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文藝小學,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自古“禮、樂”不分家,《禮記·樂記》中就有“樂由天作,禮以地制”一說,音樂與文明禮儀之間的聯(lián)系可見一斑。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小學生來說,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必不可少,而小學音樂以其特有的韻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對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音樂教學來開展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呢?
音樂教學是一個發(fā)現(xiàn)美和欣賞美的過程。這個“美”不僅體現(xiàn)于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之中,更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日常行止上。外表的整潔程度、優(yōu)雅氣質(zhì),甚至站姿、坐姿、語氣、神態(tài)都是“美”的體現(xiàn),更是個人禮儀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不單單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唱歌,更要注重學生日常行止的禮儀教育,讓他們在了解美、體會美的同時,能將這些理解貫穿于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中去,讓文明禮儀每時每刻都以“美”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1]。通過對學生舉止規(guī)范、文明修養(yǎng)的教育,使得學生在音樂教學中不僅僅可以收獲音樂之美,更能得到做人之美。
同時,音樂課堂教學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文明禮儀意識的重要陣地。在上課之前,音樂教師可以提前通知學生準備好要使用的音樂道具,在課前做到安靜、快速和整齊的課堂紀律,以互相問好開啟課程;在課堂上,音樂教師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穿插音樂和生活方面的禮儀知識;課后,音樂教師應與學生互相說再見。
整個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文明禮儀舉止,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文明禮儀的實際內(nèi)容。所以在日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從日常教學舉止中,去展示音樂的美。例如,當音樂教師在給學生進行鋼琴演奏時,首先要在演奏前將右手壓在胸前,輕輕地給學生鞠躬;其次演奏完之后,再起身給學生一個點頭躬;最后當學生鼓掌之后,放開雙手給學生一個90°躬。
音樂教師要把學生當作真正的聽眾,不要因為學生的身份而輕視和隨意,要表現(xiàn)出身為音樂人的文明禮儀,從根本上尊重學生,讓學生切身體驗文明禮儀,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文明禮儀意識。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在適當?shù)臅r機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為什么不該做。這種教育往往帶有一種啟發(fā)性,讓學生在日后的生活學習中可以不斷地去踐行和完善,樹立起良好的文明禮儀意識。而作為音樂教師,更可以利用音樂的特性去感染和感化學生,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再通過一些音樂歌詞的解讀,使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深深地印在學生心中,從而達到文明禮儀教學的目的。這將比說教更為有效和實用。
比如,在教學《紅燈停 綠燈行》單元時,教師可以準備兩張紙牌,一紅一綠,先通過日常的交通小常識引入歌曲,讓學生明白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再選擇一名學生拿好紙牌,讓其在唱歌過程中根據(jù)歌曲舉起紅牌或者綠牌,根據(jù)歌曲和學生舉牌的顏色來停止或者前進。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可以很快地理解“紅燈停,綠燈行”的具體含義。教師更可以將紅綠紙牌換為吸煙、鳴笛、走人行橫道、廢品扔到垃圾箱等標志的圖案,讓學生判斷,哪些行為應該是禁止的,哪些行為是需要鼓勵的,從而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去,在過馬路時能按照交通規(guī)則行動,將文明禮儀浸入其中。
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是需要長期不斷地去培養(yǎng)的,因此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明氛圍,養(yǎng)成一種文明習慣,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文明形式。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身作則,為學生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并持之以恒。通過這樣的潛移默化,學生才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儀意識,所謂“久居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在平時的音樂教學時,筆者都會先跟同學互相問好,然后在給學生演唱歌曲時,先向他們鞠躬致意,并說:“同學們好,下面我要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歌曲名叫《×××》,望大家能夠喜歡,謝謝!”然后開始唱歌。在唱完后,仍舊鞠躬致意,表示歌曲結(jié)束,之后上臺表演的同學都有樣學樣,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禮儀規(guī)范。而臺下的學生也回以熱烈的掌聲來表達感謝和鼓勵。這種氛圍保持了一段時間后,就會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形成一個規(guī)范,使得學生不用接受無休止的說教就可以自我約束,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意識。同時在進行節(jié)奏教學時,也可以借助節(jié)奏教學的特點,融入文明禮儀知識。
一個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于學生文明禮儀意識的培養(yǎng)作用不可忽視。音樂教學本身所帶有的“美”的特性,要求其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走出去,讓學生在快樂和自由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美”,課外活動則提供了這一條件[2]。在課外活動中,學生更容易接受一些良好的文明禮儀教育,并形成一些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外活動,為學生文明禮儀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升提供條件基礎。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覽紅色革命圣地,學唱革命歌曲,通過感官刺激,對中國革命的艱苦卓絕和波瀾壯闊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并在其中養(yǎng)成一種愛國意識,對學生以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為孤寡老人表演,通過個人演唱和合唱的形式,為老人帶去快樂,與此同時養(yǎng)成尊敬老人的習慣,使尊老愛幼的文明意識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可以通過一些古典樂器的學習,如古箏、琵琶、二胡等,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間接地對自身行、止、坐、立起到很好的矯正作用,可以在平時的舉止中展現(xiàn)出一種文明而優(yōu)雅的氣質(zhì)。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最常見也最容易實施的課外活動——合唱比賽。這是一種提升學生音樂素質(zhì)、集體合作意識和文明禮儀知識十分有效的手段。在整個比賽準備和進行過程中,學生互相之間有太多的合作過程、交流過程和分享配合過程。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會引發(fā)很多情況,而音樂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M行文明禮儀的引導。同時,合唱本身是一種十分注重和諧、統(tǒng)一的演奏方式,這需要學生的良好合作和配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分工合作能力和社會精神。在比賽中,學生所演奏的歌曲應曲調(diào)優(yōu)美,富含教育意義,在實際中加強對學生文明禮儀意識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文明禮儀意識和文明舉止,增強其精神意志和文化情操。
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所帶來的是傳統(tǒng)文明禮儀的積淀。愿廣大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滲透禮儀文化,為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培養(yǎng)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以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明為己任,讓文明古國的稱謂名副其實。
[1] 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馬婧.如何加強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N].唐山勞動日報,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