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勇
在我國,企業(yè)國有產權的交易受嚴格的程序限制,從審計評估基準日至產權交割日(或產權轉讓工商變更登記完成之日)的交易期間,具有交易程序復雜、交易期間較長的特性,由于國有產權交易價格是參照評估基準日企業(yè)凈資產評估值確定的,因此企業(yè)在產權交易期間的損益,關乎交易雙方的切身利益,必須在產權交易合同中進行準確、公平地界定,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一、準確界定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必要性
(一)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程序復雜,交易期間較長,產權交易期間損益數額較大。根據《企業(yè)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企業(yè)國有產權轉讓需經過可行性研究、企業(yè)內部決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查批準、清產核資和審計、評估、委托產權交易機構進行產權轉讓公告并進行交易等必經程序,本身即需要較長的期間。而在實踐中,出讓方還需要征集意向受讓方并考查受讓方是否具備受讓條件;在無法征集到意向受讓方時,還要重新調整交易條件,其中,實際交易價格低于市場交易價格的90%時,還要獲得相關產權轉讓機關的同意;在有多個意向受讓方時,還要根據轉讓標的的具體情況采取拍賣或者招標方式進行交易;交易雙方成交后,還要辦理產權交割的手續(xù)等。復雜的程序,使得產權交易期間動輒超過半年甚至一年,已經成為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的常態(tài)。而在較長的交易期間,企業(yè)的資產在不斷地變化,日積月累,必然發(fā)生較大數額的損益。
(二)準確界定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損益是交易雙方基于公平原則的合理要求。《企業(yè)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在清產核資和審計的基礎上,轉讓方應當委托具有相關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進行資產評估。評估報告經核準或者備案后,作為確定企業(yè)國有產權轉讓價格的參考依據。因此,交易雙方在產權交易合同中確定的交易價格,是根據企業(yè)資產評估基準日企業(yè)凈資產評估值確定的。交易期間,如果企業(yè)實現了較大數額的收益,轉讓方必然要求受讓方增加支付轉讓價款或者在產權交割前分配其應得利益,否則,將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如果企業(yè)發(fā)生了較大數額的虧損,受讓方則必然要求減少轉讓價款或者由轉讓方予以彌補,否則,對受讓方不公??傊?,交易期間,交易雙方要求對交易期間的損益做出明確界定,不僅合理合法,也十分必要。
二、實踐中對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方式及缺陷
(一)由產權交易機構提供制式合同,但對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歸屬及界定方式未作任何約定。以天津市產權交易中心提供的產權交易合同文本為例,該合同文本中并未對企業(yè)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歸屬及界定方式作任何約定。此種交易方式較為普遍,但對交易雙方沒有任何指導或約束意義,也不利于雙方權利與義務的明確。
(二)由產權交易機構提供制式合同,由交易雙方自行約定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歸屬方式,但未約定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方式。以上海市產權交易中心提供的產權交易合同文本為例,該合同第8.3條規(guī)定:“在交易基準日至產權持有主體完成權利交接期間,與產權交易標的相關的盈利或虧損由 雙方享有和承擔”。該合同文本提示交易雙方應對交易期間損益的歸屬做出約定,但仍未對如何界定交易期間的損益做出約定或提示。
(三)由產權交易機構提供制式合同,明確約定企業(yè)產權交易期間的損益由出讓人享有或承擔,但未約定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方式。以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提供的產權交易合同文本為例,該合同文本從公平原則出發(fā),明確約定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的損益由出讓人承擔或享有,但對損益的界定方式仍沒有任何規(guī)定,難以有效避免交易雙方爭議的發(fā)生。
(四)由產權交易雙方簽訂補充協(xié)議,確定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歸屬及界定方式。由于企業(yè)國有產權的交易必須采用產權交易中心提供的制式合同,而制式合同中又沒有對期間損益的界定作任何約定,因此交易雙方往往要求在補充協(xié)議中進行約定。對于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的損益歸屬,大多數情況下,交易雙方均約定由產權轉讓方按其轉讓前持有的股權比例享有或承擔,即在有虧損的情況下,減少產權轉讓價款或由轉讓方對虧損予以彌補,在有收益的情況下,由受讓方增加股權轉讓款或由轉讓方按股權比例分享收益;在企業(yè)產權交易期間較短且損益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也有約定交易期間的損益由受讓方享有或承擔的。
