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麗
(浙江省杭州勝藍實驗小學)
活用“泡泡”提示語,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
葉 麗
(浙江省杭州勝藍實驗小學)
我明顯感覺到升入中年級的一部分學生閱讀能力弱,學得累。課堂上,對于讀讀背背的要求,學生積極性很高,但面對稍有難度的問題,底下舉起的小手就屈指可數(shù);做題目也一樣,找找抄抄的題目,正確率高,而一些主觀題,往往理解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看到閱讀題就害怕。閱讀真的這么難嗎?怎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疑問一直困擾著我。
經(jīng)過多年教學,我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泡泡”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它采用了以激勵的口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fā)閱讀的興趣。特別是以“我能……”“我要……”“我知道……”的方式作提示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閱讀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仔細翻閱三、四年級的教材,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四冊教材中共有精讀課文83篇,其中有泡泡語的課文就占了70篇之多??磥硇∩聿牡呐菖菡Z在閱讀教學中所隱藏的大魅力是不容小視的。
“泡泡”提示語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上功不可沒,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好這些泡泡語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以興趣為“起點”,了解“泡泡”,喜歡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教材中的“泡泡”產(chǎn)生了一定興趣的時候,就激發(fā)了他學習文本的熱情,從而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應。
如我在執(zhí)教三年級上冊《灰雀》這篇課文時,發(fā)現(xiàn)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泡泡”。利用其中一個“泡泡”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我就借用這個“泡泡”來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進而問道:“你能來當小‘泡泡’,提出一些好問題嗎?”學生們對文本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提出了好多有價值的問題:列寧為什么不再問那個男孩?灰雀到底哪兒去了……利用這樣的方式,激發(fā)了孩子學習文本的興趣,他們開始閱讀文本,思考文本的內(nèi)涵。
2.以訓練為“基點”,會用“泡泡”,學會閱讀
教材中的“ 泡泡” 提示語從內(nèi)容上來看,有的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有的引導學生抓住某些重點詞、句子、課文片段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的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課文中的生動情景……這其中暗含著的閱讀技能,既是知識又是方法,啟發(fā)老師進行及時點撥引導。
(1)利用“泡泡”,抓“關(guān)鍵”導“理解”
案例:《爬天都峰》原句: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圍繞這句泡泡語,筆者展開了以下教學:
師:讀到這兒,泡泡語有所發(fā)現(xiàn)了,他說“從‘終于’這個詞,我體會到……”。
你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體會到我們爬上天都峰是很不容易的。
生2:“終于”一詞,我覺得爬天都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一直在盼望著到達山頂,于是就爬呀爬,看看還沒有到,再爬呀爬,這樣爬一爬,盼一盼,總算到了,很辛苦。
生3:因為他們爬得很辛苦,所以這個“終于”也可以看出他們爬到峰頂后非常高興。
生4:一種努力后獲得成功的喜悅。
師:你們可真會讀書,體會得非常好,可是為什么爬上天都峰是這么的不容易呢?在爬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什么困難呢?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再體會體會。(學生讀書)
生:因為我們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發(fā)現(xiàn)山峰是又高又陡的,非常害怕。
師:你能用上這樣的句子:當我看到( ),我( )。來說說我當時的內(nèi)心感受嗎?(語言表達訓練)
生1:當我看到山峰這么高時,我質(zhì)問自己:我能爬上去嗎?
