是在某些時期、某些地域顯得尤其突出。在人類社會早期,投降者可能被勝利者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在食品供應困難時,投降者甚至會成為勝利者的食物。殘酷殺降的同時,一種理性思維也逐漸產(chǎn)生,如在殺降普遍的秦漢時期,殺降現(xiàn)象在社會上飽受非議,如李廣之所以“難封”,時人東方朔即認為在于殺降:“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盵1]直至軍法中出現(xiàn)禁止殺降的明文規(guī)定。禁止殺降的軍法被北宋政府所采納,并在北宋帝王所頒布的詔令中多有體現(xiàn),顯示出北宋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禁止殺降的律條亦被南宋朝廷所遵循。如紹興十年(1140)九月十日,南宋在所頒明堂赦令中規(guī)定:“已解甲棄仗,別無奸詐,而關(guān)隘輒邀功殺戮者,并行軍令?!睂τ趹?zhàn)爭之際的投降者也不能隨意殺害:“有倒戈歸投者,帥司常切戒約軍士,不得輒有戕害。”[2]頒布軍法,禁止殺降,有利于北宋政府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體現(xiàn)政府的威嚴以及仁德,穩(wěn)定政局,同時,也是因為宋代統(tǒng)治者受到前代禁止殺降傳統(tǒng)影響的緣故。對歷史上的殺降現(xiàn)象,學界尚未給予足夠關(guān)注。具體到宋代,王曾瑜先生 談到了宋代的軍法和軍紀問題[3];張明先生提及宋政府對士兵殺降的法令[4],但并未展開論述。因此,筆者在前人基礎上,就北宋殺降原因、防止殺降所采取的措施、禁止殺降的原因等方面予以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唐《永徽律》明載:“若寇賊對陣,舍仗投軍及棄賊來降而輒殺者,斬。”[5]關(guān)于殺降,頒布于建隆四年(963)的宋代基本法典《宋刑統(tǒng)》完全沿襲唐代律條[6]。雖有如此明確、嚴格的規(guī)定,北宋一朝依然存在殺降現(xiàn)象。下面幾起是典型。
1.1王全斌四川殺降
宋廷吞并后蜀之后,王全斌為了防止已降蜀兵發(fā)生叛亂,于是擅殺降卒數(shù)千人,結(jié)果加劇了蜀兵叛亂,最終導致蜀地動蕩數(shù)年。有人即把蜀地士兵叛亂的原因歸結(jié)為宋人殺降[7]。擅自殺降,又引發(fā)蜀地動蕩,按律,自應嚴懲。宋太祖令“御史臺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議其罪?!卑俟俳?jīng)過討論,認為王全斌等“罪當大辟,請準律處分?!比欢翁娌⑽窗凑瞻俟儆懻摰囊庖娞幹猛跞?,最終處理結(jié)果是:“尚念前勞,特從寬貸,止停節(jié)鉞,猶委藩宣。我非無恩,爾當自省。全斌可責授崇義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彥進可責授昭化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特建隨州為崇義軍、金州為昭化軍以處之。仁贍責授右衛(wèi)大將軍。”[7]以王全斌為代表,宋太祖念其伐蜀有功,故法外開恩,未依法從事[7]。
1.2田況保州殺降
慶歷四年(1044),河北保州(今河北保定)士兵發(fā)生叛亂。宋政府平叛后,作為參與平定叛亂之一的重要人物張昷之,在整個事件中當屬有功,官位不升反降,原因竟然是:“田況潛殺降兵數(shù)百人,昷之預知其謀。除戶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奪職,知虢州?!盵7]但在同一事件的處理上,宋政府的做法卻截然相反,在這次殺降事件中負有主要責任的田況卻得到了升遷?!氨V葜郏?田況)坑殺降卒數(shù)百人,朝廷壯其決,后大用之,然卒無子,以兄子為后?!