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俊鑫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9)
“兵部尚書趙公成慶之墓”碑考
景俊鑫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9)
趙成慶是元代中后期重要的監(jiān)察官,一生為官歷經(jīng)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惠宗六位皇帝,由正九品累官至御史中丞?!氨可袝w公成慶之墓”碑以及文獻記載,其為官剛正,激濁揚清,不僅兼任過通奉大夫、資善大夫,并在至正年間任御史中丞兼兵部尚書等職,其對于元代中后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其后代至少十余人在明清兩朝于多地擔任要職,施政于地方,可謂功勛世家。
趙成慶;兵部尚書;趙思察;墓碑
1992年,四川省三臺縣文物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元代時期的神道碑①。據(jù)碑文,該神道碑是元朝官至二品的御史中丞趙成慶為其父趙垠祖②所立。由此,趙成慶的身世生平及為官經(jīng)歷引起了學者的關(guān)注。
關(guān)于趙成慶的相關(guān)研究,目前甚少,僅有20世紀90年代的幾項成果。筆者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公開發(fā)表為學術(shù)論文的主要有3篇,最早的是原三臺縣師范學校方曉老師在1994年2月發(fā)表于《四川文物》的《三臺發(fā)現(xiàn)元趙垠祖墓碑》;1995年8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陳世松先生在《四川文物》發(fā)表《趙成慶其人與三臺元碑的史料價值》一文;1996年8月,三臺縣文管所左啟等在《四川文物》發(fā)表《“元趙垠祖墓碑”宜稱“元趙府君墓碑”》一文。三篇文章對趙垠祖及趙成慶均有詳細探討,并通過補充和對照碑刻、文獻等資料,提出新的見解。
方曉《三臺發(fā)現(xiàn)元趙垠祖墓碑》一文,主要從碑體本身以及碑文方面進行了分析。據(jù)文,這通碑集元代理學家吳澄、書法家吳炳以及郭貫三人之力,碑文碑首為“大元贈嘉議大夫兵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趙府君墓碑”,整通碑共識讀出碑文共計1 010余字,正文763字,無法辨認的有150余字。另外,作者將碑文同古文獻作了校對,其中乾隆《潼川府志》將趙垠祖記載為趙垠。在古文獻中,沒有記載顯示趙垠祖與趙成慶為父子關(guān)系,而從碑文中,作者將這一重要關(guān)系確定下來。其后,該文還先后對吳澄及其《吳文正集》、郭貫、吳炳等作了簡要介紹[1]。
另外,作者在文章第四段末尾提到“河東何約何時人,不可考”,筆者在清康熙《平陽府志》卷三十二發(fā)現(xiàn)“元中丞何約墓”[2]字樣,疑似墓碑上所提到的河東何約。而明成化《山西通志》第九卷記載:“何約,蒲州③人,以儒進授吏部主事,歷監(jiān)察御史戶兵二部尚書?!保?]山西一帶即為河東,蒲州為山西一古地名。由此可見,墓碑上所指“河東何約”確為元代官至尚書的河東蒲州人何約。
陳世松先生所作《趙成慶其人與三臺元碑的史料價值》一文首先對趙成慶生平和履歷進行了考證,文章認為趙成慶始任于四川(?)④行省理問所知事,累官至江南諸道行御史臺侍御使,尋升南臺御史中丞,一生歷任元仁宗、泰定帝、文宗、順帝四朝。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了《元趙府君墓碑》的史料價值,并提出了兩點看法:其一,為研究元代封贈制度提供了文物實證;其二,為研究宋末元初的四川社會現(xiàn)狀提供了文物實證[4]。
左啟等人《“元趙垠祖墓碑”宜稱“元趙府君墓碑”》將碑文同《四庫全書》存文進行了對照,補全了碑刻殘損的文字,認為“趙垠祖”實為“趙垠”,故墓碑不能用“趙垠祖墓碑”來稱呼,而應(yīng)采取碑首府君的稱呼,即“趙府君墓碑”[5]。而筆者在民國《中江縣志》卷四也發(fā)現(xiàn)趙垠與趙成慶等九人入鄉(xiāng)賢祠的記載。可見,在文獻資料中,趙垠祖的名字確為趙垠。
以上三篇研究成果,從碑刻材料以及方志文獻中收集了大量資料加以論證,大致介紹了趙府君墓碑以及趙成慶的為官從政之路。但是,成果中仍未見趙成慶詳細的為官經(jīng)歷以及后人的相關(guān)情況,因此,筆者通過對新發(fā)現(xiàn)的“兵部尚書趙公成慶之墓”碑加以整理,希望解決上述問題。
(一)墓碑概況
該墓碑由于長期露天在外,大部分字徑較小的文字風化較為嚴重,并且墓碑經(jīng)原址三臺縣涪江東岸石馬灣村移至琴泉寺內(nèi),在搬運過程中疑對其造成了難以避免的破壞?,F(xiàn)碑身已殘損,碑面頂部已有至少40公分殘缺,整通碑體約1/5已經(jīng)斷裂并丟失,現(xiàn)墓碑整體仍呈長方形,左上角和左下角均不同程度缺失。殘碑最高處約1.4米,寬約0.75米,碑體厚約12厘米。
