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跟利
(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地確權引發(fā)的社會沖突與治理*
——以P鎮(zhèn)涉農土地糾紛為例
唐跟利
(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村城鎮(zhèn)化發(fā)展迅速,傳統(tǒng)農村受城鎮(zhèn)化和社會其他多元化思潮的影響,農民的土地權益保障意識得到畸形發(fā)展,涉農土地糾紛事件愈演愈烈,成為農村基層治理的難題之一。本文基于P鎮(zhèn)涉農土地糾紛現狀的調查思考,分析其在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給農村基層治理帶來的問題,這種過渡型農村基層治理需要理清城鎮(zhèn)化與土地確權的關系,將二者相互影響關系下所產生的社會沖突做一個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充分理解農村社會的基礎上,充實農村基層治理的研究。
農村城鎮(zhèn)化;農地確權;鄉(xiāng)村社會沖突;農村基層治理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了《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城鎮(zhèn)化是解決城鄉(xiāng)差距的根本途徑,也是最大的內需所在”。[1]然而國家推進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涉及到農村土地確權,這一工作引發(fā)的矛盾糾紛給農村基層治理帶來了危機。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chuàng)新力度加快農業(yè)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如何在城鎮(zhèn)化深入發(fā)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xiāng)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2]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地確權引發(fā)的社會沖突更體現出對規(guī)范有序、充滿活力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的迫切需要。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強鄉(xiāng)鎮(zhèn)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土地確權政策宣傳到位,發(fā)揮好農村組織、團體的作用,鼓勵和規(guī)范村民自治,依法并嚴格執(zhí)法治理釘子戶,這種“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協(xié)同”模式,有望突破農地確權引發(fā)社會沖突造成的治理困境。
對農村土地糾紛進行類型化分析是學術界研究農村土地糾紛的常見分析研究工具。郭亮將農村土地糾紛劃分為農戶之間、農戶與村集體之間、村民小組與村集體之間的土地糾紛。[3]梅東海則進一步將農村土地糾紛劃分為村與村之間、農戶與村民小組之間、農民與基層組織及干部之間、農民與較高層級政府及相關土地主管部門之間、農民與資本持有者之間的土地糾紛。[4]馬斌通過對海南省農村土地糾紛的經驗觀察,指出農村土地糾紛還存在于跨鄉(xiāng)鎮(zhèn)之間、跨市縣之間、農墾或非農墾國有單位與地方之間的土地糾紛。[5]按土地糾紛主體劃分,上述研究將農村土地糾紛類型劃分得較為全面。土地糾紛按糾紛的內容和性質劃分種類較多,陳丹將之概括為集體所有權權屬糾紛、承包經營權權屬糾紛、土地流轉糾紛和土地征收補償糾紛。[6]曹麗紅歸納為土地權屬糾紛、土地承包和流轉合同糾紛、土地征用征收糾紛、土地上房屋所有權糾紛和房屋拆遷糾紛。[7]史衛(wèi)民將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分為土地所有權、土地收益分配、土地承包合同、土地征收、土地流轉、土地調整等類型糾紛。[8]關于土地糾紛的特點分析,陳丹概括為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原因復雜、主體多元、群體性、危害性大等顯著特點。[6]張坤認為土地糾紛在范圍上具有內部性和外部性、主體上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內容上具有經濟性和政治性、數量和規(guī)模上具有擴張性、類型上具有階段性和制約性、致因上具有復雜性和層次性的特點。[9]高帆則強調土地糾紛的發(fā)生程度具有嚴重性、發(fā)生區(qū)域具有近郊性、發(fā)生效應具有持久性、事后矯正具有不可逆性等特點。[10]周艷波歸納出土地糾紛案件季節(jié)性、時間性強的特點。[11]
