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甌第三中學 彭鳳媚
面對“國考”,歷史老師何去何從?
●福建省建甌第三中學 彭鳳媚
面對新形勢的挑戰(zhàn),從福建省“省考”到全國“國考”的轉(zhuǎn)變,作為高中歷史老師,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完成歷史教師自身的轉(zhuǎn)變和對學生的引導。
1.“國考”對知識范圍要求比較模糊。
“國考”基本依據(jù)全國《考試大綱》,“大綱”對歷史考查知識范圍的要求只有粗略界定,通常明確到二級子目,對二級子目下涉及的歷史事物很少作出具體要求,理論上只要屬于這一子目的歷史事物,甚至與之有關聯(lián)的歷史事物(前因、后果)都可以算“應知”內(nèi)容,對知識范圍要求比較模糊?!皣肌本碓趯嶋H命題中,往往會有不少考查內(nèi)容疑似超出《考試大綱》對歷史考查知識范圍的要求,如:2016高考全國卷45,【歷史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這道題表面是上選修的,但在考慮答題中,有些涉及選修模塊,有些涉及初中歷史內(nèi)容,甚至有些內(nèi)容只有舊通史才有。而福建省“省考”對知識范圍的要求比較明確。福建“省考”命題依據(jù)是福建省《考試說明》,它是在國家《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結合福建省高中教學采用“人民”“岳麓”兩種版本教材的實際,對“大綱”的子目作出更具體的細節(jié)界定,精確要求到三級子目甚至具體歷史事物;為體現(xiàn)公平,對兩種版本教材差異的部分都不作要求。“省考”卷在實際命題中,嚴格遵照福建省《考試說明》對歷史考查知識范圍的要求,考生只要掌握“人民”或“岳麓”一種版本教材內(nèi)容,甚至只要掌握這兩種版本教材交叉的內(nèi)容就可以。
2.考查能力層次的差異。
“國考”對《考試大綱》中歷史能力“四個層次”要求的考查比較全面、深入,綜合能力要求高,“省考”對能力要求相對淺顯。在選擇題設置上,一些題目只要解讀材料信息或只調(diào)用所學知識就能作出正確判斷,綜合邏輯推理要求的高難度題目較少。主觀題的每個設問往往比較獨立,答案只需要從相應的某段(部分)材料提取信息,初步加工,綜合性相對較低。
1.加強對教材的研究。
根據(jù)高中歷史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的變革,要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滲透教材顯得重要。立足教材,掌握核心知識,避免簡單的知識梳理;“啟示”教學方法,論從史出;一輪復習應嚴格控制課外材料;構建歷史立交橋,形成知識體系。關注教材中的“難”課,并在教學上突破;關注比較教學;綜合探究課應納入教學并重點復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
2.對試卷的研究,答題的要求。
近年來的文綜歷史非選擇題遵照“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題原則,采用“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的方法,命制出不少形式新穎、立意高遠而又不乏新意的高水平試題。但是,“萬考不離其宗”,若能準確地捕捉考點,則可未雨綢繆,事半功倍。在試卷的答題中,“概括”自不待言,考查的是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準確性、邏輯性。考試時要科學安排好解題的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考試答題規(guī)范,表述用詞盡量使用歷史學科專業(yè)術語,盡量減少低級失分的概率。
3.適應“學科綜合素質(zhì)”考查。
首先,要建構與“國考”相適應的“學科綜合知識體系”:在“縱向”“橫向”構筑歷史知識網(wǎng)絡的基礎上,將與中學歷史相關的重要“概念”“原理”融入知識體系中,重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力爭做到能夠迅速、準確、有效地調(diào)動所學知識。這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完整的學科綜合知識體系,能大大減少無畏的時間消耗。其次,在平時練習解題中,養(yǎng)成綜合分析的習慣。選擇題要綜合考慮題干信息、選項、所學知識、原理諸方面因素,經(jīng)過邏輯思維、推理,再作出最后判斷。
4.加強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一所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歷史教師要走出本校,學習其他學校的經(jīng)驗,多聽名師授課,通過交流、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加強兄弟學校間的考試協(xié)作,讓有限的教學資源得到共享。教師要提高開發(fā)課外資源、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提升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加強歷史學科教研組建設,搭建教師成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