盵8]楊國宜認為,張昷之遭降職主要是其在政治上屬于改革派,殺降之責追究不到張身上,但我們卻可以看到對殺降進行處罰是一項名正言順、冠冕堂皇的理由,盡管它有時候只是一個政治手段而已,如王全斌殺降未得到應有的懲罰,只是被暫時冷落數(shù)年而已。因王全斌是宋太祖親信,故幾年之后,當宋太祖車駕到洛陽進行郊祀時,“召全斌侍祀,以為武寧軍節(jié)度?!辈ζ浒参康剑骸半抟越笪雌?,慮征南諸將不遵紀律,故抑卿數(shù)年,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還卿節(jié)鉞?!辈①n予他銀器萬兩、帛萬匹,錢千萬[7]。田況無子,自有其他原因,但在《宋史》的編撰者眼中,卻把它與殺降事件聯(lián)系在了一起。
1.3河州殺降。
宋神宗朝曾發(fā)生河州殺降事件,并引起宋政府的重視?!俺?,圍河州,蕃部開門請降。諸軍既入,夜殺降者二千余人,軍前匿之不報?!睂⑹可米詺⒔担⑾腚[瞞不報。知熙州王韶上報稱:“河州平,有隨軍百姓三十余人殺降人,掠財物,已斬之。”宋神宗聞之震怒,稱“禍莫大于殺降。”于是下詔:“韶秘推究殺降兵級及降人被掠殺傷數(shù),并詳度部押使臣人員合與不合勘劾,仍命內(nèi)臣梁從政密體量以聞?!贝耸滤撇灰斯_,以至于宋神宗給了王韶、梁從政特別交代。王韶事先將殺降之事上報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建議到:“部轄使臣,將校宜按劾,不如是,無以明紀律,后難復用?!边@體現(xiàn)的是執(zhí)軍法必嚴,違律必究的精神。到了十月份,宋神宗再次下詔:“知熙州王韶籍殺傷河州降人者以名聞,如委難推究,即勘會王君萬等捕斬人元管使臣及同作過人,條具來上?!彼紊褡谧屚跎卦敿毶蠄髿⒔倒賳T的名字,可見宋神宗對這次殺降事件的重視。不僅參與殺降的將士要受到懲處,甚至是地方官與監(jiān)當官也受到了牽連:“詔通判河州太常博士李山甫送審官東院,與監(jiān)當坐遍與執(zhí)政書飾言邊事,蔽覆河州官兵違節(jié)制殺降故也。”[8]
從前面的殺降事件可知,宋政府雖然制定了相關(guān)禁止殺降的法令,殺降事件依然時有發(fā)生。而面對殺降,宋政府也未能全部按照法律行事,因人廢法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也是古代人治社會的典型特征。后世對宋人殺降也多有批判,如修《宋史》者對王仁贍的評價是:“王仁贍征蜀,殺降附之卒,肆貪驕之行,郁郁而斃,自貽伊戚,尚何尤乎?”[7]“好謀善戰(zhàn)、輕財好施,所至立功”的曹翰,則被批評為“曹之殺降卒,屠江州,則又過于忍者也?!盵7]
從宋政府對以上幾則殺降事件的處理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同樣是對于殺降,宋政府態(tài)度并不一致。宋太祖對于王全斌的處理,元人修《宋史》時對王全斌等殺降予以批判,而對宋太祖處置王全斌的措施,不但未予批評,反而稱贊宋太祖善于馭臣:“王全斌黷貨殺降,尋啟禍變,太祖罪之,而從八議之貸,斯得馭功臣之道?!盵7]試想,作為通過發(fā)動兵變?nèi)〉谜?quán)的趙匡胤,在政權(quán)建立初期,對那些違犯軍紀卻忠心于他的將士進行嚴懲,雖然會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但也不免會讓這些人寒心,所以在個別時候的從輕處罰,是宋太祖處于維護政權(quán)穩(wěn)定的需要。也有學者認為,宋太祖不殺文臣武將,對維護北宋統(tǒng)治有利:“統(tǒng)治集團上層的團結(jié),對結(jié)束分裂、加快統(tǒng)一,鞏固中央集權(quán)有益無害。”[9]而對于保州殺降負有主要責任的田況,朝廷表彰了他在處理這件事上的才干,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同田況殺的對象有關(guān)——國內(nèi)士兵,這是宋政府最不能容忍、也是最為忌憚的。
宋代法令明文禁止殺降,在皇帝所下詔令中也多次提及禁止殺降。那么,殺降事件又為何屢禁不止呢?