觸發(fā)農村土地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方面的原因,土地相關法律、法規(guī)原因,土地價值與利益,歷史原因,基層政府管理原因,農民自身原因等。吳小艷提出政策相互沖突是導致農村土地糾紛的主要原因。[12]孔喜梅認為經濟轉軌時期土地法律、法規(guī)的頻繁調整是糾紛產生的原因。[13]周艷波則指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土地效益的大幅提升是土地糾紛案件增多的根本原因,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發(fā)展導致的資源緊張也是農村土地糾紛的重要原因。[14]郭亮認為土地糾紛的實質是土地升值所導致的利益之爭。[3]而高帆則認為土地糾紛的實質是政府的政策目標和農民的契約基礎之間存在不一致。[14]高瑞琴提出農民的相對剝奪感、官民之間信息不暢以及在土地糾紛中的認知偏差導致了土地糾紛矛盾升級。[15]陳丹和陳柳欽認為農村習俗與法律制度的不相容、基層政府和村級管理職能缺失也是造成土地糾紛的重要原因。[16]
(一)P鎮(zhèn)和試點村的基本情況
P鎮(zhèn)地處川東北,位于達州市通川區(qū)東郊,距離達州市市區(qū)僅僅13公里。全鎮(zhèn)國土面積75.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 654畝,轄區(qū)4個社區(qū)、15個行政村,總人口數6 576戶24 343人。境內有條明月江貫穿而過,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盛產西瓜、草莓、柑桔等經濟作物。P鎮(zhèn)土地確權最有特色的是W村和C村,這兩個村是該市正在規(guī)劃的“都市農業(yè)體驗區(qū)”核心區(qū)的核心村,同時還是“六權同確”工作試點村,具備城鎮(zhèn)化背景和土地確權的雙重因素。P鎮(zhèn)W村、C村兩村總面積達9.8平方公里,共有15個村民小組。從2014年11月18日起,在通川區(qū)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領導和區(qū)“六權同確”辦公室指導下,國土、住建、農林、水務等4個區(qū)級部門主動參與,P鎮(zhèn)黨委、政府用3個月時間,完成了W村、C村“六權同確”試點工作任務,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頒證1 182戶;集體土地所有權頒證15宗;集體土地使用權頒證553戶;房屋所有權頒證177戶;林權方面,集體11戶、20宗,個人750戶、1 034宗;水利設施產權頒證40處。
(二)試點村土地確權的具體做法
在3個多月的“六權同確”工作中,P鎮(zhèn)黨委、政府抓實準備、作業(yè)、頒證、總結四個階段,抓好成立機構、宣傳動員、調查摸底、外勘調查、權屬認證、數據處理、公告公示、數據入庫、登記頒證、資料歸檔、自查總結、迎接驗收十二個工作步驟,抓住制定實施方案、培訓業(yè)務骨干、建立四類基本信息臺賬、測繪權屬數據、配合“巡圖”、集中補辦手續(xù)、簽字確認、發(fā)放權屬證書等二十四個重點工作環(huán)節(jié),探索推行“四段十二步二十四節(jié)”工作法,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W村、C村2個試點村的工作任務。
(三)試點村土地糾紛特性
上述研究文獻中對農村土地糾紛類型的劃分已經比較完善,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fā)現按土地糾紛主體劃分,還有一種糾紛可以劃分為家庭成員內部的糾紛。對于農村土地糾紛特點來說,本文調研區(qū)域所發(fā)生的土地糾紛印證了上述研究文獻所闡述的糾紛特征。但究其試點村土地糾紛產生的原因有一大特性,C村和W村作為達州市通川區(qū)P鎮(zhèn)的發(fā)展核心區(qū)域,兩村先后都經歷了“六權同確”試點、城鎮(zhèn)化建設等發(fā)展歷程,也就是說C村和W村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土地糾紛是在城鎮(zhèn)化大背景下產生的,所以城鎮(zhèn)化既是試點村土地糾紛產生的背景,也是試點村土地糾紛產生的重要原因。
(一)農村城鎮(zhèn)化與農村土地確權的關系
城鎮(zhèn)化最重要的載體就是土地。土地尤其是農地的確權,對于城鎮(zhèn)化的推進是一個基礎工程,也是前提條件[17]。農村土地確權可以更好地保障農民就地城鎮(zhèn)化、農村城鎮(zhèn)化;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推動了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有利于盡快實現農村產權明晰、農地權益到人局面。
在較偏遠、城鎮(zhèn)化水平不高的村莊進行土地確權,村民大多會表示歡迎,認為土地確權頒證很有意義,而且在這種簡單背景下的土地確權過程中,基于鄉(xiāng)土情誼,對于農地界線“你多一點,他少一點”都不會過分表示質疑和爭議。然而,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城郊地方,尤其是在省級、市級規(guī)劃區(qū)域之內的地方,城鎮(zhèn)化進程較快,土地確權容易產生矛盾糾紛。比如調查的達州市通川區(qū)P鎮(zhèn),該市規(guī)劃“都市農業(yè)體驗區(qū)”核心區(qū)的核心村是P鎮(zhèn)的W村和C村,具體體現在修建高速公路、物流基地和“肖家大院”,要征占農地,為此,該地農民意識到自己的土地價值和利益空間,對土地面積大小、所屬權必然會寸步不讓,不可避免地就會產生農地糾紛。
