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景
(邢臺學院外語系,河北邢臺054001)
淺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nèi)涵
周雪景
(邢臺學院外語系,河北邢臺054001)
日本茶道,是一種源于我國茶文化但又具有獨特美學價值和審美特征的飲茶藝術(shù)。在日本文化中,茶道就是“茶湯道禮”的簡稱,其形成基礎(chǔ)為“禪茶一味”的佛教思想,但是在日本本土的發(fā)展中,又結(jié)合日本國民性格中的“哀物”的特征以及對禮儀的高度重視,逐漸形成的以“和敬清寂”為核心內(nèi)涵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禪茶一味;文化內(nèi)涵
茶發(fā)源于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飲茶者把茶從單一的飲品上升到了一種文化乃至精神的高度,并與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交融匯合,形成別具一格的中國茶文化。在我國唐朝時期,隨著中國和日本在文化和宗教上的交流,茶文化也隨之傳入日本,從一開始簡單的“日常茶飯事”,逐漸與日本的哲學、倫理以及審美觀念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為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guī)范和理想,最終在十六世紀左右形成了以“和敬清寂”為主要內(nèi)容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是奈良、平安時代,二是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三是江戶時代,四是現(xiàn)代和當代時期。這四個時期分別對應(yīng)的年代大約為我國的唐代、兩宋、明清以及現(xiàn)當代時期。
首先我們從奈良、平安時代說起。據(jù)日本歷史資料記載,公元805年,遠赴中國首都長安留學的僧人最澄歸于日本,其從中國帶回來一些茶籽,并種植成茶園,稱為“日吉茶園”,位置在今天日本京都比睿山附近,這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茶園。由此可見日本人飲茶的源頭是中國,其實不僅是茶葉來自中國,日本人最原始的飲茶方式也源自中國。從日本當時流傳至今的幾部漢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一開始的飲茶之法與中國唐代的主流餅茶煎飲法并無二致,都是先把茶餅擱到火上烤干,之后再碾壓成末狀,然后燒開清水,放入茶末和些許鹽,待茶香四溢時便可飲用。這也能證明當時日本留學生從中國帶來的不僅是茶葉,還有飲茶的方法。與此同時,在唐代茶文化的影響下,日本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雛形。受到唐詩的感染,日本的飲茶者喜歡在飲茶時用漢語做成茶詩,這些茶詩是在朋友之間飲茶時所作,因此很多都是以對答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說《與海公飲茶送歸山》、《答澄公奉獻詩》等等。這種飲茶之風一開始流行于日本的貴族、寺院以及上層階級之中,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隨著茶葉的不斷普及,日本茶文化也逐漸從上到下,流傳到了廣大的普通群眾之中,比如說獻瀨戶燒、備前燒、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就可以證明茶文化在日本的廣泛流傳。
其次,來看看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在歷經(jīng)幾百年的發(fā)展后,終于在鐮倉時代出現(xiàn)了一本劃時代的茶書,也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茶書,那就是《吃茶養(yǎng)身記》,這部茶書較之中國的《茶經(jīng)》要晚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標志著日本的茶文化終于到了可以總結(jié)和沉淀的歷史階段,這也是其成熟的重要標志。在這一時期,日本的茶文化仍然不斷吸收中國茶文化的養(yǎng)分,當時中國正處于兩宋時期,社會經(jīng)濟的高度繁榮使得中國飲茶者不斷創(chuàng)新飲茶形式、增加品茗內(nèi)容,如茶的種類更加繁多,茶具更加精美、點茶法也變得豐富起來。而這些形式和內(nèi)容被日本的“茶祖”榮西帶回到日本,很快就在日本的寺院、宮廷貴族以及武士階級中流行開來,并由此發(fā)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斗茶會”。而在室町時代,隨著斗茶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斗茶從一開始的娛樂功能上升到了一種宗教的高度,因此一些帶有濃厚日本文化特點的斗茶室也開始出現(xiàn)。日本的斗茶室采用全部榻榻米的設(shè)計,也被稱為“書院式建筑”,主客均跪坐著,無論點茶還是飲茶,都很講究環(huán)境和禮節(jié),這就為日本茶道中茶禮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第三,江戶時代的日本茶文化。江戶時代,是日本茶文化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時期,是日本茶文化最璀璨輝煌的時代。在引入、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一千年后,日本茶文化終于出現(xiàn)具有濃郁日本文化特點的日本茶道。在日本茶道成型的時期,也正是兩宋及元朝點茶道盛行之時,之后加上明清泡茶道的形成,日本的茶人將這兩種茶道結(jié)合起來,并加入了抹茶道的禮儀要求,最終形成了以抹茶道為主流的日本茶道。