(二)墓碑文字
經(jīng)仔細辨認,筆者識讀了主要碑文,現(xiàn)將文字整理于下:
1.墓碑正面
墓碑中間為豎向書寫的“兵部尚書趙公成慶之墓”10個楷體字(圖1),字徑高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其中,“兵”字已缺失,而墓碑背面有對其“兵部尚書”的稱謂,故將殘缺的字確定為“兵”。另外,碑面兩側(cè)還有眾多小字,為整齊排列的趙成慶部分后人官職及名字,由于字跡較小,大部分已難辨認,勉強識讀如下。
(圖1 墓碑正面)
碑面左側(cè):
例贈徵仕郎永增,贈武翼大夫永奇,□□□林郎永火斤,□□□□郎永恭。
奉直大夫世相,山西州判元相,溫江教諭文相,欽賜孝廉廷相,歲進士賢相,戚進士良相,□廩生德相,□廩生晉相。
思:……□,例贈徵仕郎□;義,武□佐騎尉□;□,庠生□;鵬,庠生□;察,河南□州知州;泰,武進士;善,歲進士;正,□進士;□,增生□。
維:修,庠生;謙,庠生;通,庠生;鵬,義□□□祠;溪,庠生;埏,舉人,□都尉教授;□,湖南□□□;□,□□□□;禮,□□□;春,歲進士;仕,□□□……
維:庠生多人。
碑面右側(cè):碑面多處呈蜂窩狀,字跡不清,僅能識讀出芳桂、芳苑、純武、純定、純熙、德緒、德湖等庠生多人。
2.墓碑背面
墓碑背面主要介紹了趙成慶的為官經(jīng)歷以及生平。現(xiàn)存殘文9行,每行9至24字不等,共計200余字。楷體纂刻(圖2)?,F(xiàn)將殘文整理于下:
(圖2 墓碑背面)
……江南籍仕,元為御史中丞兼兵部尚書、云南諸路肅政廉訪使,所……故,當時朝野交頌,日激濁揚清,臺閣生風,今猶垂諸邑志□后宦……梓西東寶山樓焉,梓西與中江接壤,故中邑子孫繁衍,樹有碑……遠年湮或疑或真,后人無由考辨,即此而論,由元迄今,已……朝開國,恩□□代臣,曾頒有以續(xù)祭祀屬后裔……日月迭更,星霜屢易,荒煙蔓草,滿目蕭條,斷碣殘碑,中心惻……為情者爰集族紳□貲培修,庶幾煥然一新,用以光□德于……裔孫庠生趙芳苑謹識……秋月吉日立
(一)內(nèi)容分析
1.趙成慶后代人名考證
從墓碑內(nèi)容來看,趙成慶為元朝一清官,官風剛正。值得注意的是,趙成慶不僅是官至正二品的御史中丞,同時還兼任了兵部尚書一職,這是其他資料沒有說明的,至于何時兼有此職,后文將作探討。而對于墓碑上出現(xiàn)的眾多后人,筆者對其中可考人名進行了考證。
(1)趙永火斤、趙世相、趙思察:此三人為祖父、父、子關(guān)系。清嘉慶《四川通志》卷百四十一載:“趙永火斤,以孫思察貴贈文林郎?!保?]17254“思察”即為趙永火斤之孫趙思察。嘉慶《四川通志》卷百二十九載:“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趙思察,三臺人?!保?]15673文獻資料關(guān)于趙思察的記載較多,嘉慶《邛州直隸州志》卷四十六載:“舉正,趙思察,三臺縣舉人,乾隆四十八年任?!保?]由此可知,趙思察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曾在邛州⑤任舉正。清道光《保寧府志》卷六十二記載:“訓導,趙思察,三臺舉人,乾隆四十五年任?!保?]可知,趙思察曾在調(diào)任邛州前三年,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保寧府訓導。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載:“乾隆二十四年,趙思察,己卯科官河南通許縣知縣。”[10]1227所以,較早時期,趙思察任職于河南,而民國《三臺縣志》卷三還記載了趙思察墓,載到:“清河南道許縣知縣趙思察墓,在縣西牛金鄉(xiāng)內(nèi),誥封碑上彎?!保?1]238通過此段記載,可以推斷,趙思察由河南調(diào)任四川后,再次返回河南任縣官,而后,沒有再返官家鄉(xiāng)四川。而關(guān)于趙思察祖上,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記載較為詳細,載到:“河南通許縣知縣趙思察,祖父永火斤贈文林郎,祖母羅氏封孺人,父世相贈文林郎,母萬氏封孺人?!保?2]1297由此,趙永火斤之子趙世相,趙世相之子趙思察。
(2)趙文相:清嘉慶《四川通志》卷百三十六載:“三臺縣學貢,國朝:趙文相……”[13]16538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載:“恩貢,乾隆十六年,趙文相,辛未科。”[14]1285由此,趙文相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取恩貢生。
