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世鋒
讓閱讀真正成為『悅讀』
□阮世鋒
萬瑋攝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多向互動的過程。那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呢?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去做:
洛克說:“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的時候?!遍喿x教學也不例外,只有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去閱讀,去感悟,去討論,去交流,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基于這種認識,在指導學生讀書時,我注意突出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不強迫學生按課文順序或教師的意愿去閱讀,而是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學生。
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我不是讓學生按照“第一次”“第二次”的順序去學文,在學生預習課文后,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課文寫了巴金爺爺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你喜歡哪一次看到的景象呢?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先在小組內(nèi)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然后在全班與同學交流。要求明確后,學生們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自由閱讀,而后在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討論、交流。因為學習的自主權(quán)在學生自己手中,他們的學習興趣很高,輕輕松松中便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對課文有了自己獨特的體會。
實踐證明,讓學生自主閱讀這種方式比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學習效果更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jù)這一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我摒棄了繁瑣的講解分析,把閱讀實踐的權(quán)利還給了學生,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放手讓學生去朗讀、感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如在《陽光》一課的教學中,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初讀課文時,我設(shè)計了“四讀”的環(huán)節(jié):第一次讀書前,我問學生:“你認為怎樣才能把課文讀好?用這種方法試一試,把自己感到難讀的詞句多讀幾遍?!边@樣,讓學生自己確定讀書目標,自己選擇讀書方式,真正達到讀書的目的;第二次是讓同桌互相聽讀、正讀音;第三次是讓學生分小組賽讀;第四次則是讓學生聽教師范讀思考。借助這四種不同形式的讀,以讀代講,讓學生邊讀邊欣賞課文,逐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采用多種讀書形式,如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分角色讀、范讀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如在《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的教學中,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較充分認識的基礎(chǔ)上,我設(shè)計了一個“分角色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別扮演燕子媽媽、小燕子來朗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內(nèi)容,表達情感,把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要求“我會讀”落到實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喜歡課文中的這部分內(nèi)容,有的則喜歡那部分內(nèi)容;對于同一句話,有的同學有這樣的理解,有的同學有那樣的感受;對于怎樣讀好課文,同學們也各有不同的方法。課堂上,我十分珍視學生讀書過程中產(chǎn)生的這些獨特感受,常常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把這些真實的、獨特的體驗與他人進行交流。
如在《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針對學生喜好各不相同的情況,我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并對他們的想法給予充分肯定。在結(jié)合“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黑的、白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還有的在撲翅膀……”這一句話談感受時,學生們就爭相說出了喜歡這句話的不同原因:
生1:我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寫出了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生2:我覺得句子中兩個“到處”用得好,從“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可以看出鳥非常多。
生3:我也喜歡這個句子,句子中“有的……有的……”這個句式寫出了鳥兒的不同姿態(tài),把那些鳥寫得很形象,很可愛。
生4:我從“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不僅體會到鳥多,而且還體會到鳥的大小不一,花色不同,種類很多……
學生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同的感受、體驗,就是因為他們真正把書讀進去了,真正感悟、思考了。如果教師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書,如果學生沒有真正把書讀進去,就不能達到好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各種形式,鼓勵和要求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相互溝通、相互質(zhì)疑中共同成長,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
為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把學生從舊的教學模式引到新的探究性學習的軌道上來,達到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并在學生實踐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自學課文的六個步驟:一讀、二標、三畫、四查、五找、六議,實施起來效果比較好。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也做出一些嘗試: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閱讀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我們體會到作者呼吁人們增強節(jié)約資源、保護地球的意識。說到環(huán)境保護這個話題,我們身處吳店鎮(zhèn),深刻感受到了環(huán)境污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在讀課文時,你們有沒有與作者不同的想法?有沒有你想到而作者沒有想到的細節(jié)?”
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diào)動起來,圍繞這一話題積極討論,個個踴躍發(fā)言。有的學生說:“既然礦產(chǎn)資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就會越來越少。但是,有節(jié)制地開采,礦產(chǎn)資源不是照樣會越來越少嗎?我認為課文對這句話闡述得不夠清楚明白?!边€有的學生指出:“我們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破壞就是因為過度開發(fā)礦產(chǎn)資源造成的。我覺得,課文應(yīng)從過度開發(fā)礦產(chǎn)資源對森林、生物、大氣等再生資源的破壞來說明環(huán)境保護的意義……”在展開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脫離教材的限制,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真正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對課文的理解深度也得到相應(yīng)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真正關(guān)注學生,真正把讀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學生們就能愛讀、樂讀,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就能去真正感悟、理解、體驗。這時的閱讀,才能真正成為“悅讀”!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李敏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