到了現(xiàn)代時期,也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跟日本社會、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緊密,中日兩國茶文化也開始了互通有無,一方面是日本茶人前往中國尋找茶文化之根,進一步豐富和補充日本茶道,另一方面是日本茶道對中國茶文化的“反哺”,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了茶藝表演上面。時至今日,日本茶道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其在精神內(nèi)涵、外在形式上面已基本固定。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主要精神主張,一方面它要求飲茶者要以“和敬清寂”的心態(tài)去進行茶事活動,另外一方面它還要求飲茶者要把這種心境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與人相處和生活禮節(jié)上面。
和,指的是平和友善,這與中國茶文化中源自儒家文化的“和諧中庸”思想一脈相承。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主要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和”。它主張不同身份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要清楚自己和對方的身份,并采取正確而恰當?shù)膽B(tài)度,如君與臣、父與子等等,都要遵守一套嚴格的社交規(guī)范。而物與物之間的“和”,則體現(xiàn)在日本茶道對世間萬物自然屬性的認知上面,它認為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的運行規(guī)律,有的適合搭配在一起,而有的則相悖。至于人與物之間的“和”,則主張人要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要用友善的態(tài)度去對待世間萬物,并從自然中獲得一種思想的升華。
“敬”,一方面指的是尊敬,另一方面也有嚴肅認真和慎重的意思。日本茶道要求飲茶者要在社交上充滿尊敬之意,要注重人們在相處中的尺度和禮節(jié),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過于親密,而是要時刻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態(tài)度。另外,日本茶道的“敬”,還體現(xiàn)在做人做事的嚴謹和認真上面。這里的敬,含有敬畏之意,主張人們要認真嚴肅對待自己的職業(yè),要有充分的職業(yè)精神,在工作上要一絲不茍。而在生活中的事情上,同樣要心懷敬畏,用認真的心態(tài)去干好每一件事情。日本茶道的“敬”,其實是源自佛教思想,與佛學中的專注、專一、心無雜念一脈相承。一言概之,日本茶道的“敬”就是敬人、敬業(yè)、敬事。
清,指的是清凈而無瑕,這也是源自于佛教中的“清凈”思想。日本茶道與佛教一樣,都認為如果心中不凈的話,就會心生各種貪念與困惑,甚至有“妄想”之意,因此日本茶道要求人們要始終保持一顆潔凈的心靈,純潔而無邪。因此,日本的茶室在設(shè)計風格和環(huán)境營造上,都致力于追求一種清凈而無垢的境界,多有竹林流水,簡約大方,讓飲茶者一旦進入茶室,便會心生清凈之情,忘掉種種私心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茶事活動之中。
寂,指的是空寂,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寂滅為樂”。它主張飲茶者要破除一切雜念與貪念,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層次。而這也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哀物”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很多日本茶人在進行茶事活動時,會通過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來達到空寂的境界,如看花開花落、聽竹林風聲等。同時,這種寂還體現(xiàn)在飲茶環(huán)境的靜謐上,與中國茶文化一樣,日本茶人在飲茶時也主張要寂靜,不能有嘈雜之聲,不能有喧嘩之語。
如果說日本茶道的精神內(nèi)核是“和敬清寂”,那么其行為準則就是其深厚的文化禮儀,而日本茶道的文化禮儀源于中國的古典名著《禮記》。日本茶人主張飲茶不僅僅是為了享受,而是要通過茶道所蘊含的文化禮儀,去提升道德素養(yǎng),去修身養(yǎng)性,并把這種禮節(jié)運用到生活當中。
