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驥
江鱈(Lota lota)地方名山鯰魚、花鯰魚,屬于鱈形目鱈亞目鱈科江鱈屬魚類。江鱈是鱈形目唯一的淡水性棲息種類。江鱈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鴨綠江水系和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因其擁有著鮮美的肉質,豐富的營養(yǎng)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江鱈資源數(shù)量日趨減少,現(xiàn)已經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魚類,所以解決江鱈的保護和增養(yǎng)殖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目前對江鱈的全人工繁殖技術還未見報道,為此作者對黑龍江江鱈的生物學及人工繁殖做了初步試驗。
1江鱈的形態(tài)學特征
測量標本10尾,體長(33~48)cm平均體長為42 cm,標本來自黑龍江(2011年采集)。
形態(tài)特征:背鰭條10~13,57~82臀鰭條60~82,鰓耙10~12。
體延長,圓錐狀,后部側扁。頭平扁,眼小位于頭的前半部。吻鈍,口裂不超過眼前緣。上、下頜及犁骨具絨毛狀齒,舌上無齒。上頜較下頜略長。眼間隔平寬,吻較眼眶后部頭長為短。背鰭2個,第一背鰭基部較第二背鰭基部短,第二背鰭鰭基部向后延至尾柄接近尾鰭,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近,背鰭與臀鰭上下相對;臀鰭起點較后于背鰭起點;腹鰭喉位。體披埋于皮囊中的小圓鱗。側線完全。
背部及體側為黃褐或灰褐色,腹面灰白色,體側散布不規(guī)則的白色斑塊,體色因棲息的環(huán)境而有變化。
2江鱈的生態(tài)學特征
1.1生活習性
江鱈為鱈科中唯一的純淡水棲息種類,為典型冷水性魚類,棲息江河或通河的湖泊水域深層,喜生活于水質清澈、底質砂礫水域,最適水溫15~18 ℃,最高水溫不超過23 ℃。夏季多在山溪棲息,活動降低,幾乎不攝食。冬季江河封冰前后溯入江河,進行生殖洄游。白天基本不活動,夜間攝食活躍,僅在臨產前和產卵期間短期停止攝食,產卵結束立即開始旺盛索食。
1.2食性
江鱈為兇猛性掠食魚類,1齡前食物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蟲或底棲動物為主,長大后則捕食各種小型魚類,也捕食甲殼類及蛙類等。
1.3生殖
江鱈雌性性成熟年齡多為3齡(少數(shù)為2齡)最小性成熟體長21.5 cm,平均體長為27 cm。懷卵量因親魚體大小而數(shù)量不一樣,一般在30~80萬粒,卵徑約0.1 cm以下,為一次性排卵。產卵期多在12月至次年2月份,比較集中于1~2月份。產卵場多在河岸陡峭、河床砂質或石礫,水深1~2 m處。產卵水溫接近0~0.2 ℃。
1.4分布
分布于北緯45度以北的河、湖中,在黑龍江省分布較廣,黑龍江、烏蘇里江、牡丹江、嫩江、松花江、鏡泊湖、興凱湖、五大連池等均有。還產于吉林省和新疆額爾齊斯河水系。
1.5經濟價值
江鱈肝臟肥大含脂量高,為美味佳食,和鱈科其他種類一樣,其肝臟可提制魚肝油。我國產量不多,不是主要漁業(yè)對象。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冬季捕撈中可捕到,占比不大。
3江鱈的人工繁殖技術
2.1親魚的選擇
2011年1月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增殖保護站(原黑龍江省特產魚類研究所)購進撫遠的野生親魚200尾,并暫養(yǎng)在同江市鱘鰉魚放流站內。暫養(yǎng)池直徑6 m、高2 m,水溫為3 ℃。
從暫養(yǎng)池中選擇無傷體健的親魚作為繁殖用親魚,并把選擇好的雌雄親魚分別放入兩個直徑為6 m高2 m的暫養(yǎng)池中準備催產。
2.2人工催產
由于購入親魚為自然即將繁殖親魚,取出成熟度好的親魚,對腹部擠壓會有卵或精液流出即可直接用于繁殖。對成熟度差一些的可以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與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合劑使用,劑量的大小取決于魚發(fā)育的成熟度。
2.3人工授精
把催產過親魚或成熟度好的雌性親魚從暫養(yǎng)池中取出,用手輕輕擠壓親魚腹部,把流出的卵用干燥的不銹鋼盆接住。然后取出雄性親魚,輕輕擠壓腹部,把精液撒在放卵的不銹鋼盆中。用羽毛把卵和精液混均勻,然后把準備好的清水倒入盆中混勻靜置10 min,再用清水對受精卵進行清洗,然后把卵放入孵化器。
2.4孵化
把受精卵放入冷水魚孵化器后,定時攪動魚卵,使受精卵不粘網,在孵化過程中要保證水溫不超過3 ℃并避光。孵化水的溶氧要在9 mg/L以上。整個孵化期要3個半月左右。
2.5出苗
經上述過程,江鱈水花會在4月末左右出苗,此時將魚苗按每立方水體2~3萬尾放入15~30 m2的水泥池中,水深0.5 m左右,水溫2~4 ℃,溶氧9 mg/L以上。此后20 d內,逐步將水溫升到8~10 ℃,前期適當遮陽,等魚苗完全平游后,在餌料培育池撈取粒徑100 μm左右的小型輪蟲進行開口投喂。
4結果
經初步試驗江鱈的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受精率出苗率均超過80%,為以后的苗種培育提供了技術基礎。江鱈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黑龍江省又是江鱈的主要產地,本次試驗的成功,為以后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增殖、放流江鱈魚苗奠定了技術基礎,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收稿日期: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