2.1軍功誘惑
古代軍隊實行“計首”論功的政策,在利益誘惑之下,不斷有士兵殺降,甚至殺戮平民以冒領(lǐng)軍功。為了激勵廣大士兵斗志,鼓勵他們奮勇殺敵,宋代統(tǒng)治者依然把斬獲敵人首級作為軍賞之一。如在宋遼戰(zhàn)爭期間,宋政府規(guī)定:“得首級者,三千?!盵9]宋政府組織編寫的大型兵書《武經(jīng)總要》亦有相關(guān)規(guī)定:“擒生斬級,有中傷者,除轉(zhuǎn)遷外,別給第四等賜,重者加一等?!瓟?shù)人共擒斬賊一人,或數(shù)十人共擒斬賊數(shù)人者,除親擒賊到依上條賞賜外,余隨從人各降一等?!盵10]對于在戰(zhàn)斗中斬獲敵人首級、抓獲敵人者,宋政府會予以轉(zhuǎn)官、減少磨勘年、賞賜等獎勵。此政策無疑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戰(zhàn)斗力。面對獎賞和財富,士兵常有越軌之舉。如在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下詔:“邊將殺降,以幸邀功,殊失惠養(yǎng)元元、招撫羌戎之意。自今有犯,必罰無赦?!盵2]
2.2政治、軍事原因
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將士因軍功誘惑而殺降外,出于政治、軍事的考慮似乎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曹斌率軍征討江南時,平定潤州后,“丁德裕部送潤州降卒數(shù)千人赴升州城下,卒多道亡,曹彬發(fā)檄招誘,稍稍來集,慮其為變,又盡殺之?!盵8]在前面提到的保州兵變中,時任知諫院的蔡襄認為應將叛亂者“盡行誅戮”,否則“必開驕慢叛亂之源”,而且顯得“朝廷畏眾不殺之意,官司有所觸事畏忌之勢?!痹谒磥?,誅殺降卒不僅可以“絕天下禍亂之萌”,還可以彰顯朝廷法度威嚴。作為知制誥的田況則擔心叛亂軍卒“引契丹軍馬入界”而使事態(tài)更加惡化,也同意將保州叛卒全部剿殺[12]。在這次殺降數(shù)百人后,“朝廷壯其決,后大用之。”[8]
宋神宗朝,在西北拓邊期間,對于降附的蕃部士卒,也多采取殺戮政策,宋代統(tǒng)治者認為這些部落“素無保聚,不相維統(tǒng),向背無常?!边@些蕃部甚至將宋政府所賜錢物“旋送賊所,以作歸投質(zhì)驗。”[8]另外,宋政府擔心西夏間諜以降附的身份混進來。更何況,軍費、糧草等后勤問題一直困擾著宋政府,直接釋放自然不是好的解決辦法,但如果將投降者全部關(guān)押,對本已緊張的后勤供應,無疑是雪上加霜。
殺降也有將帥性情殘暴,或在戰(zhàn)場上敵方開始負隅頑抗,引起己方將士不殺不足以泄憤等原因;同時,還要兼顧戰(zhàn)勝方背后所屬政治集團的經(jīng)濟實力、文化積淀和社會風尚等諸多方面。對戰(zhàn)勝者來說,如何妥善處置投降者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社會上對納降問題也有諸多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很多時候殺降是為了降低戰(zhàn)爭風險,因為在兩軍交鋒中,失敗一方的投降者中時有高級將領(lǐng)或者行政官員,高級將領(lǐng)擁有統(tǒng)兵與作戰(zhàn)能力,行政官員具有一定的政治號召力,如朝秦暮楚,非真心投降,會造成嚴重后果。那么,將其立即殺戮無疑是防止其反復以絕后患最簡便的手段。更何況,有時候的大開殺戒,反而更能夠彰顯己方的武力,讓敵方士兵聞風喪膽。這樣就使得殺降成為一種很常見的處置降人方式,既能徹底消除隱患,又能起到威懾作用。
為防止出現(xiàn)殺降事件,北宋政府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對殺降的懲處條例,同時在思想上對殺降現(xiàn)象進行批判。
3.1定法律,止殺降
宋政府頒布了相關(guān)禁止殺降的法令,如前面提及的《宋刑統(tǒng)》,沿襲唐律禁止殺降,在《宋會要輯稿》中,亦有類似記載:“既賊伏降而輒殺者,斬?!盵2]《武經(jīng)總要》也規(guī)定:“賊軍棄仗來降而輒殺者,斬?!盵11]可見,在殺降問題上,北宋政府至少在法律規(guī)定上,處理是非常嚴厲的。
與西夏作戰(zhàn)中,范仲淹向宋政府提出的攻守二策中提及:“生降者賞,殺降者斬,獲精兵者賞,害老幼婦女者斬?!盵8]宋神宗也以詔令形式頒布:“降附部族,諸將、士卒輒希功殺戮者,主將實時處斬?!盵2]可見,如果發(fā)生殺降事件,宋政府讓軍中主將查實確認后,及時處斬,似乎在處斬之前并不需要上報朝廷等待朝廷批準。但此處的規(guī)定同樣是處分士兵,而對負有監(jiān)管之責的主將,未明言對其如何懲處。
除了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不準殺降外,北宋帝王常在將官出征之前對他們進行告誡。宋太祖曾對將士說:“朕今撫養(yǎng)士卒,固不吝惜爵賞,若犯吾法,唯有劍耳?!盵8]童貫征遼,宋徽宗誡之曰:“一乞戒將士勿使求取珠寶,遞相獻遺,用嚴軍律;二請勿妄殺降人,用安燕人之心……”[13]
