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一(上)語文教材已在全國投入使用。與以往教材相比,該教材的圖文編排更為精美,知識體系更為明晰,語用價值更為凸顯,人文內涵更為豐富,可以說書頁的每個角落都透露著母語的獨特魅力與編者的匠心設計。
本冊教材編選了14篇課文。課文后面的課后練習改變了以往第一冊多數(shù)是 “老三篇”的面貌(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著重落實語文素養(yǎng)構成的知識點、能力點,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來細化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分層落實到各個單元。準確解讀課后練習,可以明晰閱讀教學的內容及要點,據此探尋適合一年級學生的教學手段與策略,從而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
課后練習的設計往往題干簡單,卻內涵豐富;看似獨立,卻關聯(lián)前后;它對閱讀重難點有大體把握,卻未必能一道題目應對百種學情。因此,它不是拿來即用的,需要教師細細解讀,準確把握閱讀教學點。
1.透過文字看本質——不偏離。
“部編本”一(上)課后練習的表述貼近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習慣,大多簡潔、淺顯。然而,教師在解讀時不能只停留于文字表面,應透過文字發(fā)掘背后的本質,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和教學重難點。
如《秋天》的課后練習:“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睆淖置嫔峡矗@只是要求朗讀時注意“一”的不同讀音。但深入解讀,我們可以從寥寥數(shù)語中讀出兩個層次的要求:(1)初步了解普通話中“一”的變調現(xiàn)象。 (2)在語境中讀好“一”的變調。這個課后練習關注到了普通話中 “一”的變調現(xiàn)象,從普通話學習的角度來講非常有必要,原教材中是沒有的。它的出現(xiàn),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有一定難度的,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僅停留于該課后練習的字面意思,不關注其內在本質,就容易忽視本課乃至本冊朗讀學習的一個重點,亦是難點。反之,則能采用一些適當?shù)氖侄闻c策略,讓該知識點在第一次出現(xiàn)時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下一次學習時予以引導掌握,直至鞏固。
2.結合學情抓難點——巧突破。
“部編本”一(上)課后練習重視朗讀,針對文本個性提出了朗讀的不同要求,如“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讀句子,注意讀好停頓”,“分角色朗讀課文”。這些要求的提出便于教師把握朗讀學習的重難點,但這并不代表教師要拘泥于此,而忽視學生作為學習活動主體的存在。教學中,還是應當結合所教學生的具體學情,緊扣難點加以攻克。
比如《青蛙寫詩》一課,課后練習第一題是這樣描述的:“朗讀課文。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痹诮庾x這個課后練習時,我想每位教師首先都會把關注點聚焦在“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這個具體要求上。沒錯,這是對學生的閱讀學習提出了“提取信息”的要求,確實是本課的重點,但這并非難點,學生只要讀上一兩遍課文就能夠輕松完成。要是認為如此便已達成本課的閱讀教學目標,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對于大多數(shù)南方孩子來說,本課閱讀學習的真正難點在于讀好這首兒童詩。詩歌第1自然段中的“雨點兒”的兒化和“淅瀝瀝”疊字變?yōu)榈谝宦暤淖x法都是首次出現(xiàn)的普通話現(xiàn)象,是朗讀的難點;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的“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的停頓也并不好讀。只有把這些讀準確了,才能讀通、讀好整首詩歌,才算達成這一課后練習的要求。
3.關注前后找聯(lián)系——成體系。
“知識體系完善”和“知識目標分層落實”是“部編本”一(上)教材的重要特點。同一知識體系的內容往往分層安排在不同篇目中,有時明確出現(xiàn)在課后練習中,有時隱藏在課文里,有時又在《語文園地》中作為某一題或某一板塊存在。因此,教師在解讀運用課后練習時不能將其與前后內容割裂開來,孤立教學。應關注前后,明確關聯(lián),分層落實。
如《影子》的課后練習的第二題:“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誰?”這是本冊課后練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方位詞語的學習提出明確要求。只要我們認真通讀整冊教材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本冊對方位詞語的學習是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的:“東南西北”“前后左右”。它們不是一次性出現(xiàn)的,而是分別安排在《江南》《影子》和《語文園地六》中。先是《江南》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方位詞“東南西北”,本課的“課堂作業(yè)本”設計了“看太陽,辨方向”說話練習題。接著,《影子》的課后練習出現(xiàn)了明確的學習要求:“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誰?”最后在《語文園地六》的“讀一讀,背一背”板塊中,一首融進了8個方位詞的兒歌對這些方位詞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具體運用,并在“課堂作業(yè)本”中也安排了方位詞填空練習。這樣前后一關注,我們就知道了以上三次練習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教學時便可整體把握,統(tǒng)籌設計,步步推進,螺旋上升。