(3)趙廷相:清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三載:“趙廷相,邑貢生,樂施與謹言行終身孺,慕人以老來稱之,年八十遭母喪,廬墓百期,親友苦勸乃歸,年九十二卒?!保?5]2435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趙廷相曾為母守墓多日,實為孝子。
(4)趙思義、趙維迪、趙吉升:此三人為祖父、父、子關(guān)系。據(jù)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載:“武進士,乾隆三十九年:趙吉升,甲午科,官浙江千總。”[16]1283據(jù)此,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武進士趙吉升任浙江千總。嘉慶《四川通志》卷百四十一載:“趙思義,以孫吉升貴贈武略佐騎尉?!蓖d“趙維迪,以子吉升貴贈武略佐騎尉。”[17]17254而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記載得更為詳細,所云:“浙江杭嚴衛(wèi)四幫領(lǐng)連千總趙吉升,祖父趙思義贈武略佐騎尉,祖母余氏封安人,父維迪贈武略佐騎尉,母竇氏封安人?!保?8]1298由此可知,因趙吉升時任六品千總,其祖父趙思義與其父趙維迪均獲得武略佐騎尉的封號。
(5)趙思泰:據(jù)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載:“武進士,雍正十三年趙思泰,乙卯科?!保?9]1282而民國《三臺縣志》卷二十還記述了趙思泰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載到:“柳溪詩集,清趙思泰撰。”[20]1332而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記載:“柳溪詩集,三臺趙思善撰?!保?1]1332可見,趙思泰與堂兄弟趙思善合著了《柳溪詩集》。
(6)趙思善、趙維埏:文獻關(guān)于趙思善和趙維埏父子的記載,僅有簡要介紹。據(jù)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五云:“趙思善,字愚溪,貢生,官仁壽教諭,人品、學問遐邇?!保?2]2992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記載:“歲貢,乾隆二十九年,趙思善,甲申?!保?3]1289可知,趙思善曾任仁壽縣教諭一職,做官期間得到了老百姓的多方贊賞。其子趙維埏也曾考取了恩科,官至巴縣教諭,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載:“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趙維埏,三臺?!保?4]1294同治《巴縣志》卷二載:“教諭,皇清,趙維埏,三臺人,乾隆五十三年任?!保?5]趙維埏做官有為,其家人得到了封賞,嘉慶《四川通志》卷百四十一載:“趙思善,以子維埏貴贈修職郎?!保?6]17253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亦載:“巴縣教諭趙維埏,父思善贈修職郎,母龔氏封八品孺人。”[27]1297其父獲得了修職郎的散官階,其母被封為八品孺人。
(7)趙思正:文獻資料對趙思正的記載極少,據(jù)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九載:“歲貢,乾隆三十二年,趙思正,丁亥?!保?8]1289僅可知,趙思正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考取了丁亥科的歲貢。
以上是墓碑上出現(xiàn)的暫可考的人名,共計12人,均考取了恩科,多人官至地方,且祖上后代同時為官的情況較多??梢?,趙成慶后代家風官風仍舊為人所贊。
2.墓碑年代
通常情況下,墓碑一般為墓主人卒后即立,但通過墓碑“當時朝野交頌,日激濁揚清,臺閣生風,今猶垂諸邑志……”、“由元迄今”等內(nèi)容來看,此碑并非趙成慶死后即立,應(yīng)為多年后補立。由于落款處僅存“秋月吉日立”幾個字,故此墓碑具體年代難考。從碑文“日月迭更,星霜屢易,荒煙蔓草,滿目蕭條,斷碣殘碑……”以及趙成慶的職官來看,其死后應(yīng)立有墓碑,現(xiàn)墓碑在原墓碑殘破后,由后人集資重新纂立,這一點從上文也能看出。而碑文末尾出現(xiàn)“裔孫庠生趙芳苑謹識”字樣,“趙芳苑”具體為趙成慶后人的何代子孫已難考證。所以,要確定更為準確的年代,也僅能從趙成慶其他后代尋找線索,而上文已經(jīng)梳理出墓碑上出現(xiàn)的部分人名,根據(jù)輩分,趙吉升作為家族晚輩,且為官最晚,任官于乾隆末期,故此墓碑年代最早早至清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
(二)墓碑價值
“兵部尚書趙公成慶之墓”碑之所以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在于兩點:
1.補史證史。從“趙府君墓碑”以及文獻資料中,我們能夠得知趙成慶大致的為官經(jīng)歷,但沒有資料指出趙成慶曾任職于兵部尚書。因此,此墓碑明確指出其最后任職為御史中丞兼兵部尚書,對于全面了解趙成慶的仕途升遷有著補充材料的重要價值。同時,對于完善元朝歷任兵部尚書的接任情況也直接提供了實物資料。
2.為研究趙氏家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資料。前文已經(jīng)指出,此墓碑乃趙成慶后世子孫為其所立,并且墓碑中出現(xiàn)了其后代的名字,并已考證出趙永火斤、趙世相、趙文相、趙廷相、趙思察、趙思義、趙思善、趙思正、趙思泰、趙維迪、趙維埏、趙吉升等人,通過對這些人的深入研究,或能夠?qū)②w成慶家族在元、明、清、民國甚至現(xiàn)代的家譜補充完整。所以,此墓碑對于研究趙氏家族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陳世松先生《趙成慶其人與三臺元碑的史料價值》一文中,已經(jīng)對趙成慶的生平及履歷有過探討,能夠大致概括其為官的經(jīng)歷。筆者通過實物資料以及檢索文獻,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其進行整理,試圖完善趙成慶的生平資料。
趙成慶出生于何時,《元人傳記資料索引》中提出1284年的觀點⑥,這顯然是不正確的,陳世松先生已經(jīng)指出,其將趙成慶與趙世安生平混淆。清同治《中江縣志》有一處記載較為詳細,指出:趙成慶,銅山人。⑦而元朝至元二十年(1284年),銅山縣廢,由此,趙成慶出生于1284年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另李原道《先荃碑》中指出,其母卒于1312年,年八十二⑧。據(jù)此推算,1284年,其母已經(jīng)五十四歲,趙成慶出生于此時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因此,趙成慶出生時間應(yīng)早于1284年,具體出生時間則無考。
關(guān)于趙成慶的履歷,李原道《先荃碑》中指出,其任職始于行省理問所知事,此職為九品官,此時為仁宗時期;元至治三年(1323年)其任監(jiān)察御史,正七品,此時為英宗時期;至順初年五月(1330年5月),任山南江北道廉訪副使,正四品官職,此時為文宗時期,期間,趙成慶由正七品升至正四品,歷時七年,歷泰定、天順二帝。至順初年,其由山南江北道廉訪副使升任至亞中大夫、云南廉訪使,正三品;至元二年(1336年),升任至陜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使,從二品。至正二年(1342年),升任至江南諸道行御史臺侍御使,后尋升南臺御史中丞,正二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轉(zhuǎn)存元《金陵新志》卷六載:“趙成慶,通奉,至正二年上?!保?9]143因此,至正二年,趙成慶還兼任通奉大夫一職。同為《金陵新志》卷六載:“趙成慶,資善,至正二年上。”“董守簡,資善,至正三年上?!保?0]141由此,趙成慶在擔任通奉大夫后又兼任資善大夫一職,任職約一年即由董守簡接任,此時為順帝時期。關(guān)于趙成慶何時任職兵部尚書一職,筆者認為其在升任御史中丞之后,至正十年(1351年)之前。1351年,兵部尚書由楊世雄接任,1352年后的多年間,兵部尚書由崔敬任。由此,趙成慶極有可能在任職御史中丞后至1351年間兼任過兵部尚書,這是基于墓碑“兵部尚書”一詞推斷而出的。根據(jù)以上資料,趙成慶一生歷經(jīng)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惠宗六位皇帝。由此,可將趙成慶生平及履歷以表格形式整理于下(表1):
表1 趙成慶履歷表
對于趙成慶的研究,資料較少,筆者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查閱了相關(guān)文獻資料,并結(jié)合“兵部尚書趙公成慶之墓”碑的材料,對趙成慶的生平及履歷做了一簡要考證及整理。從墓碑材料中,我們知道,此碑乃趙成慶在清代的后人為其所立,立碑之時,碑刻撰文留名者多達幾十人,且多人獲得了朝廷的封賞,這不僅說明趙成慶后代家族顯赫,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趙成慶及后代家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同時,碑文材料還指出,趙成慶官至御史中丞兼兵部尚書,其一生為官歷經(jīng)六帝,是元朝后期監(jiān)察領(lǐng)域重要的官員,其從最低品級為官起,歷經(jīng)眾多官位,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助于弄清元朝后期的官制以及政治變更。
注釋:
①據(jù)方曉《三臺發(fā)現(xiàn)元趙垠祖墓碑》,1992年8月23日,三臺縣政府以及原三臺師范學校等同志到三臺縣涪江邊的一村落考察了該墓碑。
②趙垠祖的名字應(yīng)該為趙垠,后文將做探討,此處采用原叫法,余同。
③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
④《元典章》和《元史百官志》僅記載為:“始任行省理問所知事。”具體是否為四川行省,有待考證。
⑤邛州,今成都邛崍市。
⑥轉(zhuǎn)引自陳世松.趙成慶其人與三臺元碑的史料價值[J].四川文物,1995年8月.
⑦轉(zhuǎn)引自方曉.三臺發(fā)現(xiàn)元趙垠祖墓碑[J].四川文物,1994年2月.
⑧轉(zhuǎn)引自唐德明,左啟.“元趙垠祖墓碑”宜稱“元趙府君墓碑”[J].四川文物,1996年4月.
[1]方曉.三臺發(fā)現(xiàn)元趙垠祖墓碑[J].四川文物,1994(2).
[2]【清】康熙《平陽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3]【明】李侃修.成化《山西通志》[DB/OL]//中國方志庫.
[4]陳世松.趙成慶其人與三臺元碑的史料價值[J].四川文物,1995(8).
[5]唐德明,左啟.“元趙垠祖墓碑”宜稱“元趙府君墓碑”[J].四川文物,1996(4).
[6][7][13][17][26]【清】常明.嘉慶《四川通志》[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6.
[8]【清】吳鞏修,王來遴纂.嘉慶《邛州直隸州志》[DB/OL]//中國方志庫.
[9]【清】黎學錦等修.道光《保寧府志》[DB/OL].中國方志庫.
[10][11][12][14][16][18][19][20][23][27][28]四川省三臺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篡.三臺縣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5][21][22][24]【清】光緒《新修潼川府志》[DB/OL]//中國方志庫.
[25]【清】同治《巴縣志》[DB/OL]//中國方志庫.
[29][30]【清】紀昀等修.四庫全書[M].北京:線裝書局,2010.
(責任編輯:劉曉紅)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Tombstone of Zhao Chengqing as the Minister of War
JING Junxi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9)
Zhao Chengqing was an important supervisory office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Yuan Dynasty.His official life went through six emperors including emperor Renzong,Yingzong,Taidingdi,Tianshundi,Wenzong and Huidi.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tombstone of Zhao Chengqing as the minister of war and documents,he did not serve as the senior official of Tongfeng and Zishan,and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imperial ministerand the minister of war during Zhiheng era.He was just as official,eliminating the impure from the pure,and h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Yuan Dynasty.At least a dozen people of his descendants held key positions in many places in the two dynasties of Ming and Qing,governing the local places.It was a meritorious family.
Zhao Chengqing;minister of war;Zhao Sicha;tombstone
K877.45
A
1004-342(2017)01-34-06
2016-04-26
景俊鑫(1991-),男,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