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琳琳
摘 要:蘇颋是初盛唐之際的重要文人,因為擅長草擬制誥,與燕國公張說并稱為“燕許大手筆”。2007年以后涌現(xiàn)出許多對蘇颋詩文及其影響研究的專題學位論文和研究論文。2007年至2016年蘇颋的文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蘇颋詩、文以及蘇颋獎掖文學后進等方面都成績斐然。對這段時間蘇颋文學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將使我們對其文學價值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蘇颋 文學研究 綜述
蘇颋,字廷碩,京兆武功人。他一生歷經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玄宗朝官至宰相,世襲許國公。因為擅長草擬制誥,與燕國公張說并稱為“燕許大手筆”。蘇颋是初盛唐之交的重要文人,他的文風上承陳子昂等人的崇雅黜浮,下啟陸贄的駢散結合。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學界對蘇颋的研究都處于空白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陳鈞、郁賢皓為代表的學者們開始對蘇颋進行研究。王曉坤在《蘇颋文學研究綜述》一文中已經將20世紀90年代至2006年蘇颋文學研究成果進行詳細地分類綜述。2007年后,學界對蘇颋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為蘇颋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鑒于此,筆者對蘇颋2007年至2016年的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綜述。
一、對蘇颋詩的研究
2007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學者們對蘇颋詩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應制詩和入蜀詩獨特藝術魅力的考察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學者們轉變了對應制詩模式化寫作一味貶低的態(tài)度,開始挖掘蘇颋應制詩“戴著腳鐐跳舞”所展現(xiàn)的獨特魅力。其中一些學者從應制詩或入蜀詩的總體風格入手進行研究:2007年鄭潔的碩士論文《蘇颋詩文研究》一文概述了蘇颋詩歌現(xiàn)存狀況及內容風格,分析了蘇颋詩歌和律狀況,并與“沈宋”等人進行對比,解讀了蘇颋入蜀詩的新變,內容豐富、論證詳細。2010年趙春丹的碩士論文《蘇颋及其詩文研究》一文對蘇颋應制詩和入蜀詩在主題、語辭、內容、氣勢、情感,興象等方面的新變進行了詳細分析。2009年岳德虎《試論蘇颋應制詩的審美特征及對盛唐詩歌的貢獻》一文對蘇颋應制詩從體勢、立意、筆法等審美特征方面進行細致探討,并對其應制詩的題材、風格、律化進行分類說明,指出了蘇颋應制詩對盛唐詩歌所起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上對蘇颋應制詩的審美特征和藝術貢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2016年李玲《蘇颋詩歌用韻考》一文分析了蘇颋詩歌用韻特點,認為蘇颋的應制詩追求形式美,用韻嚴格?!霸谄呗傻亩ㄐ头矫尕暙I巨大”,在初盛唐詩歌的轉型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對李白等盛唐詩人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角度新穎,論證出色。還有一些學者分析了蘇颋單篇詩作的藝術特色:2012年岳德虎《華贍飚舉 首開宗風——評蘇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一文從詩句釋義、句法、筆法,命意的審美特征和音韻和諧、典雅精工;意象秀婉、氣勢宏闊;事類合宜,才藻理贍的藝術特色等方面,詳細評價了《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這首應制詩。2015年羊紅《淺析唐代蘇颋<武擔山寺>》針對蘇颋在蜀中所作的《武擔山寺》詩進行詳細分析,具體探討蘇颋如何運用佛教語匯來吟詠愛情。立意新奇,見解獨到。
二、對蘇颋文的研究
2007年至2016年這十年學者們對蘇颋文的研究,更加側重于對蘇颋“大手筆”公文文學價值的探索,以及對蘇颋文對整個唐代文學的影響進行深度挖掘。2014年漆緒邦主編的《中國散文通史》中肯定了“燕許”上承陳子昂等人的崇雅黜浮,下啟陸贄的駢散結合,是文體革新中的重要里程碑。認為蘇颋雖與張說齊名,但創(chuàng)作成就不如張說。并詳細分析了《唐紫薇侍郎贈黃門監(jiān)李義神道碑》和《雙白鷹贊并序》兩篇文章。2007年復旦大學朱紅霞的博士論文《唐代制誥研究》中在第五章第三節(jié)中對“燕許”制誥的藝術特色進行簡要論述,肯定了蘇颋和張說都是制誥文大家、代王言的佼佼者,認為在制誥文的草擬上,蘇颋還是保持了駢儷雅正的特點。2014年上海大學熊碧的博士論文《唐代奏議的文學研究》一文中專門列出“燕許大手筆”一節(jié)對蘇颋和張說的奏議進行研究,認為蘇颋和張說的奏議文質并舉、筆力雄健,體現(xiàn)出盛世氣象。這兩篇文章從制誥和奏議兩個不同的角度肯定了“燕許大手筆”在唐代公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2007年王曉坤《論大手筆蘇颋的駢文》一文詳細概括了蘇颋文的藝術特色,認為蘇颋駢文有文辭博變、說理清晰、布局精到、駢中有散、形象豐滿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實用變通、典麗雅正、氣盛情婉的審美特征,該文以駢文這一宏觀概念來考察蘇颋文的特點,雖便于論述,但對蘇颋文不同文體不加以區(qū)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蘇颋文不同文體間的藝術特色。2007鄭潔《蘇颋詩文研究》一文首先以“燕許大手筆”從唐文發(fā)展的作用入手,探討張、蘇二人在唐文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展現(xiàn)蘇颋對唐文發(fā)展的貢獻;其次,以蘇颋文章簡凈凝練的風格和典雅清麗的特色來說明蘇文被推崇的原因,以及對后進文風的影響。文章同樣是把不同文體雜糅在一起總結出蘇颋文的藝術特色,這樣的處理稍欠妥當。