準確解讀課后練習,便可知閱讀教學應該“教什么”了。盡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就小學第一學段的語文而言,“怎么教”的問題同樣重要。只有同時適合教學內容特點與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手段和策略,才能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地。
1.對朗讀疑難點,要回歸語境,邊讀邊教。
朗讀,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課標對第一學段朗讀的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專家指出,一年級朗讀要把“正確”擺在首位。“正確”不僅僅指字音讀正確,而且要求讀準輕聲、兒化、變調等,這些往往是學生的朗讀難點。
例如《秋天》的課后練習:“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背誦課文?!?/p>
《秋天》是“部編本”一(上)教材第一篇課文,在第一篇課文中就出現(xiàn)“一”的變調現(xiàn)象,需要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大學里學習“一”的變調,是先學變調規(guī)則,再根據變調規(guī)則去判斷“一”的讀音的。然而此刻我們面對的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的一年級孩子,講授規(guī)則顯然是行不通的。如何攻克這個朗讀難點?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句子:“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弊x一讀,這句話中哪個字出現(xiàn)了好幾次?(“一”字)看看注音,它們的讀音一樣嗎?
(2)師:“一”是個魔術師,它會變。它在不同的詞語中讀音會發(fā)生變化。下面這些帶“一”的詞語,你會讀嗎?
(指名讀,讀完一組就出示“一”的讀音。分組出示)
“一”字一片片一群
第一一會兒
一二三
一年級
(3)師:原來,“一”和不同的字做朋友時,讀音也不同。有時候它念 yī,有時候它念 yí,有時候它又念yì。讀的時候可要注意啦!
(4)師:現(xiàn)在,請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相信你們一定可以把“一”字讀好。
(出示)
①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
②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5)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
“一”的變調是普通話學習的一個難點,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材在注音的時候做了變通的處理,直接標注“一”變調后的讀音。上述教學中,老師沒有簡單枯燥地講授變調規(guī)則,而是直接出示句段,讓學生在大語境中發(fā)現(xiàn)“一”的不同讀音,再分類列舉出一些常用的帶“一”字詞語,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現(xiàn)象中邊讀邊體會“一”的不同讀音,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字在不同情況下的讀音變化并對此留下初步印象,最后回歸課文大語境,讀好帶“一”的句段。整個教學自始至終沒有脫離語境,也沒有作過度拓展,只是采用不同的形式不斷地在讀中練“讀”,充分體現(xiàn)了低段學生學習語言的特點。
2.對語文要素新增點,可呈現(xiàn)文本,對比著教。
“語文要素凸顯”是“部編本”教材的重要特點之一。一(上)教材的課后練習把本冊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明確地標注了出來。這些語文要素基本上是首次出現(xiàn),比如標點符號、自然段等。對于這些新增的語文要素,我們可以呈現(xiàn)有差異的文本,對比著教。
例如《青蛙寫詩》的課后練習第二題:“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
教學時,筆者先提問:“青蛙的詩寫成了嗎?”然后出示沒有逗號、句號的“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問:“這是青蛙寫的那首詩嗎?”當學生躊躇不定的時候,出示原文:“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學生立刻發(fā)現(xiàn)了課文里的這首詩是有逗號、句號的,繼而在書本上圈出逗號和句號,認識逗號和句號。緊接著對比著讀一讀,體會這首詩有逗號、句號和沒有逗號、句號讀起來有什么不同,初步體會逗號和句號的區(qū)別。到了《青蛙寫詩》的后一課《雨點兒》課后練習第三題“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進一步讀好逗號和句號的停頓——逗號停得短,句號停得長,建立句子的概念,會數(shù)句子。由此一來,學生對逗號、句號這兩個新增的概念就印象深刻了。
