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學校 徐 芳
提高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基本策略
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學校 徐 芳
小學作為學習語言文字的初始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深刻地影響著小學生日后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本文從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目前小學語言文字運用的現(xiàn)狀和不足以及小學語文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意義,并對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基本策略進行深層次地探討,希望通過研究切實能夠培養(yǎng)與提升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小學生;語言文字;理解運用;策略
所謂語文課程就是綜合性地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并能夠很好地實踐應用。綜合性與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兩大特性,也就是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及內容定義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上。而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同時也是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部分。因此,需要老師在日常語文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加強理解,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從文本中不斷發(fā)掘切入點、激發(fā)點,使學生們及時領悟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還要善于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多多嘗試自主運用語言文字,從整體上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對人類的社會而言,語言即是話語,可以看作思維和交流的一種工具,是思想的實現(xiàn)形式,而文字被看作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是語言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那么,“語言文字運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被認為是利用文字語言的特點及使用規(guī)律來滿足學習、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種需要,自覺不自覺地證明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一種生命活動。
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要素通常指對文本中字、詞、句、段、篇的綜合運用以及聽、說、讀、寫的實踐綜合運用。
目前,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加強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的鍛煉提高,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滿堂灌”的桎梏,小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小學語文相關知識,而缺乏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主體地位突出不明顯,不利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與實踐運用,導致小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掌握仍然有許多欠缺。比如,平時錯別字泛濫,成語亂用,作文寫作時語病多,標點符號亂用,修辭運用不合理,網(wǎng)絡用語使用成風。造成這種情況和日常教學是分不開的,因為課堂教學是提高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培養(yǎng)提高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可以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與提升,為學習好其他的課程建立良好的基礎,為小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完善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對弘揚民族文化,傳承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認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強積累與理解,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實踐運用。增強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與欣賞,才能培養(yǎng)其語言的表達能力。通常把語言能力分為三個層次,感知的積累、揣摩去理解和表達的實踐運用,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從認識、背誦到了解模仿與理解加以應用,理解了才能慢慢培養(yǎng)出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滿足實踐運用。積累與理解能夠更好地促進語言的運用,小學語文是打基礎的階段,更需要不斷地積累材料,同樣,理解也很重要,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地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抓住“山上的積雪融化了”中的“融化”一詞進行一系列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首先讓學生查字典,查出三個讀音相同的詞語:“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引導學生弄明白三個詞的不同點和共同點,都有“化開”的意思,但化開的條件不同,每個詞語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寫法也有所不同。讓學生自己設立情境實踐運用一下,最后再返回文本中仔細體會作者使用語言詞句的準確性。類似的詞語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匯積累,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語素、詞義和漢字知識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將攝取、消化和運用融為一體,有效促進了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挖掘文本中的切入點和激發(fā)點,領悟語言表達方法
要培養(yǎng)提高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需要全面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以有效實現(xiàn)課堂上高質量的教學。一是老師要認真讀透教材,仔細解讀文本,把重點把握住,挖掘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切入點與激發(fā)點。舉個例子,課堂教學中有這樣一種誤區(qū):閱讀教學中只注重理解課文的內容,但是這樣往往是不足的,應在理解的基礎上破解語言藝術的密碼,依據(jù)課文內容的特色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領悟其中的表達方式,選出適合本班同學的學習方法,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仔細體會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寫作方法。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情感。
比如,在講到《風箏》一文時,首先學生要自主閱讀,把握文本內容,運用“垂頭喪氣”這個詞語時,如對心情不好或狀態(tài)不佳的同學調侃說:“你為什么這樣垂頭喪氣呢,難道你的風箏也飛走了?”無論是這個同學還是其他同學,都會精神一振,覺得老師把剛學的詞語和課文用在自己同學身上很新奇,還有不少同學也立刻能依樣畫葫蘆,活學活用的效果就達到了。我還經(jīng)常在不同的講話場合利用很多好的詞語和修辭,比如表揚他們的午唱很出色時說:“你們的歌聲嘹亮,它們掀翻了屋頂,沖出教室,飛過對面的市場,我真為你們感到自豪?!睂W生在做操時、寫作業(yè)時等場合,都可以用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揚,甚至是批評、提醒。創(chuàng)設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目的就是讓學生受到熏陶,結合自身感受,逐漸地從易到難,從淺入深,最終達到鍛煉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效果。
3.運用語言實踐的多種方式,嘗試語言運用
運用語言進行實踐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聽”、“讀”、“說”、“寫”等等。四個形式相輔相成,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才可以更好地進行“說”和“寫”的實踐操作。
(1)讀。朗讀是比較基本的實踐方法,有了語音,才使得書面語言有了生命色彩。正確的朗讀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如老師在課堂授課時,對童話等課文在朗讀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設計,學生通過自身的眼睛或者肢體語言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切身體會課文情境設定及角色內容等。有感情地朗讀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搭好了橋梁,讓聽說讀寫并駕齊驅,相輔相成地一起增進。
(2)說。表達是對已經(jīng)掌握的語言材料進行運用。如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設計有關“說”的訓練,激發(fā)學生能夠從已掌握積累的材料里提取出相關素材,并能夠嘗試去大膽運用。有時候可以采用“辯論”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能夠以足夠的熱情參與其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個性,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課堂氛圍。
(3)寫。寫是一個整理、總結材料,歸納知識點的過程,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消化吸收。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寫的訓練。如結合一篇文章的特色進行遷移性仿寫或縮寫、歸納提綱等多種方式的訓練,使得學生運用語言素材能簡潔流暢地表達清晰、完整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能讓小學生學會獨立使用語言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是最終的教學目標。如果可以讓學生多聯(lián)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新獨立自主地對語言進行運用,能將思維和語言表達相結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平時課下學生應多積累材料,比如身邊的小事,親身經(jīng)歷的感情,一些認識和對問題的思考,不斷挖掘積累潛在的內涵。如果描寫人物,學生可以留心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人,運用描寫人物的具體方法,抓住人的外貌或者語言等方面的特征,選取最有表現(xiàn)力的一兩件事例,老師要及時給出合理評價,鼓勵學生不斷完善改進,有利于促進學生不斷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充分領悟語文課程的教學精神,增強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加強引導,注重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堅定教學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課堂,有效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表達能力,讓語文真正地回歸本位。
[1]胡海蓉.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四個關鍵詞[J].青海教育,2013(Z1).
[2]章靜樺.把握語文課標新理念;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J].新課程(下),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