2008年邢蕊杰《燕許大手筆與唐代文風演變》一文認為張說、蘇颋之文,雖未跳出初盛唐之際以駢為宗的主流,但在文學內質上有所提升,在風格氣勢上也有所突破:革華靡、除富艷、質實樸素、景象渾厚。充分肯定了張、蘇對文體文風變革的探索與嘗試,對中唐以后的散文革新提供了有益啟示。2010年趙春丹《蘇颋及其詩文研究》一文認為蘇颋的制敕摒棄了以往駢文語言的虛浮華麗、辭藻堆疊以及形式上的呆板僵化,融入了散文語言的靈活自由、富于辭采,揮灑自如,氣勢恢宏壯闊、情感真摯感人。蘇颋的碑志對偶十分嚴整,語句富于變化,辭采典麗氣魄;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刻畫人物,突出人物特點。蘇颋的散文整體依然是駢文的寫作范式,但是蘊涵著許多創(chuàng)新和超越,在對散文從駢體到散體的嬗變中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2015年胡燕《論蘇颋制敕新變和唐文演變之關系》一文認為蘇颋受唐玄宗“崇雅黜浮”政策以及蘇氏家族傳統(tǒng),特別是五世祖蘇綽之的影響,在撰寫制敕時有意識地在句式、用典、文采等方面力求變革。蘇颋制敕意理明確、典雅莊重,特別是在內容的典實與風格的典重以及追求以達意為宗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當時曾產生廣泛影響,并直接或間接對賈至、陸贄、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制敕寫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篇文章在許多觀點上繼承了陳鈞先生在《蘇颋其人及其文》中的觀點。學者們對蘇颋詩文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提到蘇颋對初盛唐文壇的影響,2008年寧夏大學錢國慶的碩士論文《蘇颋與初盛唐之際詩文的漸變》一文更是從四個方面入手:蘇颋處于初盛唐之際詩文漸變的契機;蘇颋處于初盛唐之際詩文漸變痕跡的體現(xiàn);蘇颋對初盛唐之際詩文漸變的貢獻;蘇颋聲名消解原因初探及地位總結,分析了蘇颋詩文在初盛唐之際的過渡作用。
三、對蘇颋獎掖文學后進的研究
2007年以后學者們開始關注蘇颋對于后進文士的推舉拔擢作用。2008年林大志《論“燕許”對后進文士的薦引之功》一文肯定了“燕許”對后進文士的薦引、獎拔之舉,認為蘇颋之于李白、鄭虔,張說之于張九齡、王翰等,二人的延引與提攜多有其功而值得關注,在文學由初唐向盛唐過渡之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又較為客觀地認為蘇颋和張說對后進文人的薦引、獎拔不宜過于夸大,論述了賀知章、李泌等非張說所提攜者的觀點。2012年張安《蘇颋獎掖后進文士數(shù)量較少之因》一文以張說獎掖后進文士的數(shù)量、態(tài)度和影響為參照,從時代特征、家世出身、仕歷等方面大膽推測蘇颋獎掖后進文士數(shù)量少的原因,其中對廣為大家所褒獎的蘇颋對李白的推舉之恩予以質疑,認為蘇颋賞識李白的才華,即使曾經舉薦,也許并未為之做出太多的爭取和努力,有一定的道理。這兩篇文章客觀公正地評價了蘇颋獎掖后進文士的做法,同時大膽猜測蘇颋獎掖后進文士數(shù)量少的原因,給人們客觀評判蘇颋對后進文士的提拔作用提供了幫助。
對于蘇颋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林大志《蘇颋研究三題》一文,該文通過對蘇颋父名、“燕許”并稱、蘇颋李白之關系等三個問題加以詳細考辨,認為蘇颋父名當作“瑰”(瓌),而非“環(huán)”(環(huán));“燕許”并稱早于蘇張并稱,起自開元初年;李白早年好自比司馬相如,這一現(xiàn)象與蘇颋的稱引存在直接關聯(lián)。
2007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學者們已經普遍認識到蘇颋在初盛唐文壇的重要地位,深入挖掘蘇颋詩文的藝術價值,但是對蘇颋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空間:蘇颋二十八歲到三十八歲之間仕歷重要行事的考證還存在爭議,蘇颋“大手筆”公文的獨特藝術魅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蘇颋在“唐文三變”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對盛唐文風的影響也有待于學者們深入考察。
參考文獻:
[1]鄭潔.蘇颋詩文研究[D].福建:漳州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
[2]王曉坤.論大手筆蘇颋的駢文[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趙春丹.蘇颋及其詩文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錢國慶.蘇颋與初盛唐之際詩文的漸變[D].銀川: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邢蕊杰.論“燕許大手筆”與唐代文風的演變[J].齊魯學刊,2008,(2).
[6]岳德虎.試論蘇颋應制詩的審美特征及對盛唐詩歌的貢獻[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9,(5).
[7]王曉坤.蘇颋文學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2007,(3).
[8]林大志.蘇颋研究三題[J].中州學刊,2011,(5).
[9]岳德虎.華贍飚舉 首開宗風——評蘇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20).
[10]張安.蘇颋獎掖后進文士數(shù)量較少之因[J].大舞臺,2012,(5).
[11]林大志.蘇颋父名“瑰”的一條重要證據(jù)[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2).
[12]胡燕.論蘇颋制敕新變和唐文演變之關系[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1).
[13]羊紅.淺析唐代蘇颋《武擔山寺》[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旬刊,2015,(8).
[14]李玲.蘇颋詩歌用韻考[J].鴨綠江,2016,(8).
[15]林大志.論“燕許”對后進文士的薦引之功[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4).
[16]漆緒邦.中國散文通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