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東++張國慶++宣成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xiāng)村打基礎,要繼續(xù)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近年來,鹽城市大豐區(qū)恒北村通過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環(huán)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改善,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國家生態(tài)村”“全國十佳小康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構建服務保障機制,提升村黨組織的戰(zhàn)斗力。恒北村黨組織著力強化“五個好”建設,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提供保障。建設一個“好的黨組織”,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建設一支“好的黨員隊伍”,充分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設一支“好的干部隊伍”,帶領群眾不斷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確定一條“好的發(fā)展思路”,保證發(fā)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培養(yǎng)一個“好的村風民風”,形成全村的良好道德風尚。由于強化了“五個好”建設,村黨組織多次被評為鹽城市先進基層黨組織。149名黨員除少數年老體弱外個個成為建設美麗恒北的排頭兵。干部隊伍基本做到了年輕化、專業(yè)化、知識化,從而為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提供了組織保證、思想保證、政治保證、方向保證、風尚保證。
構建服務人才機制,提升村黨組織的影響力。隨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推進,恒北村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為此,恒北村黨組織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本土培養(yǎng)。對有技術、有專長的人員,除關心支持他們的工作外,把他們分期分批選送到高校、科研院所等學習深造。先后培養(yǎng)出果樹栽培、旅游推介、營銷策劃、項目開發(fā)等專業(yè)技術人員300多名。二是高校聘請。先后聘請了國家梨產業(yè)首席專家張紹玲、江蘇三農研究專家孫劍等20多名高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來恒北幫助參與決策和指導,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大力引進。先后引進了20多名學有專長,熱愛新農村建設的高校畢業(yè)生擔任村官,形成了很好的人才梯隊。
構建服務激勵機制,提升村黨組織的感召力。恒北村黨組織通過構建服務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青年扎根農村,為恒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貢獻才華。對本村學子考上大學或考上研究生的給予1000-2000元獎勵,鼓勵他們學成后回村工作;對科研技術人員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并對有功人員給予獎勵,以保障他們開展正常的科研活動;對優(yōu)秀青年村民,給予大力培養(yǎng),及時吸納他們入黨;對黨員中的骨干分子,將他們選拔到村黨組織、村委會、合作社、公司擔任領導工作。
構建服務常態(tài)機制,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正常開展“111”微服務,建立了十支具有影響力的小型志愿者服務隊伍,每支隊伍約20人,主要開展文化科技宣傳、生產經營咨詢、幫助扶貧解困、調解民事糾紛等。每支隊伍實行“1名村干部+1名骨干黨員+1支志愿者服務隊”。每月20日為統一活動日,平時可預約服務,重要事項還可隨時服務,每年活動都有幾十場次,為村民們解決大量的問題,受到村民們一致好評。構建“站點+基地+合作社”的服務模式,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以早酥梨專業(yè)合作社為依托,建立遠程教育實驗基地。與上級教育、農委等部門合作,開辦鄉(xiāng)村旅游中專班,通過免費入學、集中培訓等方法,加快職業(yè)農民的培養(yǎng)。截至目前,全村通過新型職業(yè)農民鑒定的村民已超過300人。全面推行村民事務“一站式”服務。村部建立村民服務中心,設立便民服務大廳,為村民提供城鄉(xiāng)建設、民政事務、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等7項服務。做到“五不出村”,即參保登記不出村、保費繳納不出村、待遇領取不出村、權益查詢不出村、存錢取款不出村。
構建服務責任機制,提升村黨組織的執(zhí)行力。一是建立健全責任落實機制。把服務村民的任務和責任分解落實到每個黨員干部,讓黨員干部都能明確自己的任務是什么,具體服務的對象是誰,服務哪些項目,達到什么要求,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二是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整合村辦企業(yè)、合作社、公司的力量,做到人才、信息、服務共享,形成上下聯系、縱向貫通的管理模式,并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工作聯席會議,及時總結經驗,分析問題,理順關系,解決矛盾,以保證各項服務工作落實到位。三是建立健全考評機制。把年初落實的任務和責任作為年終考核的目標和內容,并適當增加權責,好的表揚獎勵,差的批評教育,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形成互促互進的服務責任機制。
通過幾年的努力,恒北村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步入了快車道,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向村民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提升。2016年,全村集體經營收入達到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0元,近4年村級積累增加了3000多萬元,村級資產達到3億多元。農民幾乎家家都住上新別墅、新樓房,村民養(yǎng)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參保率均達100%。對6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村里每年還發(fā)給300-2000元不等的補助金。恒北村黨組織轉變基層黨組織功能,創(chuàng)新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成功實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是充分發(fā)揮農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的農村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要做好農村工作,就要像恒北村黨組織那樣,把建設好新農村,帶領群眾致富,當作自己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正如恒北村村民所說:“我們恒北能有今天,關鍵是我們有一個好的黨組織?!币虼?,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建設好新農村的重要保障。
二是改革創(chuàng)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和管理。恒北村黨組織面對新情況、新變化、新形勢、新要求,不是墨守成規(guī),而是改革創(chuàng)新,及時轉變黨組織的工作職能,探索一條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新路子。他們把服務農民、服務農村、服務發(fā)展,貫穿黨組織工作的全過程,實行全覆蓋,因而取得了成功。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是建設好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三是結合本地實際開展農村工作。做好服務農村工作,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努力實現農民對幸福生活的企盼,從農村實際出發(f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致力于農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建設好自己的鄉(xiāng)村;要向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把為民服務當作自己的光榮職責,發(fā)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當好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因此,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是建設好新農村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中共鹽城市大豐區(qū)委組織部、鹽城市大豐區(qū)黨建創(chuàng)新學會)
責任編輯:丁和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