宋政府在制定禁止殺降法令的同時,為了保證法令能夠執(zhí)行,及時發(fā)現(xiàn)士兵殺降情況,專門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如允許他人告發(fā)殺降:“殺降人者,許人告,每人賞錢三十千,至百人止;告殺五人以上者仍遷一資;殺降人者斬?!盵8]在現(xiàn)實中,宋政府也對殺降的將士進行懲處。如在前文提及的四川殺降事件中,劍州刺史張仁謙因參與其事,于建隆三年(962)十一月,坐殺降,貶宋州教練。[7]參與平定保州士兵叛亂的張昷之,雖然平叛有功,但在追究殺降之責時仍被貶。
3.2在思想上對殺降現(xiàn)象進行批判
唐室把姜太公尊為武成王加以祭祀,而以歷代名將為“十哲”配享,其中白起就與蜀漢名相諸葛亮及唐代開國功臣同列[14]。對于白起,唐人的評價分趨兩端,或非議其殺降,或尊崇其用兵如神[15]。宋太祖巡視武成王廟時,看到白起的畫像后大怒:“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于此?”隨后令人將白起的畫像清除出廟。宋太祖此舉在宋人著述中多次出現(xiàn),這是從思想上對殺降事件和殺降之人進行批判。可見,宋太祖批判殺降在當時引起不小的反響,史家載之史冊,雖不乏頌揚太祖仁愛之意,但也對時人和后人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宋人著述中,多次記錄了白起的殺降故地“殺谷”:《太平寰宇記》云“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秦壘西面一百步,即趙括被殺,余眾四十萬降白起之處。起懼趙變,盡坑之,露骸千步,積血三尺,地名煞谷。唐開元十年正月,玄宗行幸親祭,改名省冤谷?!盵16]《新唐書·地理志》亦云:“有省冤谷,本殺谷,玄宗幸潞州,過之,因更名。北有長平關(guān)?!盵15]宋人著述中多次提到這一地點,可見這次殺降事件發(fā)生1000多年后,白起殺降在宋人心目中依然留有深刻的印象。
4.1維護政局穩(wěn)定
唐末五代,武人橫行,各地割據(jù)勢力為了換取部下的支持,采取了“厚賞養(yǎng)士”的舉措,對士兵的不法行徑疏于懲戒,姑息縱容,從而養(yǎng)成了武人驕橫、跋扈的習氣。宋太祖親身經(jīng)歷了五代時期的兵燹連年,也認識到將士目無法紀,違法犯上導致的“國隨以亡”的弊端。其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只得留意于立法與執(zhí)法,制定嚴厲的軍法,嚴禁濫殺,加強皇帝對軍隊的控制,以期鞏固其剛建立的政權(quán)。禁止殺降,并制定相關(guān)懲治辦法,無疑有利于加強宋代軍隊的紀律性。
對待投降者的處置,不僅影響著戰(zhàn)爭的進程,而且影響著戰(zhàn)后的統(tǒng)治,甚至國家和軍隊的聲譽。行伍出身的宋太祖,對白起的批判,無疑是在向臣民宣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治國理念,明確和平統(tǒng)一的非暴力戰(zhàn)略。這也是宋代和平治國、以文治國理念的體現(xiàn)。
4.2宣傳皇帝仁德
在宋人眼中,宋太祖一直被稱作仁義的帝王。如宋人蘇軾提及:“太祖得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故天下一于宋?!盵8]把宋太祖能夠統(tǒng)一天下歸結(jié)為他具有仁德品性。呂祖謙也曾盛贊到:“自古平亂之主,其視降王不啻仇讐,而我太祖待其極其恩禮……自古攻取之主,其視生民殆若草菅,而太祖待之曲加存撫。江南興師,不戮一人,平蜀多殺,每以為恨。故新集之眾,不啻如赤子之仰父母,仁心仁聞,三代而下,即未之聞也?!盵8]呂祖謙對宋太祖的評價可謂非常高,其中自有溢美之詞,但在五代殺掠成風的習氣之下,能夠禁止部下濫殺,也確為仁義之舉。今人論著亦稱:“他既汲取了前人的經(jīng)驗,又彌補了前人的不足,自始至終保持了審慎和寬容的政策,這比起其他封建王朝換代時的草菅人命,任意殺掠的殘暴景象,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盵17]而宋太祖作為開國之君,禁止殺降,不尚武功,以德服人,對宋代文治社會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4.3禁止殺降傳統(tǒng)
北宋禁止殺降除了因現(xiàn)實的政治需要外,亦受到傳統(tǒng)禁止殺降觀念的影響。禁止殺降的傳統(tǒng)除了歷代頒布的殺降禁令外,還有“殺降不祥”的傳統(tǒng)觀念。殺降不祥的傳統(tǒng)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止殺降的作用。如在雍熙三年(986)征討契丹的軍事行動中,主將田重進欲斬降卒時,定州路行營馬步軍都監(jiān)的袁繼忠以“殺降不祥,皆救免之”。[7]宋神宗朝,熊本與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時,“夷酋力屈請降,裨將賈昌言欲殺以為功,(范)百祿諭之不聽。”于是范百祿對熊本說:“殺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孫,奈何容驕將橫境內(nèi)乎?”[7]《西山文集》載:“傳活千人有封,而殺降者殃及三世?!盵18]保州之亂中,坑降者2000余人后,剩余的2000余人分隸河北諸州。富弼出任河北宣撫使后,“恐其復為患,謀欲密委諸州守將同日悉誅之?!碑敻诲鰧⒋嗣苤\告知歐陽修后,歐陽修認為不可:“禍莫大于殺降。昨保州叛卒,朝廷已降敕牓,許以不死而招之。八井之戮,已不勝其冤。此二千人者,本以脅從,故得不死,奈何一旦無辜就戮。”[19]可見,殺降不祥的傳統(tǒng)觀念在現(xiàn)實中確實起到了制止殺降的作用。
