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玲
(中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論公益訴訟制度
——基于法經濟學的視角
蔣亞玲
(中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往往伴隨著大量的社會矛盾和沖突。近年來,社會公眾利益被侵害的案件數(shù)度引發(fā)眾人熱議,與此同時,隨著《刑事訴訟法》《環(huán)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中關于公益訴訟制度的條文的誕生,社會公眾利益被侵害的案件不斷進入大眾視野,如何構建公益訴訟制度,更好地維護社會公眾利益逐漸變成人們更加關注的事情。而法經濟學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法經濟學運動的影響下,已經成為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重要學科,其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法學的結構,并為如何建立更加切實可行的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文章試圖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公眾利益;制度;法經濟學
新《環(huán)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后,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和“福建綠家園”將謝某、倪某、鄭某等三人告上法庭,請求三人依法承擔法律責任。該案被福建省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是我國新《環(huán)境保護法》施行之后的首例典型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類案件,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在現(xiàn)代法治的背景下,訴訟作為解決社會沖突的基本方式,它合法、公正、效率高,這些都是別的手段所無可比擬的。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訴訟制度又過分強調保護私益而忽視了公共利益救濟。此時,隨著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法治理念的提升,片面而又狹隘的傳統(tǒng)訴訟制度得到重大的突破,公益訴訟制度應運而生。在這樣的現(xiàn)代法治背景下,有很多與我們現(xiàn)代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公眾利益不斷遭到挑戰(zhàn)和破壞,卻不能得到法律及時有效的救濟,于是,維護和保障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變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如何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公益訴訟制度,保障并救濟公共利益成為當今一個緊迫的課題。
公益訴訟制度起源于古羅馬時代,隨后發(fā)展于近現(xiàn)代的西方國家[1](P58-59)。而我國最早的公益訴訟制度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法》《環(huán)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中的公益訴訟條文,這些條文出現(xiàn),使得公益訴訟制度進入公眾視野,并得到越來越多的呼吁。
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其有相較于其他法律制度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這是因為,法律不是萬能的,它在面臨多種利益沖突的時候,往往會有難以取舍的問題,不可能盡善盡美,當保護一種利益時,另一種利益也不可避免地被損害,公益訴訟便是彌補這些缺陷的一種手段,使得法律在面臨兩難處境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將損害降到最低。此外,不僅僅是法律,國家機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它們無法涉及每一個方方面面,于是,引入公益訴訟制度,不僅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社會公眾的利益,還是一股對國家執(zhí)法機關強有力的補充力量。所以,公益訴訟制度在建設中國法制社會的今天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公益訴訟制度的運行同樣也會產生一些弊端。比如,權利濫用、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法社會學家所擔心的“訴訟爆炸”等問題[2]。但是,這些問題的產生并不能讓我們否認公益訴訟所帶來的巨大法律效益。任何制度的良好運行,都需要一定的程序來加以保障,我們應該做的,是建立相關的制約機制以避免問題的發(fā)生而非否認公益訴訟制度本身的可行性。所以說,公益訴訟在中國的構建本質上是可行的。
法經濟學,顧名思義,它是法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并且要求同時運用法學和經濟學的知識去研究問題。它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迅速發(fā)展,是當時法學界發(fā)展最快的學科,同時也被經濟學界認為是當時最重要的學術成果。
法經濟學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六點:第一,法經濟學屬于被安排的法律制度,其作為經濟增長內生變量的關鍵是法律制度的變遷;第二,無論是法學還是經濟學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都主張市場的主體在經濟運行中是符合公平與效率、自主、資源權利本位的主體;第三,經濟學最基本的假定為“理性人”,即理性去追求利益和效益最大化的人[3]。第四,法律的經濟分析認為,法律運行的過程,不管是司法還是立法,都應該被看作一個經濟的過程;第五,經濟效益是衡量法律制度是否優(yōu)劣以及決定如何取舍法律制度的基本標準;第六,單一的正義價值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有法律制度對價值的要求,多重價值觀如公平、自主、效率等均應在法律體系中有所體現(xiàn)。