(二)關于此次土地確權的多方面聲音
在調研中,我們訪談了P鎮(zhèn)幾位基層干部,詢問他們對此次土地確權有什么看法時,他們多表示此次土地確權有積極的意義也有消極的意義。積極的一方面就是實現了產權明晰、權益到人,有利于減少后期推行土地流轉等工作中產生的問題;消極的方面就是土地確權會給農民一種土地私有化的假象,同時人地矛盾會逐漸突出,比如土地確權之后,如何給新增人口分配土地就成了一個新問題。訪談非此次土地確權試點村的S村村民時,多數村民表示此次土地確權頒證肯定是有意義的,如果后期村中搞開發(fā),土地被占用或者流轉,證書就是賠償費用的依據,頒了證書后他們心里有底,權益也有了保障。當然,也有的村民認為土地面積登記本身不精確,所以證書的作用不大。而且一塊土地村民長期耕種,面積和界限都一清二楚,即使土地要流轉,他們也可以自己丈量。而W村部分村民則認為此次土地確權是“人為地制造矛盾”,以前他們的土地邊界即使存在誤差,他們之間一般也不會計較,但是現在村中搞開發(fā)、開展土地確權,村民與村民之間、組與組之間、村與村之間寸土必爭,在村中引發(fā)了矛盾浪潮。
可見基層干部對土地確權的態(tài)度是支持的,同時也看到以后的“隱患”,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艱難不易。城鎮(zhèn)化水平低的村莊村民對土地確權工作較認可,且產生的土地糾紛也較少。城鎮(zhèn)化水平高的W村和C村村民對土地確權的看法多是認為土地確權帶來了矛盾和糾紛。
(三)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土地確權存在的沖突
土地確權引發(fā)糾紛矛盾多發(fā)生在城鎮(zhèn)化水平較高的地方,就通州市P鎮(zhèn)來說,P鎮(zhèn)S村沒有在市規(guī)劃的重點區(qū)域內,就沒有投資項目落戶或經過S村,因此土地確權較為順利,而W村和C村在市規(guī)劃的重點區(qū)域內,矛盾糾紛就相對較多,也比較白熱化。
1.農民與基層政府、干部之間的矛盾
這種矛盾主要是由于在正式確權工作前期的房屋質量鑒定過程中工作組出現了違規(guī)行為,工作組在鑒定房屋質量后收取了農民的一定費用,后期只是給了農民一張費用收據,房屋鑒定意見書卻遲遲沒有發(fā)放。農民認為工作組是政府和干部帶來的,沒有給他們發(fā)放房屋鑒定意見書就是合伙詐騙。同時,工作組在測量房屋面積方面也有“小動作”,涉及拆遷征用宅基地需向農民賠款的測量,工作組在丈量面積時往往從房屋主體墻壁處計算,而因房屋質量鑒定農民需向工作組交測量的勞務費,工作組在丈量面積時便從屋檐滴水處計算。村民認為將賠款面積故意算小,卻將收費的面積算大,這純粹是在騙他們的錢。
在土地確權前沒有詳細地向農民解讀政策,確權過程中的違規(guī)行為和結果反饋不及時引發(fā)了農民對基層干部和政府的不信任。同時,基層政府、干部對此不重視,采取了不正當方式處理農村土地確權糾紛,會致使村民就此上訪。
2.農民與農民之間的糾紛
在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政府會征用農地用于修建公共基礎設施,涉及到農民的宅基地和田地。然而,修這些公共基礎建筑并不是全村所有家庭的土地都會被占用,這就引發(fā)被征用地的村民和沒有被征用地村民之間產生矛盾與爭吵,尤其是關于補償方案確定方面。例如,P鎮(zhèn)W村因修建高速公路和物流基地征用農地,政府對此進行撥款補償,W村經集體討論,將國家補償款項用于給村中所有中老年人購買社保,被征用宅基地的家庭,村集體會另選地用于給他們建設集中居住地,同時村集體會對村里所有田地進行調整,把沒有被征用地卻享受集體給他們購買社保家庭的田地分出三分地給被征用的家庭。看似很合理,然而這樣的方案還是引發(fā)了雙方產生糾紛,被征用地一方認為國家是征占了他們的土地,賠款就不應該給沒有被占地的人買社保,沒有被征用地一方認為村集體已經給被占地的人安排了集中聚居地,就不該再分土地給他們。
3.家庭內部成員的權屬爭議
農村城鎮(zhèn)化的推進使得農民對利益看得越發(fā)重要,甚至在家庭、家族內部都會產生爭議。以前村中沒有開展土地確權、沒有搞開發(fā),房屋、土地的所有權不論是屬于誰的,只要是自家人,宅基地誰都可以用,房子誰都可以住,田地誰都可以種。然而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的建設,一些農民看到的不再是親情,而是賠償的金錢。在W村就出現幾起家族內部成員的權屬爭議,比較典型的就是繼母與兒子爭搶房屋所有權、養(yǎng)子與叔伯爭搶房屋所有權。
這些矛盾糾紛,在農村具有傳染性特征,一家出現,另一家就會想到自己的情況,沖擊著農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影響基層社會穩(wěn)定,給農村基層治理帶來了危機。
(一)人性——經濟利益驅動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滿足人的自身生理需求首要是物質基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民以食為天,在農村,土地是農民的最基本保障。面對城鎮(zhèn)化迅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每個村民都抱有靠拆遷、征地而成為“暴發(fā)戶”的心理,基于未來升值空間的考慮,即使沒有立刻成為“幸運兒”,現在爭奪成功的每一分土地都是未來的保障。