不僅漢族政權(quán)認同“殺降不祥”的觀念,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也認同這種觀念。當涼州吐蕃六谷族假意投降李繼遷時,讓李繼遷親自去受降。李繼遷的謀士張浦認為此中有詐:“兵務慎重,貴審敵情。羅支倔強有年,未挫兵鋒,遽爾降順,詐也。不若乘其詭謀未集,一戰(zhàn)擒之,諸蕃自伏。若懸軍孤立,主客勢殊,未見其可?!钡罾^遷認為:“我得涼州,彼勢已促,力屈而降,何詐之有?況殺降不祥,爾勿疑,以阻向化之心?!盵20]李繼遷信而不疑,欣然前往受降,結(jié)果遭伏兵襲擊身亡。
但是,殺降又會造成怎樣的不祥呢?會造成什么惡果呢?戰(zhàn)爭絕非僅僅是武力的較量,很多時候的武力沖突都可以通過雙方妥協(xié)的方式來和平解決。試想,如果敵方或者叛軍知道投降仍被處死的話,可能給對方造成心理恐慌,特別是對于其他準備投降的人,會增加他們的對抗心理,肯定會做殊死反抗,這樣無疑會給宋政府的兵力、財力和物力帶來極大的損耗,宋政府也會背上嗜殺的惡名,這是宋代帝王極不愿意看到的,這也是與宋政府的“以文治國”立國精神相悖的。如在政和八年九月,時任刑部尚書的范志虛指出:“邊將殺降,沮外夷向化之心。乞立法,輒殺降者如殺人之罪?!彼位兆谟谑窍略t:“邊將殺降,以幸邀功,殊失惠養(yǎng)元元、招撫羌戎之意。自今有犯,必罰無赦?!盵2]另外,在時人看來,對于殺降者個人來說,不祥也會發(fā)生在他們身上。比如前文提到的田況無子,林廣死后頸斷,等等。
我們以北宋時期的殺降事件為視角,分析法律制定與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的差異,同時分析了法律與傳統(tǒng)觀念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其一,幾千年的人類歷史演進中,殺降事件時有發(fā)生,可見戰(zhàn)爭殘酷的一面,其中也暴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但同時也孕育著理性、文明之光。無論是出于對生命本身的敬畏,還是塑造帝王、王師的光輝形象,一些禁止殺降措施不斷出現(xiàn),形成了“殺降不祥”的觀念。北宋帝王以宋太祖為代表,雖然出身軍伍,卻能夠在北宋肇建之際就從軍法上著手,嚴明紀律,強調(diào)法治的重要性,對扭轉(zhuǎn)五代時期武人橫行的局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為后代抓軍隊建設提供了借鑒。
其二,從對殺降事件的處理上可以看到,北宋沿襲前代禁止殺降的律條,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對違法將士的懲處,出現(xiàn)了因人廢法的現(xiàn)象,不能嚴格按照軍法進行懲處。這種帝王南面之術(shù),因人廢法,執(zhí)法不嚴,是對法治建設的破壞,也會對整個社會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壞。
其三,在古代社會,在具體違法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除了明文律條在起作用之外,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也在起著作用,法律與傳統(tǒng)觀念相互交織,一起作用于人們的具體行動中。針對殺降,除了宋代政府禁止殺降律條外,“殺降不祥”的傳統(tǒng)觀念就起著非常明顯的作用。正是由于二者的共同作用,將士在誅殺降人時,才會有更多的顧慮。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 徐松.宋會要輯稿[M].劉琳,刁忠民,舒大剛,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 張明.宋代軍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5]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 竇儀.宋刑統(tǒng)[M].薛梅卿,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 佚名.宋大詔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 曾公亮.武經(jīng)總要[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1] 楊計國.宋朝俘虜軍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
