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雨
論《摩西主題變奏曲》的雙大提琴演奏藝術
趙 雨
由帕格尼尼單弦G弦作品改編的雙大提琴樂譜《摩西主題變奏曲》,使用了包括人工泛音、琶音、跳弓、連續(xù)下弓等在內的諸多高難度音樂技巧,加上雙大提琴良好的配合,帶來了一連串的特殊音樂效果。人工泛音音色清亮為樂曲增色,琶音使整段樂曲更加優(yōu)美連貫,跳弓表現(xiàn)出節(jié)奏的輕快和情感的喜悅,連續(xù)下弓使音符清晰富有節(jié)奏感,共同表現(xiàn)著樂曲的內在情感。
《摩西主題變奏曲》完成于1819年。在將近200年的歷史進程中,雖然演奏家們的演奏技術已經有了極大的拓展,但要在一根琴弦上演奏整首樂曲還是充滿挑戰(zhàn)的。另外,作為變奏曲,樂曲的核心主題要以不同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這對演奏者音色、力度、速度等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一直以來《摩西主題變奏曲》都是一首備受關注的弦樂作品。尤其是在演奏形式上,先后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模式。目前學界還未見針對《摩西主題變奏曲》雙大提琴合奏的研究,筆者在此拋磚引玉,期待未來更多的研究成果。
《摩西主題變奏曲》雙大提琴演奏的主要設計,一個為伴奏聲部,一個為旋律聲部,兩把大提琴交替演奏主旋律,沒有分主次。第一大提琴奏出主題時,第二大提琴則圍繞著主題演奏連弓的分解和弦。演奏時從第一大提琴演奏一個八度的樂句過渡到第二大提琴演奏的另一個八度樂句,銜接天衣無縫,就像是用一把大提琴演奏一樣。當樂曲進入變奏部分,呈現(xiàn)出了進行曲的風格,氣氛變得雄壯有力。這部分主要的演奏法運用跳弓演奏。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增添了不少情趣。這時第二大提琴則通過加強進行曲式的節(jié)奏重音,并以跳音的演奏法來襯托和豐富主旋律的色彩。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也是西方音樂史中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的一大特點在于演奏技巧的表現(xiàn)。如在音程、和聲、速度、節(jié)奏型中都有獨具一格的特色,半音使用較多、不協(xié)和的和聲、變化多樣的速度與節(jié)奏型,極大地影響了之后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人工泛音、雙音和弦、多音和弦等,拋弓、連續(xù)下弓、特殊調弦、左手撥弦、左手手指遠距離大跳等演奏技巧,都是難度很大需要反復練習的?!赌ξ髦黝}變奏曲》技巧性很強,大量使用了帕格尼尼具有革新意義的指法弓法。速度記號、力度記號也比較豐富,涉及音域也比較廣,正因如此,音樂感染力非常強。
1-43小節(jié)為adagio柔板,速度比較慢,抒情性較強,演奏時要很好地把握運弓速度,控制氣息。特別是附點的演奏處理,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或者吃掉時值,要恰到好處,這樣的慢板很考驗基本功。在這部分中,有幾個強音記號,一定要做出來,都是在時值較長的音上,還有就是保持音。在13小節(jié)cello2聲部中,長時值的f后有一連串的六連音,而且還是連頓弓,同時這里的表情記號也比較豐富,由強到弱再到強,再由強到弱再到強。這樣的橄欖形的力度標記,要做到位才能最貼近音樂本身想要的音樂效果,要不然就會丟失很多音樂感染力。但要做好是不容易的,大提琴的力度控制是一門學問,力度上不去則聲音立不起來,力度太過則會使聲音顯得僵硬。