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射陽縣解放路小學 張國香
巧用插圖,為語文課堂增添色彩
江蘇省射陽縣解放路小學 張國香
插圖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占據(jù)了一定的比例,在語文教學中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些插圖都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的,或畫面豐富,或充滿童趣,或引導課文內(nèi)容。插圖具有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染學生的純真心靈的作用,是一種用之便捷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應該將這些插圖巧妙地運用起來,為語文課堂增添色彩。
巧用插圖;教學方法;小學語文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偏低,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比較短暫,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堂上用插圖去引導學生,那么不但能夠將枯燥無味的課堂轉變成靈活有趣的課堂實際,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學習的認識,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提高學習效率,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生機。那么,教師該如何運用插圖,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呢?
很多小學生在剛剛拿到新發(fā)的課本時,都會被課本中豐富多彩的插圖所吸引,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吸引小學生的目光,引起小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好奇心和探索奇妙世界的欲望,用奇妙的插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我就通過多媒體將插圖展示出來,看圖與問題相結合使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閱讀期待,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繼續(xù)學習的欲望。教師還可以將本文的故事以漫畫的方式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出來,并在學生看圖片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如狐貍在樹底下在想什么呢?垂涎欲滴的狐貍將會用怎樣的方法吃掉烏鴉?烏鴉將會干什么呢?吃掉烏鴉的狐貍以后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小學生喜歡形象性的東西,對畫面特別感興趣,插圖能夠引起小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好奇心和探索奇妙世界的欲望,學生看到這些精彩的插圖后就能夠積極主動地閱讀文本,回答老師的問題。又如,小學課本中的《桂林山水》,教師同樣可以將圖片展示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由于小學生的見識和閱歷比較淺顯,插圖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完成對課文內(nèi)容的想象,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想象一下:這些奇山異水像什么?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將它描述出來,這樣就把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插圖與文字相比,有著藝術形象的可視直觀性,會讓讀者在不假思索之中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可利用插圖的這一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將孩子逐步帶入課本內(nèi)容。
言語是指人們以語言作為工具進行交流的活動,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指導學生在言語活動中把握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內(nèi)部語言能力。
例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這篇課文的插圖,再讓學生把圖片中的內(nèi)容用語言描述出來,并讓學生分組討論,組織語言,同時評出最佳語言組,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于是就有學生這樣概括道:“司馬光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院子里有一個漂亮的大缸,有一個小朋友就爬到了缸上面,可是一不小心就掉了下去。其他的小伙伴都很害怕,有的大呼小叫,有的急著去喊大人過來幫忙,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搬了一塊大石頭把大缸砸破了,水流了出來,小朋友也就得救了?!苯處熯€可以借此繼續(xù)問道:“你覺得我們需要向司馬光學習嗎?我們可以從司馬光身上學到什么呢?”學生就會七嘴八舌起來,有的說機智,有的說勇敢,還有的說冷靜,像個小大人,教師最后再統(tǒng)一一下學生的答案。
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一項作業(yè),就是把圖中的內(nèi)容寫出來,在看圖說話的基礎上,把說的話寫下來,這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飛躍的練習。教師不要求學生寫得很生動,只要把事情表達清楚,把句子寫通順就行。經(jīng)過多次這樣的訓練,就可以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通過語文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美德。小學生的心靈就如同一張張白紙,需要我們教師給他們增添上健康的色彩,如教給他們尊老愛幼、樂于助人、寬容善良、富有同情心等等。
例如,在學習《艾滋病小斗士》時,書中的插圖是一個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定的憐憫之情。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學生能夠看到一個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但仍然堅持不懈地與病魔斗爭的恩科西,慢慢感受到恩科西堅強、勇敢的精神。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插圖,然后問:“你們能看出恩科西在想什么嗎?他擁有怎樣的精神呢?”學生會回答:“他有著淡淡的微笑,說明了他對病魔的勇敢和坦然。我們應該學習恩科西的堅強與樂觀。”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閱讀、體會,就會明白健康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的道理,這樣對文本的解讀就顯得深刻多了。又如,在二年級上冊的《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中有兩張插圖,一張是“我”送蟈蟈給盲婆婆,另一幅是盲婆婆微笑著傾聽蟈蟈的歌聲。通過這兩張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盲人老婆婆總是在臉上掛出溫柔的笑臉?”學生在看圖片的過程中可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勃勃,蟈蟈清脆的聲音,更好地感受盲婆婆此時的心理反應,體會盲婆婆的高貴品質,最終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由此可見,很多小學課文都是旨在感染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養(yǎng)成美好的品德,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這些插圖中主動積極地思考,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總之,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插圖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啟迪性,一幅好的插圖留給學習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過課文。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讓課文插圖走近學生,用插圖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染學生的純真心靈,實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為語文課堂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