(二)政策宣傳不全面、不到位,致使農民理解有誤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的村民曾經去過廣州打工,因此了解到廣州的一些政策,比如計劃生育政策、土地政策等。他們注意到本地的政策和廣州的不一樣,而潛意識中又認為身在同一個國家,國家政策在每一個地方應該是一樣的,所以認為本地的土地政策不是國家的政策,是假政策。同時他們對兩省的土地政策簡單地對比后,總結出了廣東的政策好。這是因為地方政府政策沒有宣傳到位,沒有讓農民對政策理解到位。省情不一樣,當然政策就不一樣,因地適宜,適合自己的政策才是好政策。
(三)農村社區(qū)公共服務嚴重滯后
在城市內被認定的公共產品,有些在農村就不再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農村居民有更多的公共服務支出需要自己來承擔[18]。如果農村社會保險、醫(yī)療保障體系完備,村民就不會再為此增加支出。如上述P鎮(zhèn)W村的土地征用補償方案中購買社保一事將不會發(fā)生,土地調整問題也不再是問題,村民與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自然也就不存在。除此之外,村道路、水電、垃圾池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修規(guī)劃也不夠完善。在P鎮(zhèn)引起沖突頗多的就是垃圾池的建造,垃圾池建在A村民宅基地附近,方便了A村民,但附近其他村民倒垃圾,常常會引起該戶人的謾罵,原因是垃圾臟了他家的宅基地,同時,垃圾的難聞氣味也是謾罵理由之一。公共產品的缺乏和公共服務不到位,加劇了村民與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
(四)法律受到挑戰(zhàn),政府遷就老百姓
基層干部是最能夠體會到這種情況,在農村事務中,國家法律受到了挑戰(zhàn),有些農民對法院依據法律所作的判決不理睬、不接受,就是要采用信訪、鬧訪、常訪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法院判了也起不到作用。這個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上述家庭內部爭奪房屋所有權的糾紛,在這個案例中,養(yǎng)子和叔伯之前為爭奪養(yǎng)父所留下的房子已經打過一場官司,法庭也判決了房屋所有權劃分,叔伯不服,上訴至中級法院,但第二審仍是維持原判。此次,P鎮(zhèn)在進行土地確權工作時,因要修高速公路,征用土地,拆遷房屋,叔伯揚言還要再次上告養(yǎng)子。根據我國的二審終審制法律制度,如果當事人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一審案件所作出的判決和裁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要求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第二次審判;經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所作出的判決和裁定是終審判決和裁定,當事人不服不得再提起上訴,人民法院也不得按照上訴審理程序審理。因此案例中的叔伯經過兩級法院兩次審判后是不能夠再提起上訴的,但其仍舊不認可法庭判決,繼續(xù)引起矛盾糾紛,法律受到了挑戰(zhàn)。
(一)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部分農民仍然窮,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城市居民的公費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等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保障之一,對比城市居民,農民只有土地才是他們的根。增加農民的非農業(yè)收入,不再依賴吃土地的老本,發(fā)展農村經濟,讓農民富起來,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是減少農民因地產生糾紛的根本之道。因此,農村基層治理必須根據中央相關文件的精神,致力于消除城鄉(xiāng)差距。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著力發(fā)展農村經濟,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19],加快形成新型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二)加強農村土地確權政策宣傳
對土地確權工作的步驟、手續(xù)、確權標準條件、結果呈現形式、證書頒發(fā)時間等具體政策信息都要明確告訴農民,使之知曉。不能認為農民沒必要知道而壟斷這些政策信息,政策不向農民說明白,就會產生誤解,會產生“官民”、“干群”矛盾。分村組干部、農戶、外出人員三類深入細致地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工作,對個別存在抵觸情緒的村民加強溝通,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及時化解不滿情緒,避免讓農民感到政策是“上正,中歪,下亂來”,避免產生支持政府工作卻“好心沒有好報,好泥打不了好灶”的凄涼感。為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如地方電視臺和報紙等新聞媒體、鄉(xiāng)鎮(zhèn)和村公務欄、墻體標語以及代理人轉達會議內容等形式加強土地確權相關政策宣傳。
