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露 譚綺儀 祝志芳 余昭江 曾育平 鄧小珍
(南昌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科技競賽與教師科研相結合的師生互動綜合能力培養(yǎng)策略*
■曾宇露 譚綺儀 祝志芳 余昭江 曾育平 鄧小珍
(南昌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針對目前全國普通高校青年教師多、實踐動手能力弱的現狀,結合科技競賽對促進師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構建并實踐“學生競賽—科技創(chuàng)新—教師科研”的互動模式,該模式以學生各種科技競賽為主體,學生競賽和教師科研相結合,分析學校、學院和師生層面在科技競賽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吸引和鼓勵廣大教師參與到科技競賽指導中,借助科技競賽鍛煉師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師科研水平。
科技競賽;教師科研;師生互動;培養(yǎng)策略
科技競賽作為高等學校課程教學之外開展的綜合應用課程知識去解決問題的系列活動,對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全國高?,F在面臨的兩大問題是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青年教師水平的提高[1-3],如何同時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教師科研水平及實踐能力是擺在各個高校面前的緊迫問題。
教師作為高校的教育主題之一,其本身的工程實踐能力的高低必將直接影響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質量。如果一位教師本身不具備工程實踐能力,沒有具體專業(yè)實踐經驗,他們不可能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入工程實踐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工程意識,并使學生加以應用來分析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工程問題。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但實踐經驗相對缺乏,直接導致難以實現學術獨立。青年教師科研都具有一定的先期基礎,對于科研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具有較豐富的經驗,但缺乏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如何將自身的科研項目和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科研項目和理論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達到滿足社會急需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目標。因此,高校青年教師應以科技競賽為契機,結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和項目,積極提高自身實踐能力,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業(yè)務水平,進而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逐步在科研上、教學上真正地成熟、獨立起來。
盲目性。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生源構成發(fā)生很大變化,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動手能力越來越弱,網絡的發(fā)達使得更多的學生沉迷于游戲,對于科技競賽興趣不濃厚,愛好不明確。即使有些同學想參與一些科技競賽活動,但對于科技競賽不了解,有些同學不分科技競賽的類型和專業(yè)知識的要求,只要是科技競賽就盲目地參與,參加的科技競賽很多是“蜻蜓點水”式,但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科技競賽卻很少,導致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很好地應用,最后反而對科技競賽產生反感,從而認為科技競賽對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作用甚微。
缺乏持續(xù)性。學生在參與科技競賽的過程中不能夠按照本科學習周期的時間原則和大賽周期的設置原則來參加科技競賽,沒有很好地了解相關大賽的舉辦時間和周期,沒有跟自己的學業(yè)規(guī)劃結合,導致一些本科生可能會間斷地參與某類科技競賽,而有的同學又重復地參與了同一層次、同一類別的比賽,導致很多同學參與科技競賽的持續(xù)性不夠,缺乏相應的積累,導致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自身的綜合能力。
制度不完善。學校是科技競賽引導層,在響應國家號召的情況下應根據自身特色圍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進行政策性引導,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引導措施使得學校層面引導作用不明顯,諸如競賽體制不完善,很多學校本身對于各類競賽的賽制和規(guī)則不了解,發(fā)起的科技競賽止于學校,沒有很好與更高層次的科技競賽進行有效銜接;學員是科技競賽的具體實施部門,需要根據學科特點制定一套圍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來保障科技競賽的實施[4]。但由于學院科技競賽激勵機制不完善、缺乏自我實踐平臺、經費投入和鼓勵性政策引導,影響了科技競賽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程度。
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全國高校對于學生課外科技競賽活動都非常重視,以學生科技競賽帶動學科發(fā)展,促進青年教師的實踐動力、能力和教學質量提高,構建并實踐“學生競賽—科技創(chuàng)新—教師科研”的互動模式,通過科技競賽帶動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共同提高,營造一種探索研究、個性發(fā)展的培養(yǎng)氛圍,有助于青年教師建立綜合體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教學水平。這種互動模式的建立,將有效地解決現在國家由于高??焖侔l(fā)展和高校擴招導致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青年教師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欠缺等問題,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水平,滿足社會對于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求。
