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晶
(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滿洲里021400)
我國詩詞中的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研究
權晶
(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滿洲里021400)
詩詞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承載著當時當?shù)氐纳鐣幕卣?,向世人描述著不同時期不同生產階段社會的變化,同時也將中華古典文化中其他內容網絡其中,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載體。茶文化,作為詩詞文化的一種展現(xiàn)形式,同樣也是古代文人抒情言志、記錄自身生活的一種文化載體。在詩詞中,不僅有茶葉分類的描述,飲茶方法、茶葉的功能、與飲茶相關的風俗、人物等等都有介紹,需要不斷的挖掘,以便形成當世對茶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
茶文化;詩詞;審美文化;飲茶
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影響著古代人民的文化闡述方式,對現(xiàn)當代的文學發(fā)展也產生了影響。在詩詞傳播的過程中,其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內涵,與當代散文、小說等一樣,將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內容都容納到詩詞當中,在不斷豐富詩詞表現(xiàn)形式的同時,也促進其他文化表達方式的轉化,甚至是促進其他文化在社會當中的傳播和演變。茶文化,即為其中之一。茶文化伴隨唐宋時期發(fā)展成熟,作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所描述的開門七件事,茶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而詩詞文化同樣在此時興盛,因此,茶自然成為詩人、詞人吟詩作賦的手邊事。而茶文化能夠不斷發(fā)展并對當前時代的生活產生影響,與詩詞的推廣有莫深淵源。
茶文化相關詩詞的興起,催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作為詩人會友、吟詩的重要寄托,茶能夠予人以安穩(wěn)的心性,幫助人尋找生活的真諦,在不斷的探索和追求中,消除物質生活所帶來的緊張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茶與詩的結合,無疑成為文化發(fā)展的另一形式,為詩詞文化內涵的豐富創(chuàng)造條件,更為茶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我國,最早與茶相關的詩詞當屬晉代詩人杜育的《茶賦》,在這首詩里,詩人借助茶樹園受土壤、雨露滋潤,滿山翠綠的景象以及人們熱情采摘茶葉的境況融于其中,表達出對茶葉這一地域產物的熱愛和贊美。另有西晉左思寫就的《嬌女詩》,表述兩位嬌女急于品茶,遂以嘴吹氣,希望鼎中之水盡快沸騰,不僅描述出嬌女飲茶的急切神態(tài),更表達出兩位嬌女以及詩人自身對于聞茶味、品茶湯的焦灼心境。
《嬌女詩》來源于陸羽所作《茶經》。而作為茶文化發(fā)展的奠基著作,《茶經》中對制茶、烹茶、飲茶、茶器、茶具、茶的功效、各地與茶相關的習俗等都進行了相關記載,同時引用各類與茶相關的古詩詞,表明茶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聯(lián)系,更有效推動后世茶文化與詩詞文化的結合與發(fā)展,為茶詩時代的開啟創(chuàng)造條件。如唐朝元稹用寶塔詩,寫就與茶相關的經典詩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也先后在詩作中描述以茶會友的情形,表達對茶的熱愛。宋朝時期,茶文化獲得新的發(fā)展,文人雅士的欣賞推動茶文化不斷向極致化發(fā)展,茶葉分類愈加多樣,飲茶方法也更加多變,茶葉包裝也愈加奢華。蘇東坡曾在《送南屏謙師》中言及“點茶”技術,不僅表達對南屏謙師高超茶技的贊嘆,更從側面表露當時的飲茶技藝深厚。后期的元、明、清朝,制茶工藝不斷發(fā)展,飲茶也逐漸從高端的宮廷活動走入平常百姓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斷接受人文生活的滋養(yǎng),獲得新的發(fā)展。
2.1 茶葉分類
茶葉,作為地域性產物,因為土壤環(huán)境、接受雨水狀態(tài)等的不同,分成“白茶、紅茶、綠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等不同的茶類,另有人根據(jù)茶葉的采摘時間、茶葉的產地、茶葉的具體形態(tài)等進行劃分,出現(xiàn)了信陽毛尖、太平猴魁、西湖龍井等不同的茶葉名稱。我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出于對飲茶的熱愛,對不同的茶葉進行細致的描寫,以期更加形象的將茶葉進行區(qū)分,更讓自己筆下的茶葉更富動感情態(tài)。