在過去的中國傳統(tǒng)法學的價值范疇中,效率一直不被重視,導致法經濟學在中國發(fā)展的舉步維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法學家們既無法忽視這個高迅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挑戰(zhàn),也不能阻止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的趨勢。法學家們應該承認,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法經濟學運動的影響下,法經濟學成為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重要學科,它打破了傳統(tǒng)法學的結構,使得中國法律得到迅速發(fā)展,法經濟學的發(fā)展乃大勢所趨。
用法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公益訴訟,必須了解法經濟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假設,即理性和最大化。理性作為法經濟學的核心假設,它要求假定主體具備正常的理性,因此才享有自由并且做出合理選擇。在理性的情境下,大多數(shù)人都應該是足夠理性的,只有足夠理性,才能實現(xiàn)目標的最大化。理性的人能夠將其偏好按照穩(wěn)定的次序進行排列,能對自己的偏好進行準確的判斷。
1.法經濟學的成本—效益理論
我們試圖用法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的理論來分析公益訴訟制度,我國法律條文中關于公益訴訟的相關規(guī)定除了《民事訴訟法》第55條及新《環(huán)境保護法》第58條以外,還有2015年1月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共35個條文,對提起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跨行政區(qū)域管轄、同一污染環(huán)境行為的私益訴訟可與公益訴訟共同審理、原告訴訟費用的承擔等方面的內容均做出相關的規(guī)定。
根據法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的理論,訴訟是需要訴訟參與人投入成本,而后才產生收益的一項活動。一項訴訟制度的建立如需符合法經濟學的要求,首先就應該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最小的訴訟成本中去創(chuàng)造最大的訴訟收益。訴訟成本包括很多方面,如固定成本、直接成本、錯誤成本等。而訴訟收益則不只是表現(xiàn)為單純的經濟利益,它還有可能包括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公正、自由、權利等社會價值。在現(xiàn)代,普通的訴訟案件的基本特點為量多,標的額少,即單個的個體所遭受到的損害較少或者并不明顯,而公益訴訟案件則是該損害行為侵害到公眾的利益[4]。根據這一特征,如果減少訴訟成本中的固定成本,那么訴訟就只需要投入較小的成本而得到最大限度的賠償,訴訟才能得以順利進行。但在實際的案件訴訟過程中,多數(shù)的案件都會產生一定的固定成本,即進行訴訟的最低成本。若該固定成本大于案件的預期訴訟收益,原告就很少會選擇對案件提起訴訟;反之,大多數(shù)的原告則會選擇提起訴訟。若不降低訴訟原有的固定成本,會使很多小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不利于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但是,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一些對于個人價值很低的案件,將同種性質或者類型的案件聚合起來,就代表著巨大的社會公益。如果這一部分社會公益不能通過司法途徑得到保護的話。對于社會而言,訴訟經濟就無從談起。公益訴訟的出現(xiàn),不但實現(xiàn)了訴訟上的規(guī)模經濟,降低了訴訟的直接成本,而且降低了法律制度的錯誤。這就是法經濟學在公益訴訟制度上的體現(xiàn),即最大限度地提高訴訟收益。
2.法經濟學的博弈觀點
法經濟學中的博弈觀點認為,其實每一項制度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意義,也是經過特定主體博弈之后的結果。法律上經常遇到的一個情形是:真正做出決策的人只有極少數(shù),這些決策者所做出的選擇決定著一個行為者的行為,這種情況就好像是,在游戲中,人們通常需要采取策略,而其他人需要針對此策略及時地做出反應[5]。博弈論討論那些策略是重要的任何情形。近年來,博弈方法已經應用到法律政策、法律行為等相關領域。市場經濟慣用價格參數(shù)的分析模式來分析經濟主體的行為,而博弈觀點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突破。博弈觀點強調將行為主體及其策略作為核心,促使行為更加趨于現(xiàn)實。因此,博弈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與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異曲同工,若二者在此基礎上結合,法律的經濟分析研究方法將得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博弈論實質上是一種更靈活的選擇,即在人與人之間的活動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如何做出一個效果最佳的選擇。博弈論的精要之處就是在于,它不是一個空穴來風的戰(zhàn)略,而是根據對方所采取的行為來做出相應的反應。可以說,博弈論的主要目標就是在于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從而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公益訴訟制度,就是經過多次博弈之后所產生出來的結果,當公益訴訟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出臺后,有關組織及個人即享有向法院起訴的權利,從短期來看,公眾利益確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隨著公益訴訟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訴訟的數(shù)量得到大幅度的增長,已然超過訴訟制度所能承受的程度。對于這種現(xiàn)象,有人稱之為“訴訟爆炸”,之所以說“爆炸”,是因為訴訟運作機制對社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我們不容小覷。當然,任何法律制度的完善,都是經過多次博弈之后的結果,任何制度的良好運行,也都需要一定的程序來加以保障。只有經過多次的博弈,各種法律制度才會不斷地完善。但是,博弈也不能無限地進行下去,如果博弈重復無數(shù)次,那么很有可能就會超過博弈最初的目的。