(三)基層政府的職能定位優(yōu)化
重新認識和界定基層政府職能,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實現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強調基層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20]。在保障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財政基礎之上,將農村基層治理重心集中在公共領域,同時,逐步擴大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積極優(yōu)化基層政府在土地確權中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是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的保障,也是健全農村基層治理機制的重要一環(huán)。
(四)村民自治:村委會和村干部在調節(jié)中的作用
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必須要經過村支書和村主任以及村民小組長等鄉(xiāng)村代理人。鎮(zhèn)級及以上干部不了解村中具體情況,只是知道相關政策,提的建議只能是指導性的,所以確權工作必須要發(fā)動村中干部,最終責任也還是要落到村中干部身上,因為他們天天和村民打交道,有一定的情感基礎,同時對農村事務也知根知底,知道哪些工作要從哪方面入手。尤其是在城鎮(zhèn)化背景下,土地確權涉及農民自身的經濟利益,沒有對本村知根知底的代理人推動,涉農土地糾紛將會更多。土地權屬爭議問題必須發(fā)揮村委會、村民小組的調解作用,為此可通過“強村擴權”以便于村委會履行職責。
另外,即使是在農村最低基層,也有組織層次,更多的是要發(fā)揮村民小組的作用,這一級更傾向于村民自治。在W村調研期間,我們多次看到一個小組村民在組長的組織下,在村委會工作辦公室前的馬路上協(xié)商和討論村務,“爭吵”著征地補償該怎么分配、土地怎么再調整等問題。小組組長幾次因爭論無法解決而要解散會議,中斷協(xié)商。最后通過喊來一位其他小組組長到會議現場和打電話咨詢另一小組組長的組上解決方案后,才有了些眉頭,有效實現了自治,效果也較明顯。在具體糾紛中,各村民小組應當成立由當地退休村組干部、教師及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公道正派、熟悉歷史情況的本組成員組成議事小組,協(xié)助村組明確權屬、解決糾紛。
(五)針對釘子戶治理
確權應該首先是一個涉及社會穩(wěn)定的政策問題,是一個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方法,其次才是行政管理問題[21]。對于“刁民”、“滑頭”、“無賴”這類釘子戶,不認可法律、調解無用卻還死纏爛打的人員,可以“擱置爭議”。C村的做法就是讓爭論的雙方自己調解,調解好再進行下一步;調解不好的,就不確權、不征用。不征用就不會拆遷,就沒有補償。這樣,雙方都會認識到再這樣下去對雙方都不利,進而有利于矛盾糾紛的處理。
本文基于P鎮(zhèn)涉農土地糾紛現狀的調查思考,描述了農村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村土地確權引發(fā)的矛盾糾紛,探討了農村城鎮(zhèn)化與土地確權的關系,將二者互相影響關系下所產生的社會沖突做了深入分析。理解農村社會結構后我們發(fā)現,在這種農村變革時期,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事務,必須要啟用村民自治方式,同時加大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對農村事務是服務而不是“掌舵”。此外,民主與“專制”不可分割,對于農村釘子戶要依法并嚴格執(zhí)法治理。唯此,才能全面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質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健康發(fā)展。
[1]新華網.李克強在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5-03-16).[2016-06-25].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lh/2015-03/16/c-1114659488.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chuàng)新力度加快農業(yè)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15-02-01)[2016-06-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1/c-1114209962.htm.