標點符號、自然段等都是基礎的、重要的語文要素,是學生學好母語的基石。文本是教學活動的載體,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文本之間的差異,使文本中隱藏的這些語文要素凸顯出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了解、運用、掌握,比教師直接講授、學生被動獲得更能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習得的知識也更為扎實,不易遺忘。
3.對語言訓練點,須依循規(guī)律,“架梯子”教。
積累語言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教材在課后練習中設計了除通過朗讀、背誦課文來積累好詞佳句外,采用多種形式促進語言積累的內容。其中,說話訓練對積累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帶動聽、讀、寫能力的提高都有著重要作用。如何通過這些語言訓練點使學生從“不會說”到“會說”、從“說不好”到“說得好”,教師的教需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例如《四季》的課后練習:“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仿照課文說一說。”
《四季》是篇老課文,全文共4個自然段,運用擬人化的寫法,語言親切且富有情趣;使用疊詞,富于童趣且朗朗上口;各小節(jié)語言句式、結構大致相同,便于學生仿說。一位老師依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架起了梯子——
(1)認識“谷穗”,這是怎樣的谷穗?(彎彎的谷穗)翻個跟頭:谷穗彎彎。
(2)讀第 3 自然段,理解“鞠著躬”,表演“鞠著躬說”,指導朗讀。
(3)提問:秋天還有哪些景物?出示蘋果、銀杏葉、桂花等圖片,模仿“谷穗彎彎”說一說:蘋果紅紅、銀杏葉飄飄(黃黃)、桂花香香……
(4)他們會怎么說呢?試著填空式說話:______,他______說:“我是秋天。”
(5)選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自主仿說:______,他______說:“我是______?!?/p>
以上片段,老師在進行該語言訓練時,不是直接讓學生仿說整個自然段,而是將教學分解成多個環(huán)節(jié):先學習“谷穗彎彎”式短語,了解“誰說”;再引導發(fā)現(xiàn)“怎么說”;然后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物,仿“谷穗彎彎”式短語說話;接著讓學生圍繞“秋天”填空式說話;最后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仿說。如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為學生“架好梯子”,讓學生順利“摘得樹上的果子”。
4.對能力習得點,可創(chuàng)設情境,在活動中教。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語文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筆者認為,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學會的語文知識,更是語文能力的延伸。既然習得的語文能力最終目標是運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設與之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獲得有效的體驗。
例如《影子》的課后練習:“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誰?”
“部編本”一(上)語文教材安排了“東南西北”“前后左右”8個方位詞的學習內容。在《江南》中初識“東南西北”,在方位坐標中建立直觀感受。學到《影子》一課,筆者創(chuàng)設了“找影子”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方位——
(1)師:今天早晨的太陽很好,你們想去操場上找影子嗎?
(2)排隊,說說你的“前后左右”分別是誰。
(3)來到操場,面向太陽,辨認方向。辨一辨,說一說: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4)找影子活動??纯?,現(xiàn)在你的影子在哪兒?發(fā)現(xiàn)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方向正好相反。
師:等到中午、傍晚,你再來找找影子,看看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5)踩影子游戲。
本課課后練習的要求只是認識“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誰”,筆者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拓展延伸,把辨認“東西南北”也結合了進去。原因是影子的位置隨著太陽方位的變化而改變,太陽的“東西南北”與影子的“前后左右”息息相關。在《江南》一課中,學生已對“東西南北”有了初步的感知。創(chuàng)設“排隊”“找影子”的情境,在情境中理解字義,在活動中運用漢字,學生對字義有直觀的感受,比起“紙上談兵”更能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意義。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用好“部編本”教材,除了要花時間解讀文本、解讀課文,還要花一些時間去解讀課后練習,去弄清它所隱含著的知識體系,使它更好地服務于閱讀教學,使閱讀品質得以提升。這是每一位“部編本”教材使用者應該做的,也是我們讓閱讀教學在第一學段就落地生根所邁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