力度的控制關鍵不在于緊,而在于松。放松,將全身力量聚集到肩膀,傳到大臂、小臂、手腕和握弓的手指,最終落在琴弦上。任何緊張只會消減力量,影響演奏者對力度的控制。演奏中切不可扛起肩膀,這樣會影響力量的傳達。手腕不要過分靈活,掌握好弓速,在切換長短弓時不要妨礙弦的震動和力的運用。伴奏聲部則是分解和弦的琶音演奏,琶音指的是一連串的和弦音延同一方向依次連續(xù)演奏,或者從低到高,或者從高到低,可將其理解為一種分解和弦。琶音在練習曲中較為常見,演奏者常將其作為一種演奏技巧進行專門的訓練。練習琶音能夠使手指更靈敏、更有力,有助于進一步適應其他樂曲的速度和力度,感受不同風格的曲式,體會不同特性的和弦。琶音是樂曲的基本構成要素,任何樂曲都可以理解為是音階和琶音的組合。音階琶音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語言,會出現(xiàn)在各種風格的作品當中。在樂曲的旋律聲部中,琶音會作為連接句或經過句出現(xiàn),使得整段樂曲更加優(yōu)美連貫。雖說琶音是每一位演奏者從小練習的基本功,但其演奏技巧依舊不可小覷。在演奏琶音時,手指要保持彎曲用力,指尖關節(jié)要向外支撐挺立,一方面保證指尖的反應力,一方面保證演奏的力度。小臂和手腕要放松,掌關節(jié)發(fā)力,動作要快,保留手型,每一個音符的發(fā)音要干凈利落、均勻整齊。
46-77小節(jié),從46小節(jié)開始改為進行風格的快板,節(jié)奏型、表情記號更加豐富,演奏者在練習時要非常仔細,把他們都做好。次中音譜號與高音譜號的大量使用,音樂線條跌宕起伏,音樂情緒反差大,在大提琴的演奏中,較多看到的是低音譜號,也有次中音與高音譜號。其音域范圍包括從低音譜表下加二線大字組C,到高音譜表上加三線小字三組e3,即大提琴的音域范圍是大字組C至小字三組e3。和其他弦樂樂器相似,大提琴有四根弦,音域跨四個八度,音高從C-G-D-A。A弦是大提琴的第一根弦,發(fā)音最高最華麗,其聲音有明顯的歌唱性,最為有力。大提琴的A弦聲音最接近小提琴的G弦,這也就是《摩西主題變奏曲》由大提琴演奏時主旋律全部由A弦完成的原因。這就更加使得演奏者要有非常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演奏這個曲子。在64小節(jié)開始出現(xiàn)連續(xù)下弓,就是連續(xù)的拉弓,不換推弓。一拉一推才是平衡的運弓動作,當琴弓與琴弦垂直時,演奏出的旋律規(guī)則而優(yōu)美。上弓和下弓是全弓的兩個分解,下弓是全弓的起勢,在拉下弓時從弓根開始,肘關節(jié)自然向右前方外伸,將全身的力量匯集傳導到弓尖,利用肘部向右前的用力發(fā)聲。連續(xù)下弓的演奏需要反復練習方能不生澀,在演奏連續(xù)下弓時要注意弓桿向琴馬傾斜,利用向上突起的手腕演奏震弓。需要注意的是,連續(xù)下弓的每一個音符都很均勻,故而肘部用力要恒定,以免造成音樂的不連貫。連續(xù)下弓使得音符清晰有彈性,呈現(xiàn)出樂曲的節(jié)奏感。
在變奏一中,大量的密集節(jié)奏、連續(xù)二度音程級進,時而的大跳加上快板的速度,使得音樂奔放有沖勁,流動性強。演奏者在演奏時要咬清楚每個音,特別是每拍的強位上,因為大部分這個位置的音都是主干音。表情記號上,這段有許多漸強漸弱記號,演奏時要盡可能地做到細膩,以還原作曲家想要表達的音樂效果。技法上,帕格尼尼在小提琴創(chuàng)作和演奏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將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與音響效果推到了一個新高度,所以這首樂曲同樣也是帶有很濃炫技色彩。