[12] 李攸.宋朝事實(叢書集成初編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 嚴宇樂.《秦將賦》慘象描寫的歷史文化背景[J].敦煌研究,2010(1):96-102.
[16] 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17] 季平.略論趙匡胤對歷史經(jīng)驗的學習與借鑒[J].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3(3):27-35.
[18] 真德秀.西山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9] 張邦基.墨莊漫錄[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20] 吳廣成.西夏書事校證[M].龔世俊,校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ASTUDYOFTHEPHENOMENONOFKILLINGSURRENDERSINTHENORTHERNSONGDYNASTY
YANG Jiguo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ained nationhood, and in order to avoid repeating the mistakes made in Five Dynasties, publicize the emperor's virtue and maintain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legal articles of prohibiting the killing of surrenders were formulated in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affected by the idea that "to kill those who surrender would bring oneself bad luck".The emperor then issued assizes several times banning the killing of surrenders and punished those who violated the code.But such incidents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empted by the military reward benefiting from "reward is to b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slain heads" and influenced by the objectiv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asons.In spite of the clearly stated regulations, there existed the phenomenon of violating the law.The empero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on over his subjects during a specific period and also destroyed the budding rebellion of surrenders.But if the emperor's assizes or military law failed to be strictly enforced, it would do harm to army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killing of surrender; ancient military legislation
2017-05-04
2017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7BLS005);2018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8-ZZJH-102);2013年河南工業(yè)大學高層次人才項目(2013BS043)
楊計國(1981-),男,河南滑縣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宋史。
1673-1751(2017)06-0106-06
K244.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