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實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
現(xiàn)代大學生的浮躁通病探析
■余秋實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
在當今網(wǎng)絡(luò)興盛的時代,大學校園里無不顯得躁動不安。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活的親身經(jīng)歷,分析浮躁通病的表現(xiàn)及其形成原因,從師生等多角度去尋找突圍辦法及未來去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生應(yīng)積極向上,手握卷軼,豐沛精神,全面提升自己,理應(yīng)成為大學生的主流。
浮躁通??;大學意義;大學去向
之所以強調(diào)“現(xiàn)代”的大學生,是因為我們的確已經(jīng)遇到了前人們無法想象的“難關(guān)”。社會的發(fā)展與網(wǎng)絡(luò)的興盛允許我們盡可能地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而學生的本職“學習”已經(jīng)不再處于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
從自身的角度看,網(wǎng)絡(luò)媒體鼓勵我們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思考,并美其名曰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將一天當成幾天用。殊不知,天長日久,沉溺于碎片模式的大腦已經(jīng)不再習慣于深層的閱讀——那種舊有的、耗時耗力的閱讀。就像有學者所說:“碎片化閱讀擠占了人們深閱讀的時間,使人們養(yǎng)成惰性依賴習慣”。當我們的眼球總在搜尋著聳人聽聞的消息,手指(鼠標)總是不自覺地點向那些名不副實的標題,自以為是跟上了社會的潮流,實際上只是被這潮流牽著走,成為“大數(shù)據(jù)”的一員,如此而已。
越來越多人會意識到這一點,網(wǎng)絡(luò)上也在鼓噪著,讓人們放下一切,“自在遠行”。首先,這種做法的實質(zhì)是逃避來自現(xiàn)實的壓力。當生存與生活不再是簡單易行的事情時,一味地勸說別人放棄,也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其次,對于大學生而言,父母替他們承擔了生活的重任,網(wǎng)絡(luò)上的虛幻言辭只會蒙蔽他們的雙眼,令其耽迷幻想、沉溺虛浮。在種種不切實際的臆想中,青春便悄然而逝,這大概算是新時代版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古語曾有言: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赡切└≡甑睦顺痹趺磿膭顚W子們就此扎根?強調(diào)生命的寬度,正是拋棄生命厚度的過程。外界的喧囂降低了個人的重量,深層的思考不僅顯得迂腐,更會被人恥笑。此外,自身的不求上進與得過且過也是導致浮躁通病的一個病因。只是有時候,我們已經(jīng)分不清這些是原因還是結(jié)果,抑或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既然越是懶散,越是好過,那么得過且過也變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當學子們也漸漸屈服于生活的重量,雙眼中爬滿世俗的疲倦,很難想象他們還會有多少為自身奮斗的動力,有多少為未來一搏的勇氣。
從學校角度看,每所大學都有著強大的師資力量。每年學校都會投入大量資金,只為引進高職稱、高學歷、高水平的“專業(yè)人才”。
其實,強大的師資力量不等于強大的教學水平。教學水平是衡量老師能否與學生溝通的水平,真正口若懸河的人少,真正誨人不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多少年來,中國只有孔孟那兩位“至圣先師”,作為萬世師表,始終被人銘記,卻從未被人超越。以我們這種理科專業(yè)來說,專業(yè)人才必定是專業(yè)技能優(yōu)秀的,而教學水平總在其次,師生互動越發(fā)缺乏。
此外,某些充滿弊病的規(guī)章制度,也是導致人心浮躁的一個原因。教師們要有科研成果,學生們要攢夠?qū)W分,這種一切都要量化的考評制度,使得一個個鮮活的主體蛻變成毫無意義的可計量的數(shù)目字工具,也使原本興趣廣泛的少年們愈發(fā)功利。沒有學分的比賽無用至極,學分低的選修課乏味透頂,一切量化使得一切都低到塵埃里,也使得一切突然間都沒有了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生苦短,奮斗何為?
