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奎
(江蘇省如皋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南通 226500)
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換
——以慕課教學為例
黃金奎
(江蘇省如皋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南通 226500)
基礎教育的課堂具有形式與實質的雙重評價標準,課堂教學實質尤其是內容實質,取決于課程標準,而課堂形式則常常取決于教學手段的運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角色需要由“資源提供者”向“資源整合者”轉變;而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語境當中,信息技術也應當充當著實踐與反思的平臺作用。本文以慕課教學為例,闡述了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相關觀點,論證了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新常態(tài)的可能性。
信息技術;教師角色;角色轉換;專業(yè)成長
信息技術對教學帶來的影響是多層面的:有教學手段的影響,如今天的課堂不再是一支粉筆打天下了;有教學理念的影響,如今天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往往會自然思考信息技術可以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也有教學方式的影響,如今天的課堂不大可能是從頭“灌”到尾了。但這些還只是“形”的變化,還只是信息技術的直接作用結果。從信息技術教師的視角來看,當前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應當有更深刻的、指向教師自身的變化。本文擬就這一話題,以“慕課”(MOOC)教學為例,闡述筆者的些許觀點。
這是一個以“互聯(lián)網+”為背景的社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人們埋首盯著智能手機的時候,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需要;當人們用手機進行各種支付的時候,實際上意味著現(xiàn)金的淡出。這種變化在社會觀察人士看來是巨大的。但在教育領域,教師似乎很少能夠從信息技術的背景中主動獲得教學的靈感,從而教師的角色也就難以真正轉變。關于這一點,甚至是信息技術教師本身,也都囿于其中。
根據我們的觀察,當下教師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轉變其實是被動的,往往都是教育主管部門配備了相關的硬件之后,再進行一些操作培訓,教師才能初步進入到信息技術使用的教學情境中來。很顯然,這種被動角色是值得研究的。譬如對慕課教學的選擇,就應當是信息技術教師的自然反應。
以“教學內容”的確定為例,教學內容歷來是課程教學的重心之一,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最基本的想法就是說慣了的“以本為本,以綱(課程標準)為綱”。這原本不錯,因為這是國家課程意志的體現(xiàn)。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本還是綱,其都只是呈現(xiàn)某個時代下的具體知識,而信息技術具有動態(tài)性,具有形異質近性。如果教師能夠本著這樣的思路去實施教學,那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今天的信息技術教學,完全可以走出教材,專挑與課程相關、符合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且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教學。雖然說這意味著教師要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而這正是慕課這一教學方式發(fā)揮作用的契機,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優(yōu)勢,是慕課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基礎,而在此基礎之上的教師由“資源提供者”向“資源整合者”角色的轉變,將是教師角色轉換的必然方向。
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與其他文化課程不同,信息技術的學習有兩重含義:一方面有知識層面的含義,一些最為基本的內容是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存在的;另一方面其有操作層面的含義,很多內容都具有程序性的知識特征。這就決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習既是理論性的,也是實踐性的。
當前信息技術的教學還遵循著理論講授與上機操作的模式,這一模式其實是傳統(tǒng)教學思路的延續(xù),沒有真正體現(xiàn)信息技術應有的內涵。以在線課程為主要特征的慕課教學,其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內化的機會,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來說,更具意義。因此也可以認為,具有濃郁信息技術特征的慕課,可以有效帶動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關系的變化。
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教學生學用搜索引擎的時候,最常見的思路就是讓學生在百度里輸入自己想搜的詞語,然后在搜索結果中逐步篩選,以完成一個索引過程。在慕課教學中,教學就不是這樣的,筆者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與嘗試。
首先,錄制了一個視頻,其中包括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設計了一個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結果比較過程,并呈現(xiàn)了結果。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結果的不同意味著算法的不同(當然具體的算法不需要向學生介紹),于是學生就可以認識到不同的搜索引擎是有著不同的搜索風格的。這有什么用?別的不談,就從防止網絡詐騙的角度來看,學生也能立即意識到搜索結果不一定是科學的,也有可能是廣告性質的。其后提供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選關鍵詞并去展開搜索,猜想搜索結果并進行驗證。
其次,將這一視頻通過網絡聊天終端或視頻網站發(fā)布,讓學生可以自由觀看。這是慕課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學關系轉變的重要體現(xiàn)。在學生看到視頻之后,他們所進行的學習活動都是自主的,他們的思維是發(fā)散的,他們的思考空間也是相當大的。由于沒有課堂紀律的約束與教師的在場,學生可以自由學習,于是出現(xiàn)的結果必然就是思考結果的多元性。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對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個別判斷。從課程改革的理念來看,這實際上就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場的體現(xiàn)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撐,這一知識的教學不可能處于學生自主、教師相輔的狀態(tài),而在有了信息技術支撐之后,這樣的教學過程似乎就變得非常自然。因此可以看到的是,在這一教學關系轉換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其實發(fā)生了質的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筆者以為這樣的教學會變成新常態(tài),而信息技術之于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而言,也漸漸宛如空氣,用之不覺而失之“窒息”,正如同智能手機之于今天的年輕人一樣。
我們思考信息技術對教師角色轉變的影響,本質上是在尋找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在當前的語境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更多地服從于“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信息技術在其中似乎沒有任何體現(xiàn)。但如果再分析得細致一點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經驗”是有著信息技術的用武之地的,經驗來自于實踐,無論是一般學科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還是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的教學,信息技術必須會推動教學形式的轉變,而形式的轉變又常常是質變的重要推動力;而從“反思”的角度來看,教師專業(yè)成長所需要的反思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反思什么?二是反思的工具是什么?筆者以為,反思是對教學過程的重復,是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過程,是務求新發(fā)現(xiàn)的,這個新發(fā)現(xiàn)的獲得,是需要反思工具的。
筆者覺得,信息技術就是解構課堂的工具。學生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實應當看到,在慕課教學的環(huán)境里,教師所設計的開放網絡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就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而都是反思的重要著力點。而基于這些著力點的反思收獲,也常??梢宰尳虒W從量變走向質變。
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要從“技術熟練者”走向“反思性實踐者”,所需要的不只是空洞的理論構思,而應當是基于具體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實踐性反思。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存在與價值,將是重要的專業(yè)成長平臺。慕課也好,微課也罷,包括翻轉課堂等,只要有信息技術的存在,其就一定可以發(fā)揮促進專業(yè)成長的作用。
[1] 楊秀華.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的角色轉變[J].吉林教育:綜合,2015(1):63.
[2] 王添淼,張越.慕課教學中教師角色轉換的敘事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7(3):110-115.
黃金奎,1969年12月生,男,江蘇如皋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