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瑞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價值偏向及優(yōu)化路徑
李英瑞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優(yōu)秀的經典著作是對“為人之道、處事之法”的理性總結。學生閱讀經典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論能力、思想素養(yǎng)、道德素質、人格境界,但在實際閱讀中,還存在實用主義“立竿見影”和自由主義“散漫選擇”的價值偏向。如此,學校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主要路徑是通過通識課程滲透經典著作導讀內容,教育學生端正經典閱讀態(tài)度,增強閱讀效果,推行知、情、行“三位一體”的閱讀模式。
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
經典著作浩如煙海,那么,如何選擇經典、如何有效地閱讀經典就成為一個有學問的研究話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發(fā)源的閘口,是禮儀文明發(fā)展的載體,是道德素養(yǎng)培育的營養(yǎng)基。它們對人生真諦的剖析、對自由的闡釋、對處世的歸結、對愛情的愿景都做出了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解讀,可謂是哺育中華民族的“精神母乳”,是人安身立命的典冊,是人經世治家的規(guī)章。如此,本文主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角,結合學生閱讀存在的價值偏向問題,探求學生閱讀經典的有效路徑。
(一)經典的基本蘊含
1.經典的涵義
什么是“經典”?《文心雕龍》中說,經典乃恒久之至道。《博物志》中認為,圣賢著述言論是經典?!兜赖陆洝分姓f,立身、立德后的一派之言是經典?,F(xiàn)如今,經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經典是指經歲月蹉跎與實踐認證后具有傳播、繼承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狹義的經典表示為復合詞,其中“經”指的是四書五經,“典”是指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公文體制。綜觀相關經典的涵義,都是滿含著“最有價值的”“經久不衰”“文化精髓”等字眼,可見經典的重要地位。因此,優(yōu)秀的經典著作是基于當時復雜的社會狀況背景下,反映何謂“為人之道、處事之法”的理性總結。
2.經典的特征
經典之所以被后人代代傳承,蓋因其在各個領域中具有典型性、權威性。經典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原創(chuàng)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相互交融。從本體特征來看,經典是個人表達獨特的世界觀與生活態(tài)度的不可重復的創(chuàng)造,凸顯豐富的人性內涵和素質優(yōu)化的文化觀。這些具有特定歷史特征且鮮活有力的思想意識與當下社會發(fā)展形勢交融在一起,因此,富有原創(chuàng)性和持久震撼力的經典作品必然是與當下形勢相結合的產物?!敖浀涞年U釋”與“經典的傳承”是雙向交流、酌盈劑虛的過程,通過時間與實踐的深刻檢驗最終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二是存在形態(tài)上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哲理性的特征。經典是精神個體與藝術價值的結晶,一方面它訴之于人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另一方面它強調公眾話語與個人言語的情境區(qū)別。一百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形象。同理,在閱讀經典著作時,有的讀者贊同“仁愛”,有的讀者偏愛“兼愛”,因為社會多元化的趨勢讓我們心中可以存在在合理范疇內的自我認知為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三是價值維度上具有權威性、典范性、科學性的特征。經典的國學文化著作成為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的象征符號。孔孟之道、老莊思想、春秋文化、夏商文明……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典故與文化遺產,其中的德育思想有助于學生高尚道德的養(yǎng)成,其中的器樂學理有利于保障華夏民族樂理的長足發(fā)展,其中的為妻為臣為民之法有助于指導和諧美麗中國的構建。
(二)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重大意義
1.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理論意義
誠如斯邁爾斯所說:“書引導我們生活在一個最美好的社會里,讓我們置身于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心靈之中,瞻仰他們的風采,親沐他們的行誼,聆聽他們的言論,坐育其間,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吸取他們的經驗,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融進他們匠心獨運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風,一生都受用不盡。”在校園中,校園文化教育發(fā)揮著積極的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傳承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果實,創(chuàng)新立志、揚優(yōu)棄惡、遠播傳統(tǒng)文明,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引導學生以求真為始,以求善為基,以求和為終。靜靜賞讀史書,每一天都是詩意,歲月如詩,靈魂似夢,淺析前人意志勇渡精神溪流,流連于書香之中。