3.法經濟學的公共選擇理論
法經濟學有一項不可或缺的理論,即公共選擇理論。布坎南認為,公共選擇在現(xiàn)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就是一國全體公民或者由他們選出的代表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對有關的提案進行選擇,并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產生決定,而最后所選出來的結果,不論有關個人或者團體是贊成還是反對,都應該適用于每個社會成員或法人[6]。根據布坎南的說法,人們的本性是利己主義,他選擇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得到人們在市場交換中的經濟利益觀念和原則,最后應用于政府或公共部門的決策中。公益訴訟,其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公眾選擇的結果。對于公益訴訟所出現(xiàn)的緣由,我們可以從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中得到認可。公益訴訟,其不僅僅是賦予相關組織和個人行使公益訴訟的權利那么簡單,一項制度的設立是基于社會利益的均衡或者是說由國家作為一個集體代表一方與訴訟相對的另一方相互博弈的結果,更是通過雙方之間的共同選擇而產生的一項制度。每一個參加公共選擇的人都有自己最初的動機和目的,都希望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都希望能夠以最理想的方式來追求利益。但是,如果我們都一味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置社會利益于不顧,那么二者之間便會失衡。所以我們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當兼顧社會利益,努力使二者之間能夠達到一個基本的平衡。
法經濟學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滲透到大量的法律領域。許多法律、甚至政策背后所體現(xiàn)的目的都可以很好地為法經濟學所闡釋,使立法得到更為廣泛的接受和認可。本文用法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博弈論和公共選擇理論來分析公益訴訟,通過法經濟學的視角看待公益訴訟的價值和作用,我們不難看出,隨著社會法治發(fā)展到今天,大眾對權利和正義的呼聲愈發(fā)強烈,公益訴訟的產生,正是符合了人們對權利的要求及對正義的呼喚,實現(xiàn)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說,社會發(fā)展和法治建設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公益訴訟制度,它在當前的中國也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1]顏運秋.公益訴訟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
[2]王斐弘.經濟審判的效益與成本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1(2).
[3]杜莉,高振勇.法經濟學釋義及其辨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5).
[4]魏建,黃立君,李振宇.法經濟學基礎與比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趙鯤鵬.公益訴訟的價值考究與制度構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4).
[6]馮玉軍.法經濟學范式的知識基礎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4).
OnPublicInterestLitigationSyste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JIANG Ya-l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Changsha 410012,China)
As we all know,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economic exchanges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ases in which the public interest has been inflicted has led to a hot discuss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birth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such as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Public interest infringement of the case continue to enter the public vision, how to build a system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better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gradually become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ings. The economics of econom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movement movement has been for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which we can not ignore, its theory broke the traditional legal structure, and how to establish a more practic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China’s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public interest;system;law and economics
D925
A
2095-0292(2017)05-0054-03
2017-07-26
蔣亞玲,中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責任編輯孫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