從家庭角度看,父母供養(yǎng)著衣食無憂的大學生們,為他們承擔了生活的艱苦。而大多數(shù)的獨生子女家庭,總是生活優(yōu)渥、吃穿富足的。于是在學生之間,揮霍無度已不再少見,不懂珍惜更是常態(tài)。一味地逛街購物,換來一時的笑靨如花;愿意成為世界的中心,卻不愿意給予他人溫暖。自己被關(guān)心愛護自然是理所應(yīng)當?shù)?,關(guān)心愛護他人,只會是心情愉悅時的一種施舍罷了。有底氣的人自然狂放不羈、恣意而為,無底氣的人只能打腫臉充胖子罷了。
其次,不是所有家庭都擁有著較高的學歷背景,抱怨孩子“念書念傻了”的大有人在。“大學生”已經(jīng)是父母輩所能想象的學歷的極限,大學畢業(yè)后成家立業(yè)、自力更生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符合標準的。或許在父母腦中,知識等于文憑,文憑可以用來掙錢。這溝通中的隔閡會一直存在,直至自己也成為父母為止。日后茫茫人生,將要奔向何地,父母嘴上說著給你自由,實際上永遠比孩子想得更多、想得更深。
這種來自家庭的壓力使得很多人渴望畢業(yè)、無心深造,一心渴慕著別人口中說的自由。想象著自己終將在社會中獨當一面,縱橫捭闔,而后沉沉睡去,一頁書都沒有翻過。當心事過多、不得安寧時,浮躁做人、將就做事也就變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這大概就是我們眼中現(xiàn)代大學生的浮躁通病。事實也似乎驗證了學者付八軍那句話:“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功利的旋渦,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任何一所大學及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難免被卷入進來,變得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不論當初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考入大學,又有著怎樣的雄心壯志去實現(xiàn)夢想,大學對本科生而言只有兩種意義:一是象牙塔,可以繼續(xù)深造;二是溫床,通往社會,也通往遠方。浮躁的人似乎也難以攀登高聳的象牙塔,對他們而言,能于溫床上小憩四年,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如果拋卻學校和家庭等外在因素,單從自身來看,浮躁的人也有可能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如果不打算繼續(xù)深造,那么打好專業(yè)的基礎(chǔ),磨煉為人處世的技巧,未嘗不是一種更為現(xiàn)實、也更加有利的選擇。
專業(yè)化人才的培養(yǎng)在于“損不足以奉有余”,以眾多的短板拱出一塊長板,殊不知長板易折、短板難再生。有時看書,崇拜那些“兼職作家”,他們有的人甚至是物理學博士,卻一樣能寫出引人深思的文字,供人反復閱讀。優(yōu)秀的頭腦應(yīng)當是全面發(fā)展的,正如一株茁壯生長的小樹,它不應(yīng)為了往哪邊生長而發(fā)愁,人也不必囿于自己的專業(yè)而無所適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更是“在止于至善”。它要求學生們達到一個完善的境界,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并以自由的世界向?qū)W子們許諾,學子們也應(yīng)當用積極向上的人生風氣來回報她。
每一個曾經(jīng)伏案苦讀的高中生,都有著有所作為的夢想。他們把夢系在了大學之上,那是一個由老師和親人的只言片語拼湊出來的大學形象。當真正擠過了獨木橋,跨進了高等學府的校門,過多的選擇與各異的人生立刻顛覆了他們的認知。什么是真正的大學?什么是值得學習的?多出來的時間如何支配?……種種問題涌上心頭,沒有回答,一部分人開始惶恐,以至于浮躁。
首先,大學生的心境應(yīng)當是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的社會鑄就了我們多元化的生活,一味地摒棄外界的侵襲,是可笑的,也是不切實際的?;蛟S我們真正向往的生活,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準確平衡生活和學習的需要,在合理分配時間的同時,也讓身心的各個方面都吸足養(yǎng)分。
其次,大學生的心境同時應(yīng)當是簡單純粹的。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不做,有悖于道義的事不為。這要求我們首先要構(gòu)建出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如此方能遵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準則。世間或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這正警示著我們要在不斷地認識和經(jīng)歷中,懷揣著赤子之心,向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最后,大學生的心境更應(yīng)當是積極向上的。過多的負面情緒會吸食一個人的活力和精神,致其走火入魔,甚至走上極端。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有利于個人的成長和進步,也會帶動周圍的風氣。長此以往,這種心態(tài)必然會帶來更高效的生活效率。大學生們應(yīng)當擁有的良好心境至此可見一斑。
俗語有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人,是注定不會有什么成就的。同理,一座學校也是如此。當其過于注重名聲、注重文憑,眼前的浮光掠影也會反過來蒙蔽自身。當社會的不良風氣開始侵襲大學時,我們可以說,大學的浮躁正是社會浮躁的一個縮影。
當趨于感官刺激的人越來越多,一切的沉淀和閱歷已經(jīng)沒有時間去經(jīng)歷,圖書館中人跡寥寥,電腦前卻有著一雙雙無神的眼睛。可嘆他們還什么都沒有學會,就已經(jīng)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相信真理,不相信奮斗,不相信人定勝天,更不相信自己也會有巨大的潛力。只是湖畔讀書的人仍舊相信這一切,默默耕耘的人也相信這一切。他們手握卷帙,生活看似寂寥,卻隱藏著日漸豐厚的精神內(nèi)核。在他們身上,正體現(xiàn)了大學的精神:“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贝髮W應(yīng)側(cè)重于人格培養(yǎng)、師生關(guān)系、文化陶冶及精神傳承等方面。
當學生們畢業(yè)了走向他方,大學也就跟著他們走向了那里。而回憶中的大學生活總是美好的,回憶總是充滿了自由、明媚的氣息。可以想見,一所理想的大學,是一所追求寧靜有序的大學,正如古人所言:“非寧靜無以致遠”。它也是一所自由的大學,不依附于任何機構(gòu),充滿了自由博大的人文氣息。老師們誨人不倦,學子們一心向?qū)W,和諧有序的氛圍籠罩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生們感念于這股“自由而無用”的美妙空氣,必然要學著為自己思考、為他人思考、為社會思考,在豐沛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時,也讓這股自由之風從容地吹向這片神州大地。世間浮躁日久,凡是稍稍有些年歲的人都愛感嘆“世風日下”,只是這世間的風氣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嗎?一味地借古諷今固不可取,而盲目地否定社會的進步更是沒有價值的。
我們應(yīng)當理性看待現(xiàn)實,明了時代的發(fā)展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而學子們不應(yīng)被這股波流推搡前行。大學應(yīng)當成為這波流之間的“中流砥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那些還在成長的心靈提供庇護的堡壘,為他們在這熙來攘往的世間劃出一片真正的世外桃源。
[1]王麗華.碎片化閱讀給高校圖書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03).
[2]付八軍.理想的大學離我們多遠[J].高校教育管理,2016(04).
[3]季劍青.有精神的大學研究——讀陳平原“大學五書”[J].云夢學刊,2016(04).
G644
A
1008-2549(2017)11-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