從學校層面的科技競賽體系建設、學院層面的科技競賽體系管理和師生層面的自我綜合能力提升三個方面,提出對師生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全面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形成以學校引導、學院保障和師生互動實施的“三位一體”的科技競賽管理體系。“三位一體”的科技競賽管理體系是在學校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科技競賽管理制度,積極引導教師參與指導,對本科生參與科技競賽進行引導;學院通過維持科技競賽政策和制度保障,構建實踐平臺和籌集經費、完善師生參加科技競賽的激勵措施;學生和教師根據學科及專業(yè)特色,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參與“科技競賽—綜合能力”體系自身建設。
學校層面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競賽活動,凡指導學生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賽事中獲獎的老師除了給予一定的獎勵外,在職稱晉升和崗位聘任方面要有所傾斜,這樣可激發(fā)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科技競賽的指導中來,可以更好地將教師的科研帶入到科技競賽中,提高指導教師隊伍的水平,提升參賽項目的質量;學生在獲獎后,可根據獲獎等級給予學生綜合測評加分,在評優(yōu)評先、獎學金評定等方面設置附加分,并且制定競賽獲獎得分上不封頂[5];學校提供相關專用場地并配置電腦、示波器、萬用表等常用工具,拿出專項經費用于日常的維持和開銷,支持學生科研項目,為學生科研提供充足的保證。
學校每年拿出一筆專項經費設立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院系課程建設等項目,教師結合自身的科研方向進行申報,待項目立項后讓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對于項目完成較好的表現突出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對于青年教師能夠高質量的完成科研項目和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了充足的人員保證。
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想法和創(chuàng)新作品通過提升和提煉后轉化為教學科研的一部分,青年教師基于這些想法進行科研項目的申報,為青年教師科研課題提供了思路,同時學生自身也可申報學校的科研訓練計劃項目。隨著學科競賽的逐步升級,學生競賽作品已經可以構成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對學生競賽作品進行深入和完善。
利用教師科研項目先期工作基礎,教師科研拿出科研項目中的一部分適合本科生能力范圍的課題,讓學生自己去完善,同時轉化為科技競賽作品,在科技競賽作品制作完成過程中,需要師生共同進行思路的構思、作品的加工、設備的調試及后期的實驗測試等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提高比賽的成績,提高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動手機會,提升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保證教師科研項目順利完成。
科技競賽項目的完成除了有專業(yè)教師的指導,還需學生組建很好的團隊。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建設意識,以高年級帶低年級,形成一種以老帶新、互幫互助、相互趕超的比賽氛圍??梢詾榻處熆蒲袃淙瞬?,同時為科研項目做大做強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以指導科技競賽提升青年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和帶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為科技競賽的成績和水平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
總之,通過分析青年教師科研經驗和實踐動手能力欠缺及本科生參加科技競賽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學生競賽—科技創(chuàng)新—教師科研”互動模式,以科技競賽為載體,帶動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及科研水平提高的教育理念,構建了分別從學校層面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科技競賽管理體系、學院層面的以中心的科技競賽管理保障,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為師生綜合能力共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見解和執(zhí)行途徑。
[1]王超,遲耀丹,王蓉暉,等.從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談高校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2]歐偉明.論電子設計競賽推進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4).
[3]閆舒靜,張興會.“教學改革-科技創(chuàng)新-學科競賽”互動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實踐[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6(4).
[4]佟紹成,于自強,李昕.構建工科院校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3).
[5]丁激文.激勵機制在大學生學科競賽中的作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7(2).
G645
A
1008-2549(2017)11-0064-02
江西省高等學校省級教改課題(JXJG-15-18-16);南昌工程學院2017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