后一種情形是交易雙方對各自權益的處分,只要沒有造成國有資產的重大流失且經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同意,合同應當得到執(zhí)行。但前一種情形仍未對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方式作出約定,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仍易產生爭議,因此還需對損益的界定方式作出明確的約定。一種界定方式為:雙方同意以產權交割日為基準日,對企業(yè)賬務進行延伸審計,并在延伸審計結論的基礎上對企業(yè)資產重新進行評估,最終以評估結論確定的損益為準,以調整股權轉讓價款或由轉讓方享有收益或彌補虧損。此種方式借助中介機構的專業(yè)知識,為交易雙方合同的履行提供客觀、準確的數據,全面體現了公平交易的原則。但是,此種方式不僅增加了交易費用,而且使得交易雙方在簽訂產權交易合同時,對產權交易的最終價格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受讓方在接受交易條件時,對于客觀存在的產權增值已經計入交易價格。例如:近年來,房地產的增值非常迅速,企業(yè)的房產從評估基準日至產權交割日之間有了較大升值,而在同期,企業(yè)債權的實現可能增加了難度,受讓人正是綜合考慮了各類市場信息,才同意按評估基準日的房產價值確定交易價款,如果重新要求其按產權交割日的房產價值支付產權轉讓款,受讓人難以接受。因此,此種方式可能造成交易的失敗,降低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屬于以過于絕對的公平原則阻礙交易的完成,實踐中,交易雙方也難以達成這樣的協(xié)議。另一種方式為:雙方同意以產權交割日為基準日,對企業(yè)賬務進行延伸審計,企業(yè)自評估基準日至產權交割日之間的損益,以延伸審計結論為準。此種方式借助了專業(yè)機構的專業(yè)知識,降低了交易成本,滿足了交易雙方對企業(yè)資產不再進行評估的要求,表面上較為完美,但在實際履行中,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其一,審計機構進行延伸審計,是在原有審計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審計,而原有審計結論并非產權交易價格的依據,由此得出的審計結論,顯然不能直接反映產權交易期間的損益;其二,作為產權交易價格的依據,企業(yè)資產評估報告的結論與審計結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中國注冊會計師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第十七條規(guī)定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目標是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因此,審計結論旨在對企業(yè)財務報表所反映的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真實性和公允性做出事實判斷。而資產評估報告是在清產核資及審計的基礎上,對企業(yè)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旨在對被評估資產做出價值判斷。
以山東某控股公司訴某百貨集團公司股權轉讓糾紛一案為例,某控股公司作為標的企業(yè)的控股股東,委托審計評估機構以2011年10月31日為基準日對標的企業(yè)進行審計評估,評估結論標的企業(yè)凈資產總值4億余元。其中,因標的企業(yè)在基準日前的一處房產被列入拆遷范圍并簽訂了拆遷補償協(xié)議,審計報告確認該項資產的賬面原值為300余萬元,評估報告則根據已經簽訂的拆遷補償協(xié)議確認該項資產的價值為近1,700萬元,較賬面原值增加1,300余萬元。2012年11月,控股公司將其持有標的企業(yè)的部分股權轉讓給某百貨集團公司,雙方在《產權交易合同》中約定,股權轉讓價款按照評估結論確定的凈資產值的60%確定,“2011年10月31日至2012年10月31日交易期間的損益由某控股公司按原股權比例享有或予以彌補,并以延伸審計報告結論為準”。合同簽訂后,雙方委托審計機構對標的企業(yè)交易期間的損益進行延伸審計。由于標的企業(yè)上述房產在交易期間被實施拆遷,且標的企業(yè)實際取得了拆遷補償款,延審審計報告確認標的企業(yè)取得拆遷補償款1,700余萬元,扣除賬面原值及相關稅費后,結轉營業(yè)外收入1,300余萬元。控股公司認為該收入屬于標的企業(yè)在交易期間的收益,且為延伸審計報告所確認,而延伸審計報告符合會計準則,依據雙方產權交易合同之約定及意思自治原則,該交易期間的收入應歸控股公司所有;而百貨集團公司則主張,延伸審計報告雖然符合會計準則,但是交易雙方確定的產權交易價款是根據企業(yè)凈資產評估值確定的,而該項房產評估值為近1,700萬元,被拆遷后轉換為拆遷補償款近1,700萬元,企業(yè)凈資產評估值并未增加,某控股公司在收取原股權轉讓價款的情況下,又收取標的企業(yè)1,300余萬元的利潤所得,明顯不公,由此雙方產生爭議。該案經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雖然終審判決支持了某百貨集團公司的請求,但《產權交易合同》對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不清,是導致雙方產生糾紛的重要原因。
三、準確界定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損益的建議
(一)在產權交易補充合同中明確約定標的企業(yè)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方式。鑒于目前各產權交易中心提供的制式合同中均未對企業(yè)交易期間損益的界定方式做出明確約定,因此交易雙方應當在補充協(xié)議予以明確。而要準確界定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期間的損益,須視不同的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在產權交易數額較小、交易期間較短、產權關系較為清楚的交易中,可以原則性的規(guī)定由產權交易一方享有或承擔。但在相反的情況下,必須作出明確約定。如果產權交易雙方均同意對交易期間的損益通過延伸審計、重新評估的方式確定,是最為明確的方式,雙方只要共同確定審計、評估機構,即不易產生糾紛。如果雙方均同意對交易期間的損益以延伸審計結論為準,則應區(qū)分不同的資產項目,特別是對資產評估結論對審計結論作了調整的事項,做出例外的約定。例如,在產權交易補充合同中約定:“自評估基準日至產權交割日期間的損益由出讓方按其原有股權比例享有或承擔,并以延伸審計結論為準,但是,企業(yè)的土地使用權及不動產等非經營性損益,不得計入該期間的損益”等。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度,對交易期間的損益進行法律規(guī)制。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中,缺乏對交易期間損益的規(guī)制,在產權交易合同中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交易雙方往往無所適從,應當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度,為交易雙方提供處置依據。一方面應當根據公平交易原則,確定交易期間損益的歸屬;另一方面還應當兼顧效率、促進交易的原則制定可行的計量規(guī)則,既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又注重保護受讓方的利益,確保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的公平、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