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萍
(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江蘇南京 210000)
一例到底
——建構簡約式政治課堂
余 萍
(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江蘇南京 210000)
新課改實施以來,一例到底的教學方式給高中政治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一例到底的教學主要以一個案例為教學的主脈絡,通過知識點的講解、其他案例的融合,從而將整個政治課堂變得更加緊湊,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本文以建構一例到底的政治課堂為主脈絡,從學生的思想入手,從脈絡梳理、細節(jié)關注、生活聯(lián)系以及熱點的結合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例到底;高中政治;簡約式課堂
近幾年的課程改革給高中政治教學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責任。學生主要的接受知識方式是在學校,但在學校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讓學生真正收獲知識,提升能力,用一例到底的方式,建構一個簡約式的高中政治課堂。
高中政治每節(jié)課中都有重點和難點,對于重點和難點知識,我們以往主要采取逐個講解和分析,讓學生全部掌握。在一例到底的模式下,從實現(xiàn)建構高效課堂的角度出發(fā),我在教學中采取一個主要事例,通過對知識點的分析,將案例進行優(yōu)化,使案例能夠貫穿整堂知識的主線。在講解時,我也會融合一些其他的案例,作為輔助理解,幫助學生分析,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尋找案例和講解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存在一定的誤區(qū)。一例到底的教學并不意味著只舉出一個實例,這“一例”是主例,對于一些復雜的知識點,我們還能通過一些個別的事例來進行補充,從而達到豐富課堂的目標。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第三單元第五課《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選取了我國當前的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實際的案例。在講解案例的同時,我還給學生講解了“什么是×屆×次”的含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的是整個國家的大事,每年基本上是3月5日召開。每五年稱為一屆,在這五年內,每年會議稱當屆的第×次會議。”我一邊分析實例,一邊將書中的知識點進行充分融合和拓展,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學生梳理出一條主脈絡,讓學生能對這部分知識充分理解。
用事例來梳理脈絡需要教師對教材充分熟知,用教材的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來“穿線”,再尋找符合的事例進行補充和列舉。用“一例到底”的教學方式,用精挑細選的實例,將教學變得更加清晰、簡潔、豐富。
“一例到底”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對案例的選擇該“少而精”,實例應該更加鮮明和突出,在對案例進行分析時,要和學生共同進行細致分析,關注案例的細節(jié),用細節(jié)來映襯教材中的知識點,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的同時,養(yǎng)成細心觀察、深度探究的好習慣。在教學中,我對細節(jié)教學非常重視,經常會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析教材和案例的細節(jié)聯(lián)系,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里進行自主探究。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單元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動力》時,這部分內容包含兩個方面,即“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和“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在講解第一部分內容時,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內容知識點比較深奧,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此,我在備課時,準備了一個教學案例——“失敗與成功”。課堂上,在講解“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時,我將例子中的“失敗”和“成功”進行了分析:“失敗和成功,大家都接觸過,這兩者是相互存在的,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如果離開了任何一方,它們都無法獨立存在?!蓖瑫r,我也引導學生關注“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的區(qū)分。在講解時,我還是以成功和失敗的關系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用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用例子中的細節(jié)來映射知識點,讓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在關注細節(jié)的同時,要理順一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線索,將教學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學生易于掌握和接受,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論一直是教育界的主要指導理論之一。生活化教育理論指導我們要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從生活中尋找到課本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要從課本知識中尋找到實際生活的氣息,讓學生能夠及時地學以致用。對此,在教學中,我經常會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融入一些生活知識,讓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真正地牢固記憶和充分地理解,為今后的靈活運用奠定基礎。
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文化與社會》時,這部分知識點主要分為“體味文化”和“文化與經濟、政治”兩個部分,我也將課堂分為兩個部分來講解。在備課“體味文化”這部分內容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研究,通過互聯(lián)網尋找符合的案例。在課堂上,我播放了《千手觀音》的視頻。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我進行了進一步的引導:“大家思考一下,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有哪些文化的內容?體現(xiàn)了什么文化?”學生積極地回答著。接著,在“文化是什么”這部分知識中,我還是以這個《千手觀音》的例子為主脈絡,對學生進行引導:“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大家從《千手觀音》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類的文化是有一定的特色的?!痹谡n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使學生能夠盡快地融入課堂內容,理解案例和政治課堂所講解的內容,從而全面提升政治課堂的體驗。
生活中處處蘊藏知識,我們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要與生活知識進行充分聯(lián)系,從而真正地理解和領會。在進行啟發(fā)學生的同時,也應該讓學生占有主動權,多給學生以空間,激活學生的體驗。
時政新聞是當今發(fā)生的時事熱點,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在“一例到底”的理論中,時事熱點占據了一定的教學優(yōu)勢,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通過對時政熱點的結合,所舉出的實例能夠對學生有充分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我講解知識時經常會將當今發(fā)生的時事熱點作為教學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來細化和簡化復雜的概念,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接觸到更多的知識。
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時,這部分知識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分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這些都是我國公民的重要權利。如果單純地一個個講解,學生很難全部弄清,為了讓學生在腦海中搭建一個完整的框架,我在講課時,舉出了我國的選舉實例,用選舉的過程中,公民的參與作為主脈絡,分別將民主選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了融合,然后通過鏈接來播放一段時政新聞作為補充,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與時政新聞進行聯(lián)系,在腦海中進行充分的理解和記憶。用一個典型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在講解后,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身邊的例子,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思維中形成政治思維模式,通過案例的分析而強化政治記憶,有效提升政治學習生活。
時政新聞的聯(lián)系和鏈接更加接近于學生的生活,拉近學生與政治知識點的距離,讓學生對政治學科更加“親近”。在講解與分析時,我們可以將一些輔助的學生感興趣的小知識點進行融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深刻理解知識點的同時,能夠運用自如,為今后的更深層次的探究奠定基礎。
“一例到底”的教學方式讓復雜的政治知識變得簡單,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而在舉例過程中,例子要簡單明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同時,我們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能力,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政治人才。
[1] 姚小林.高中政治微課程的開發(fā)策略與應用管理探析[J].文理導航,2015(12).
[2] 侯之亮.高中政治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吉林教育,2016(02).
余萍,1978年1月生,女,江蘇南京人,從事高中政治教學研究工作,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