閱讀經典,我們在體悟其批判鋒芒時,會強烈地感受到著述者對自己文化主張的迫切追求;閱讀經典,我們在回味其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擊時,會強烈地感受到彌漫博大的深切同情。學生處于形成正確思維方式、端正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從經典著作中學生可以在合理的范疇內,有針對性地批判托爾斯泰主義的 “博愛空想論”“勿以暴力抗惡”,可以批評柏拉圖《理想國》的“超完美主義”,也可以質疑莊子的“美學說”,甚至可以批判孔子“學而優(yōu)則仕”的相關理論。思想的激蕩為人類的靈魂尋求定所、為社會的發(fā)展謀求可能。
2.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現(xiàn)實意義
物質文明的發(fā)展離不開精神文明的建設,而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思想。學生有責任有義務將經典著作中飽含圣賢志士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處世準則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發(fā)揚光大。
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在于:閱讀經典著作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顯著特色在于它鮮明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表現(xiàn)在注重現(xiàn)實的可能性,重視個體的精神重鑄與道德修養(yǎng)。閱讀儒家“仁愛”為核心的傳統(tǒng)名著經典,塑造重人倫、求和諧、盼穩(wěn)定的人物個性特征,這對于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其次,閱讀經典著作有利于學習做人道理、處世哲學。伴隨物欲橫流、享樂至上的社會現(xiàn)狀,多數(shù)人的精神世界早已變成荒漠。自己的心常常被浮躁情緒打擾,捧起一本經典著作與孔孟圣賢們進行精神層面上的交流,聆聽古圣先賢的教誨,能夠讓自己飄浮的心找到歸處。能夠將自己的個人處境放置于人類歷史長河的發(fā)展進程中去思索,轉化思維的視角,將自己追求物質生活與圣賢的淡泊名利進行有意識的比較,將自己艱苦于世的悲痛與前人壯志未酬的壯烈進行有意識的較量,從中得出人生體悟。以圓的智慧為人處世,待人如春風,處世若春雨,時常換位思考解決自身問題,終會贏得多數(shù)人的稱贊。
最后,閱讀經典著作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傳統(tǒng)讀經教育以人格的養(yǎng)成貫徹始終?!洞髮W》中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理想的人格是在遵從社會準則的基礎上,樹立堅韌不拔、樂觀積極的性格品質,有利于與他人與社會和諧。[1]墨子“利天下為志”,康有為“博愛平等,文明先進”,孫中山“天下為公,互相服務”,這些都激勵著當代學生奮發(fā)圖強、追求上進的意志。
(一)在實用主義視域下,教學效果由“雋永含蓄”轉為“立竿見影”
“實用主義”是從希臘詞派生出來的,有“行動”的含義。它的主要內容即為否認真理的客觀性,認為有用的就是真理,將真理與實用基本等同。在經濟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大多數(shù)市場競爭者強調其員工工作技能的優(yōu)劣,大多教育者關注的是教學評價的優(yōu)良中差。但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場所,而非制造同質化“零件”的工廠。
教育乃一國強身固體之根本,為適應市場化趨勢不斷壯大教育規(guī)模,在培養(yǎng)機制上偏向于培育實用性和應用型人才,甚至在培養(yǎng)內容上過分強調一致化,最終教育出高智商低情商、高學歷低能力、高智育低德育的“殘缺型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其過分鞏固技能的發(fā)展而削弱了傳統(tǒng)經典著作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體現(xiàn)人類精神基礎的人文價值理論正面臨著逐漸被侵蝕的困境。[2]傳統(tǒng)經典如同不傷脾胃、藥性緩慢的中藥一般,以其溫婉雋永的文化內涵滋潤一代代中華學子的心靈。傳統(tǒng)經典著作就像一條堅韌的紐帶,將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串珠連線,展現(xiàn)超越時空界限的優(yōu)秀人文精神,暢讀經典著作提升自身素質,夯實自己的思想基礎。反觀,立竿見影的技能書籍,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是其重點考慮,完全將讀者置于完善某種不可或缺的技術情境中,似乎要將學生鍛造成某類型的單純“技術工”。微言大義的傳統(tǒng)經典著作被視作課外選讀,有之無之均可,畢竟沒有哪個學校會檢查學生的閱讀狀況,更不會考核學生對經典閱讀的后續(xù)效果。
(二)在自由主義視域下,閱讀書籍由“固定經典”轉為“散漫選擇”
當下尤其強調對人的主體性尊重,崇尚自由與平等,可是在浩如煙海般的書籍中,大多數(shù)人僅憑借自己的主觀意愿隨意選擇書籍進行閱讀會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其中闡釋的理論觀點是否符合當代發(fā)展趨勢,描述的為人態(tài)度是否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揭示的愛情態(tài)度是否尊重主觀意愿的需求等等,涉世未深的學生對思想深刻、內容深諳的經典著作難免望而卻步,轉身選擇內容直白、道理淺顯易懂的書籍進行閱讀也在情理之中。有部分標注為“經典讀本”字樣的著作有利于學生分辨,但是書店或網絡上的經典著作良莠不齊,如果不善于辨別,就很容易導致閱讀內化效果的不佳,走上閱讀歧途。