師:是啊,面對這樣的天都峰,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都會有些害怕的,更何況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和剛剛上學的小姑娘呢!可是他們卻“終于”爬上了峰頂,多不容易呀!讓我們通過朗讀來傳遞這種情感吧。
泡泡語能及時抓住文章關(guān)鍵,使文章前后聯(lián)系起來了,幫助學生在閱讀時抓住關(guān)鍵詞語,深入體會課文內(nèi)容。
(2)利用“泡泡”,抓“綜合”導“拓展”
在閱讀過程中,對語言處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對文本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體驗都藏在文本語言處理之中。 利用“ 泡泡”提示語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適當做相應的拓展,并進行綜合訓練。
在學習《寓言兩則》課文之后,泡泡語說:“這是我收集到的寓言故事,我來講給大家聽?!辈浑y看出這是要求教師把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引向更廣闊的課外閱讀,完成寓言故事的課外拓展。在很多課文的課后習題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收集資料”這樣的學習要求,這也是從課內(nèi)延伸至課外的表現(xiàn)。
塵世之間,絕色美女不在少數(shù),但能夠后世流芳的并不多。所謂時勢造美女,能夠讓人們口口相傳的美麗,多半與名人奇事密切相關(guān)?!俺留~”緣于西施浣紗,“落雁”緣于昭君出塞,“閉月”緣于貂蟬拜月,“羞花”緣于貴妃醉酒。
在課文中或課文后出現(xiàn)的泡泡語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在博覽群書中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學會閱讀。
(3)利用“泡泡”,抓“生活”導“還原”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中有個“泡泡”提示語:我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這里的“泡泡”提示語是在學生讀懂課文之后,激活學生對課文學習的理解與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從而明白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樣的泡泡語還有很多:《矛和盾的集合》在文末的句子“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泡泡語提出“我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科利亞的木匣》的文末處,泡泡語提出:“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
正是這大大小小的“泡泡”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例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加深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也是本課所要重點落實的能力目標。
3.以發(fā)展為“遠點”,利用泡泡,提升閱讀能力
在課文之中或課文之后出現(xiàn)的泡泡語,提出了很多思考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書、思考,尤其注意“一邊讀一邊想”的學習方法。即讓泡泡語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時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交流有價值的感受,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
(1)在吹“泡泡”中學會質(zhì)疑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閱讀也不例外。那么,在閱讀中怎樣質(zhì)疑呢?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識地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它往往出現(xiàn)在課文的關(guān)鍵位、高潮處、興趣點,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從而進行主動性學習。
《中彩那天》中的“為什么說這個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呢?”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環(huán)境,讓學生去問自己,給學生一個心靈的啟示:我,能體會到“富有”嗎? ……這一句又一句,正是學生忍不住想說,忍不住想問,忍不住想思考的呀!話雖不多,卻很有感召力。這一個個問題、一次次思考不再是老師居高臨下地發(fā)號施令,而是泡泡語和孩子們共同探討的學習疑問。
(2)在想“泡泡”中發(fā)散思維
我發(fā)現(xiàn),課文中許多學習伙伴的泡泡語中常帶有省略號。目的是為學生留出想象的空間、思維的空白,以此鼓勵學生深切體驗,大膽創(chuàng)新。學生在自主研讀時,就可以試著填補空白,以達到對文本的進一步感悟,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如《珍珠泉》泡泡語“我的家鄉(xiāng)也有這樣美好的景物”啟發(fā)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再現(xiàn)課文情景。這樣,學生在讀文本的過程中,把語言文字轉(zhuǎn)換成具體、形象的圖像,更能感受到課文描述的美麗景色。這就是在泡泡語提示下的思維碰撞,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太陽是大家的》一文中:“我想對別的國家的小朋友說幾句話……”《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在小木偶身上,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我要接著編下去……”
(3)在做“泡泡”中動筆創(chuàng)作
作文是更高層次地積累語言。而泡泡語能讓孩子在學習文本過程中,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實踐,獲得真知。
如在《一面五星紅旗》中,當面包店老板提出用兩塊面包來換取當時身無分文、饑餓難忍的“我”手中的五星紅旗時,泡泡語問:“這時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當了解了面包店老板對“我”態(tài)度的變化,課文最后的泡泡語引導學生說說心里話,“我想對面包店老板說……”根據(jù)這兩處泡泡語的提示,筆者抓住契機進行有意識地點撥和提示,給學生提供質(zhì)疑問難的機會,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讓學生能夠進入文本當中,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效果十分明顯。
在我們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巧妙利用這些泡泡語,合理地開發(fā)這些泡泡語,注意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這些泡泡語,讓這些傳遞著編者的編寫意圖,承載著各自的導學任務,寄托著被開發(fā)運用的“泡泡”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服務。
[1] 汪霞. 小學課程與教學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呂艷. 如何教孩子才肯學習[M]. 南昌: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0.
[3]郭英,張靂. 教學技能訓練教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4]曾揚明. 憑借導學功能,活用“泡泡”提示語[J].小學青年教師,2006(12A).
[5]邱統(tǒng). 摭談小語課堂有效教學六字訣[J]. 語文學刊:文藝教育版,2015(7).
責任編輯:武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