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松梅 王于紅 (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整合的實踐研究*
——以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
■姜松梅 王于紅 (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題。本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程教學為平臺,通過對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力圖將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整合,凸顯《基礎》課程的育人功能,對培育和引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的成長、成才、成功,對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提升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整合;大學生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1]。法律和道德都是調節(jié)人們思想行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補。大學生法制教育既具有公民教育性質,又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范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是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主渠道[2]。實現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礎》課教學重難點。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新理論以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整合提供了理論依據支撐。
2001年,“以德治國”思想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自此,以德治國思想具有法律意義,并與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钡乃枷刖o密結合,成為當代中國的治國方略。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2006年,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既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又增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新的理念,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任務,從三個層面凝練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進一步體現了國家治理與發(fā)展離不開道德與法律共同調節(jié)與服務,并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課程教材的主線。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著重強調“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這一論述,深刻闡釋了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2015年《基礎》課進行了教材修訂,明確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邏輯主線,貫穿教材始終。教材章節(jié)內容布局從個體觀念成長、社會道德約束到國家法制治理,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所概括的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目標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相輔相成[3]。通過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基本法律原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大學生行為規(guī)范等路徑,探尋若干個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結合點,并形成課堂教學方案,是實現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內容整合遵循下列原則:一是對教材內容的問題提煉和重點聚焦;二是對教材內容的理論挖掘與深度拓展;三是對教材內容貼近和針對大學生成長的生活化轉化。
(1)由教材內容體系走向教學內容體系的“整合”研究
“基礎”課教材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為一體,在教材體系和內容上做出了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從教材內容體系向教學內容體系轉化有兩個難點:如何通過教學體現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機融合的邏輯性;如何將教材體系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轉化為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專題,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內容整合的實踐探索
嘗試整合既屬于道德又屬于法制教育的內容。例如:人們主權觀念教育,既是道德教育的內容,又是法制教育的重點;為人民服務觀念教育,既是道德原則,又是法定義務;誠實守信既是道德規(guī)范,也是法律原則,且誠信教育一直是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點;愛國主義既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崇高美德,也是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的體現;拾金不昧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義務等等。對上述既是法律問題又是道德教學內容的作為“結合點”進行教學設計。
嘗試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內容的相互滲透。注重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互動性和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體現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滲透法制元素,結合大學生認知的特點,創(chuàng)建以行為規(guī)范為基礎,以思想觀念為核心,以相關權利與義務為重點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教學內容體系[4]。
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體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整合,凸顯“基礎”課程教學目的:培育和引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成長、成才、成功,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1)案例教學法
以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法律和道德關系的探討是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方法之一。案例的選擇應具有科學性、典型性、時代性、可思考性等,與教材內容相契合。例如,為了更好詮釋拾金不昧既是良好公德,也是法律義務。摘錄某報紙新聞一則:司機送還乘客失物,該不該要路費?通過案例討論回答下列問題:拾得遺失物必須歸還么?遺失者懸賞有法律效力嗎?拾得者領賞違背道德嗎?引導同學們在案例分析和問題思考中明確:拾金不昧是一個道德要求,是義利觀在生活中的體現;同時也是保護他人財產所有權的法律義務,《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睘榱耸沟赖虑楦械玫秸J可和尊重,平衡拾得者和遺失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物權法》112條還規(guī)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和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斌w現了法律對道德行為的保障。
(2)情感體驗法
通過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設以及合適的情緒情感載體的運用,讓學生去觀察、思索、選擇,去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他人、正確認識社會。例如,通過觀看俞敏洪的演講“相信奮斗的力量”,認清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以及如何去創(chuàng)造更有價值的人生;通過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家鄉(xiāng)文化,激起愛家人、愛家鄉(xiāng)、愛祖國之情;通過現場模擬“表白愛”和“拒絕愛”的情景,理解正確的戀愛觀;就薩德事件探討如何理性愛國,使同學們明確愛國是我們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愛國是在法律基礎上采取的合理行動。
(3)實踐活動法
以道德和法制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為落腳點,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開辟第二課堂并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拓展到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社區(qū)服務、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公益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憲法紀念日、法律進社區(qū),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等活動。
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題。本研究以“基礎”課教學為平臺,通過對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力圖將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整合,凸顯“基礎”課程的育人功能,對培育和引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的成長、成才、成功,對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提升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1]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陳大文.關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54-58.
[3]岳鵬,賈海剛.關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教材的深度解讀及理性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7):86-93.
[4]陳大文.促進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關于《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解讀[J].思想理論教育,2006(17):20-24.
G642
A
1008-2549(2017)10-0106-02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理工科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szzgih1-1-2016-8);校級2016重大教改項目“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