《禮記》中說道:上東階以右足為先,上西階以左足為先。這種對禮儀的規(guī)范,后來被佛教所吸收并采用。而隨著佛教傳入日本,日本茶道也將這種禮儀當作自己的規(guī)范,并進行了一些補充和完善,譬如說日本茶人在進行茶會時,會有前禮、后禮、總禮上的講究。具體而言,就是如果客人被主人邀請去參加茶會時,必須要給主人送去一封信,告知自己是否能夠參加,并要在信中表達對主人的感謝,此謂之“前禮”;而等到茶會結(jié)束后的次日,客人還要前往主人家答謝,謂之“后禮”;而總禮則是茶會完畢時的一種禮節(jié)。
說到日本茶道的文化禮儀,就不能不提“一期一會”的思想內(nèi)涵?!耙黄谝粫痹醋匀毡窘瓚裟桓┢诘牟枞司林卞鼍牟钑恫铚粫?,里面闡述了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茶會就如同人生,一同飲茶之人也許此生就只能見這一面,即便主客日后會多次共同飲茶,但是也不會再現(xiàn)此時此刻之事,無論心境、環(huán)境、茶水,都不會再一樣。因此,每次茶會對于主人來說,要一絲不茍,飽含深情去泡茶去分茶,用真心去招待客人,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湊合。而對于客人而言,也要秉承一種此生也許不能再相逢的心態(tài),用心去享受主人的每一個動作,認真去聆聽主人的每一句話,并珍惜與主人飲茶的每一刻每一秒。其實,假如深尋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理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仍然來自于佛教思想,是佛教“無?!庇^的一種體現(xiàn)。“無?!庇^要求人們要珍惜每一天、每一時刻,并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無論是“一期一會”還是“無?!庇^,都給予日本茶道一種無可言說的情感,這種情感能夠通過飲茶讓品茗者感受到時光的流逝,激發(fā)他們彼此之間的共鳴,并以茶為紐帶,讓心靈緊密相連,產(chǎn)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可以說,這種感覺也只有在日本茶道中才能體會到。
除了“哀物”外,日本茶道還有一種特別的審美觀念,那就是“殘缺美”。在日本茶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曾經(jīng)有兩位著名茶人一起去參加茶會,發(fā)現(xiàn)了一個缺了一只耳朵的青瓷花瓶,兩個人對其十分喜歡,于是互相出高價競買,原因不是這個青瓷花瓶的工藝有多高超,也不是因為其圖案多么精致,恰恰是因為這個花瓶缺了一只耳朵,是一個殘品。因為日本茶道注重“空寂”,而“空寂”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有“殘缺美”。比如說在一些“草庵風”的茶室中,往往會用一些制作鈍重、釉面不平或者有其它明顯能看出缺點的茶碗來進行茶事活動。這種審美觀念主張人們要用平和而寬容的胸懷去看待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完美,并學會欣賞那些缺陷,因為在人生中,萬物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有時候不完美其實也是一種完美。
再來看看日本茶道中的簡素之美。簡潔樸素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提倡佛教中的“無”,無就是有,有就是無,無能包容一切,一切又都隱匿于無。因此,日本的大多數(shù)茶室或者庭院,都十分推崇簡素之美,在建筑材料上面多就地取材,如粗木泥瓦、草木石頭等,讓茶室庭院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幾近于無。在內(nèi)部裝修風格上,也是簡單而又純樸,絕不會有富麗堂皇之感,無論是室內(nèi)的木柱還是橫梁,又或是飲茶之桌,都是其原始狀態(tài),不會精雕細刻,呈現(xiàn)出一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也許沒有一時的驚艷,但卻相看不厭,是一種能夠經(jīng)歷時光考驗的美麗。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lǐng)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郁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1]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東方出版社,1992.
[2]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nèi)涵[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5):46-52.
[3]武心波.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千宗室.茶經(jīng)于日本茶道史商的意義[M].日本淡交社,1983.
周雪景(1981-),女,天津市薊縣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