第二變奏的旋律節(jié)拍從4/4拍轉為2 /4拍,似乎是在向人們傳達出希伯來人民安全抵達了目的地之后,愉快、喜悅的心情。全曲大量的使用八分音符。伴隨著大提琴跳弓的演奏,給人以輕松,象征著希伯來人獲得了初步的勝利,內心感到一陣喜悅與輕松,如釋重負。他們在摩西酋長面前盡情地訴說他們在海上所遇到的困難與痛苦經歷。隨著內心的喜悅,有的人開始在人群中翩翩起舞,有的人打著音樂的節(jié)拍。
簡單的主題材料,單一的調性,音樂主題色彩明確。在演奏上要抓住音樂的情緒。技法上,這里涉及到三點:①連續(xù)下弓,這個弓法在前面出現(xiàn)過,連續(xù)快速的只用相同的拉弓不換推弓。②跳弓,這個弓法在伴奏部分。③人工泛音的使用,將人們帶入美好的回憶中,最后連接中的音樂又將人們帶回現(xiàn)實。
所謂人工泛音是一種弦樂特色的演奏方法,泛音音色清亮,會給樂曲增色。提琴類樂器有專門的泛音演奏法,演奏時的泛音可分為自然和人工兩種,其中人工泛音較為常見。通常情況下,演奏者左手需要呈四度手型,要注意每一指的放置位置和力道,大提琴演奏時可運用三指觸弦,大指按弦的方法奏出人工泛音,要熟記泛音演奏的譜表以避免出錯。除指法要牢記外,弓法的運用也要記住讓弓毛靠在琴馬附近,運弓速度要快,且泛音越高就要越近、越快。雙弦泛音的演奏要注意右手運弓,不要奏成了普通的雙音。
第三變奏是全曲的最后一個變奏,一開始就是大提琴強勁的十六分音符,連續(xù)的二度模進,以及之后的三連音、六連音、三十二分音符等等,將變奏二中的那種輕松活躍隨著音樂的發(fā)展而一步步升華。到處洋溢著喜悅之情,甚至間隙中有了些詼諧。
變奏三中,隨著大提琴力度的增加,快速的十六分音極速的流動后,所呈現(xiàn)的是摩西的第一次盡情愉悅的舞蹈。大提琴演奏中連續(xù)的下弓,將摩西率真而又堅強的性格表露無遺。之后一個大醉的挺著大肚子的希伯來人滑稽的舞蹈表演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一片歡聲笑語。之后,更多的人加入了這個幽默而滑稽的舞蹈。畫面定格在這個最為歡騰的場面。在這里有一個新的弓法叫帕格尼尼弓。顧名思義,這是帕格尼尼獨創(chuàng)的弓法,樂句中一系列的十六分音符組合,第一個音用一弓,第二第三個音則用連弓,之后按照這樣的弓法順下去,這樣的弓法改變了原來的重音位置,形成了有舞蹈節(jié)拍性質左右搖擺的的三拍子的感覺,所以說這段是描寫摩西率真的愉快舞蹈。
對于每一位大提琴演奏者來說,大提琴獨奏曲目是屬于他們演奏的基本范疇,然而類似這種大提琴二重奏在現(xiàn)下還是比較少的。特別是把獨奏曲目改編成二重奏的這種形式更是不多。它們不再是一呼一應的主從關系,而是彼此間爭先,各顯神通的競技伙伴。因而想要合作演奏這類重奏作品,演奏者如果水平不在一個級別上,的確很難把作品演奏好。這首炫技作品是由小提琴獨奏改編而成,如原版小提琴的獨奏版本一樣,在大提琴二重奏中的《摩西主題變奏曲》演奏時也是同樣在一根弦(A弦)上演奏。力度、速度、音色控制,重奏部分兩把大提琴的演奏節(jié)奏相當,力度得到了加強。而單看這一部分的力度,先由強變弱,再由弱變強,時強時弱,在力度上有較多變化。從速度上看,四二拍的節(jié)奏較之前的四四拍更快,主奏中連續(xù)的下弓,以及伴奏中的雙音和弦,都是以很快的速度演奏出來的。變奏部分的旋律歡快,主要靠速度的加快來體現(xiàn)。弦樂的發(fā)聲依靠琴弦的振動,大提琴的發(fā)聲主要靠運弓,弓法的好壞影響著演奏的音色。但弦樂演奏不僅僅靠弓法,左手按弦、揉弦等指法,以及左右手配合的協(xié)調性,都十分重要。這一段重奏對弓法和指法都有著較高要求,下弓的運弓速度和運弓壓力要對應,雙音和弦的指法要流暢,這些細節(jié)都會影響演奏者對大提琴音色的控制。
趙 雨:武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范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