而且并不是所有刊發(fā)出來的書籍都可稱之為“經典”,誠如學生熟悉愛讀的 “成功學”“心靈雞湯”這一類書籍?!靶撵`雞湯”是針對特定人群編纂的書籍,包括“孩子雞湯”“母親雞湯”“父親雞湯”“鄰居雞湯”等等。這些“雞湯”都有一個共同特征:試圖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就讓讀者獲得一整套的人生感悟。其目的旨在由滿滿負能量轉化為壯壯正能量,讓讀者感覺世界太美好了??墒?,這些心靈雞湯的書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著述者的邏輯表達不清晰。每個故事彼此間沒有關聯(lián),在生活實踐中遇到問題這些“雞湯”根本起不到作用。其次是問題闡釋淺表化,問題產生的緣由是解決問題的根基,“心靈雞湯”單刀直入地給出解放心靈的理由,難以起到發(fā)人深省的作用。最后是結論總結一元化,“心靈雞湯”中強調擁有滿滿的正能量沒有錯,可是適當?shù)呢撃芰靠梢杂|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意識,最終實現(xiàn)鳳凰涅槃般的再生長。
(一)通識課程滲透經典著作導讀內容
傳統(tǒng)的通識課程體系重視建構合理邏輯順序的歷史脈絡,強化理論原理的正確運用,反而忽視了在教學內容中介紹理論與經典的聯(lián)結點。國學是中國文化精髓,是經過時間淘漉、歷史沉淀以及實踐驗證的文化精品,對當今的政治、經濟、文化、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經典著作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者偉大智慧的載體。在課程多樣化的今天,融“經典”于通識教育,借“名著”之力提升學生能力,將會成為彰顯本國學科教育特色、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健全發(fā)展的新策略。在語文學科中加入誦讀國學經典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塑造人文性格、培養(yǎng)人文情懷。在政治學科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親”與“愛國”教育主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確保學生成為下一代的精神傳道士。在體育學科中加強“強身”與“立志”教育內容,有助于學生積極鍛煉體魄,成為堅韌果敢的國家守衛(wèi)者。
(二)端正經典閱讀態(tài)度增強閱讀效果
當下圖書種類繁多、閱讀方式多元,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電子圖書閱讀,所閱讀書籍的類型愈加偏向娛樂化、低學理性,憑借自己的主觀意愿選擇,匆匆進行“書籍快餐”活動,這是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更為可行的辦法是:清楚地認識到傳統(tǒng)經典作品是歷經歲月洗禮依然熠熠奪目的瑰寶,承前啟后,具有跨時空的指導意義。[3]對名著經典正確而又積極的認識意識是推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是培育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人才的保障。通常,人們認為學生應當具有堅韌不拔的奮發(fā)意志,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意識,寵辱不驚的君子風范,破舊立新的壯闊胸懷,而這些優(yōu)秀品質的獲得主要通過名著經典的熏陶與社會實踐的鍛煉。正因為如此,學生理應端正自己的閱讀態(tài)度,嘗試在經典著作中與智者對話,對于人類靈魂涵養(yǎng)、邏輯思維形成以及人文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
(三)深化知、情、行“三位一體”的模式
以經典名著為載體,面向全體學生,夯實學生對經典著作中基礎認知的掌握,以期達到拓寬學生視野的目的,確保學生獲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暫時性淺表認知。再有,經典著作中人物的做人原則、處事方法、思維方式對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大有裨益,積極樂觀的“三觀”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保障學生將名著中的愛國情愫、愛人情感、愛家情緒深化至靈魂深處。最終由這些積極的情感作指南,激發(fā)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由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孝道理論、為人準則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當中,真正貫徹由“認知——情感——行動,三位一體”的經典著作閱讀的模式。
綜之,閱讀經典著作可以使學生領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浩瀚,為日后成長奠定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和高尚道德情操,把閱讀經典后的精神啟迪內化為為人處世的隱性動力。
[1]王大磊.青少年閱讀經典著作的現(xiàn)代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2009,(6):4-8.
[2]蔣德均.文學經典閱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評論,2011,(1):80-83.
[3]王榮.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經典著作閱讀現(xiàn)狀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5-98.
G455
A
1671-2862(2017)01-0102-04
2016-11-03
本文系2015年度福建省教育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A類項目(項目編號:JAS151503)的研究成果。
李英瑞,女,回族,河南新鄉(xiāng)人,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生,研究方向: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