[3]郭亮.農村土地糾紛的類型及原因[J].重慶社會科學,2009(11):27-30.
[4]梅東海.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農村土地沖突分析——現狀、類型與趨勢[J].東南學術,2008(6):36-41.
[5]馬斌.土地糾紛為哪般——海南農村土地糾紛的現狀及產生原因[J].調研世界,2001(8):38-40.
[6]陳丹.標本兼治農村土地糾紛[J].中國國情國力,2011(11):36-38.
[7]曹麗紅.農村土地糾紛案件中行政權力的監(jiān)控[D].煙臺大學,2012.
[8]史衛(wèi)民.農村土地糾紛的主要類型與發(fā)展趨勢[J].現代經濟探討,2010(1):68-71.
[9]張坤.關于土地糾紛問題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8):240-241.
[10]高帆.土地糾紛:一個宏觀視角的解析[J].學海,2006(4):47-53.
[11]周艷波.論農村土地糾紛類型、原因和解決措施[J].學術界,2008(1):171-176.
[12]吳小艷.稅費改革后農村土地糾紛中的政策沖突與調適[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13]孔喜梅.農村土地糾紛的類型及對策探討[J].當代經濟,2008(12):32-33.
[14]高帆.土地承包農戶糾紛的制度原因及其化解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06(2):104-109.
[15]高瑞琴.中國農村土地糾紛中農民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認知調整[J].農學學報,2011(10):60-64.
[16]陳丹,陳柳欽.新時期農村土地糾紛的類型、根源及其治理[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6):71-78.
[17]馬想斌.要走出舊型城鎮(zhèn)化,須先土地確權[EB/OL].新華每日電訊7版(2013-03-26).[2016-06-25].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3/26/c-132261278.htm.
[18]王利文,楊兵.新型城鎮(zhèn)化中的基層治理機制問題[J].南方農村,2014(12):12-15.
[19]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 OL].新華每日電訊2版,(2013-11-16).[2016-06-25].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132892941.htm.
[20]陳振明.政府改革與治理——基于地方實踐的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1]馬智利,石昕川.基于城鄉(xiāng)統(tǒng)籌改革試驗區(qū)背景下的宅基地確權和流轉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1(3):12-14.
(責任編輯:張 蕾)
The Social Conflict Triggeredby Confirmation of Rural Land Right and Its Governan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Urbanization—Taking Rural Land Disputes in P Town as an Example
TANG Genli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9,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rural urbaniz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is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t and other diversified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the farmers’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get deformed development,rural land disputes intensified,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 land disputes of PTown,analyzes the problems the rural land disputes brought to the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The transitional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need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rural land right,make a systematic,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nalysis onthe social conflictsaris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and on the basis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ural society,enrich the research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rural urbanization;confirmation of rural land right;rural social conflict;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D922.3;F321.1
A
1004-342(2017)01-15-07
2016-08-29
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0638040);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規(guī)劃2015年度課題(項目編號:NC2015B009);2015年西華師范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427336)。
唐跟利(1989-),男,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