如“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重點描述的是紫筍茶,作為名茶之一,紫筍茶以紫者為上,重筍輕芽,日暮時分采之。其沖泡時的美好形態(tài)能勝過天邊流霞,讓詩人錢起沉醉其中。王禹偁《龍鳳茶》中,“香飄九畹芳蘭氣,圓似三秋皓月輪”將龍鳳團茶的氣味進行描寫,表示其香氣遠超蘭香的清幽,而其形狀均勻,好似三秋皓月當空,令人見之欣喜。趙樸初則在贊美青城雪芽時寫道“青城好,一絕洞天茶,別后余香留舌本,攜歸清味發(fā)心花,仙茗自仙家。”不僅寫出青城雪芽超脫塵世的美感,更將茶香悠長進行細致描繪,表示此茶似仙茗,應來自仙家。
2.2 飲茶方法
在茶文化的不斷傳播中,人們不斷加深對于茶的認識,同時,飲茶方法,飲茶的技藝等也逐漸發(fā)生變化。
從現(xiàn)有的茶藝來看,煮茶能夠促進茶味的發(fā)散,點茶技藝能夠將茶的韻致充分展現(xiàn)出來,斗茶更是表現(xiàn)出人們對于飲茶的重視。黃庭堅“風爐小鼎不須崔,魚眼長隨蟹眼來”一句中,將利用風爐煮茶的情境描寫出來,對整個煮茶流程進行了形象描繪。蘇軾則通過“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的表述,將《茶經》中所描繪的沫餑形狀進行深入刻畫,讓宋朝所流行的茶乳技藝如現(xiàn)人前。另外,范仲淹則著重描寫了因飲茶而催生的“斗茶”的風俗,將茶香、茶形、茶味、茶色等各個方面的爭斗進行描述,更生動表現(xiàn)出斗茶勝利和斗茶失敗者的情態(tài)。另外,歐陽修、蘇軾、蔡襄、梅堯臣等人也從不同角度將斗茶風氣進行刻畫,為我國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參考。
2.3 飲茶功效
茶,最早為神農氏所發(fā)現(xiàn),且著重突出其藥用效果。詩人文同曾表示“冰雪凝入骨,羽翼要騰身”,表示飲用蒙頂茶能使人神清氣爽,精神振奮。
當然,茶能解酒的功效早已有云。劉禹錫曾寫“白云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表示白云茶能夠解人宿醉,以悠揚氣息使人清醒。蘇軾也曾在《茶詞》中表示茶具有明顯的戒酒功效。
另外,茶還具有定神、明目、生津止渴等功效。現(xiàn)當代人們在睡眠質量不好時,可能會飲用枸杞芽茶,以緩解失眠的痛苦。梅堯臣更是在詩詞中描述“一日嘗一甌,六腑無昏邪”的情況,表示每天一杯茶,能夠保證個人臟腑清明,不受昏邪干擾。而陸游的“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則對茶的生津效果做了明確表述。
茶的審美,通過對外在形、香、味等的觀察,形成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而升華個人對于茶之美的認知,賦予茶詩詞以高雅、淡然等不同的情態(tài),豐富品茶人的審美體驗。
3.1 茶之形
在唐宋時期,人們對于茶葉的認知不斷深入,明確茶葉的形狀對于其品質具有重要影響。因茶的芽葉形狀不同,人們對茶葉進行了多種分類,“狀如雀舌為芽茶,一芽一葉為揀芽,一芽兩葉為中芽,一芽多葉則茶漸老”。這不同形狀的茶葉,在詩人的筆下又被賦予新的姿態(tài),茶形的審美體驗由此凸顯。
在詩詞“細如粟粒柔如蕊,肥如云腴狀似筍”當中,將茶芽的形態(tài)用粟粒比喻,表示其形態(tài)較小,傳達出作者對于茶芽的憐愛之情。而用茶蕊、蓓蕾來表示茶芽宛如含苞花朵的形態(tài),寫就茶芽生機勃勃的形態(tài),更表露出看到茶芽時作者柔軟的心境和愉悅的心情。而在茶芽的描述中,則利用“筍”、“云腴”等意象,表示茶芽雖柔弱,卻堅韌厚實,芽頭肥壯、油潤透亮?!皹屍禅B爪勁姿爽,鷹嘴雀舌芽葉展”,描述的是芽葉初出葉片的情狀?!皹尅北臼羌忸^的武器,“旗”則是軍隊指揮所用的大旗,用“槍”和“旗”分別代表茶芽和茶葉,形容出芽稍初生的美感,整個芽葉也靈動、形象起來。“圓如皓月潤似玉,方比珪璧芳勝蘭”,描繪的是唐宋時期開始進貢宮廷的團餅茶。在唐宋時期,制茶工藝不斷發(fā)展,茶葉形狀也開始豐富,以蒸青方式制作的團餅茶茶餅勻稱、色澤統(tǒng)一。
3.2 茶之香
茶的香氣,因不同香味的加入而有真香和混合香的區(qū)分,且因茶葉產地的不同、制茶工藝的不同或者是沖泡方式的不同等,茶葉香味變幻莫測,為文人墨客所稱道。
“香飄九畹清若蘭,幽薄芳草天真氣”中,將茶香與蘭花香相比較。蘭花香為清幽的香氣,茶葉則在清幽之外另添一種清淡高雅的感覺,助人心平氣和,同時也使人心神更加清爽自在,一派天真。
“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一句,將茶香的持久綿長之感直接講給眾人聽,同時表達出對茶香悠長,使人齒頰生香的贊美,更以茶香通心境,表達茶香給人心境無塵的享受。
“不是人間香味色”一句,則直接表述茶香超然,不染纖毫世俗雜陳,有超脫之美,更因人沉醉其中,驅除生活的煩悶和隱憂,讓人如處仙境。
3.3 茶之味
唐朝時期,制茶之風初盛,飲茶尚為文人雅士的休閑娛樂,且當時社會穩(wěn)定,人們生活富足,對茶的品味自然也較為淺顯。伴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飲茶之風的盛行,茶文化逐漸發(fā)生變化,文人筆下的茶味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原有的茶味苦澀清甘的感覺,逐漸結合更多的外物,成為個人抒情的重要出口。
“故人氣味茶樣清”中,將故人的品質與茶味相結合,表達出對友人清正廉潔的贊揚。
“猶同甘露飲”中,茶被寄予“甘露”的含義,表示茶味遠比玉液瓊漿更有滌蕩心神的效果,是對詩人在不斷品茶中對茶味的高度贊美。
“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中,將自身的凄涼境遇與茶味的生氣相對比,表達出個人不在凄涼環(huán)境中沉淪的氣質,更表達出清正飽滿的精神才是為人義理的情感。
茶如山水,可入書畫,更可入詩人之眼界,以更加立體的香氣、味道等來感染詩人,幫助其品味茶味清幽、茶香怡人、茶味醇厚等豐富的變化,在不停流轉的味道中,形成對于茶的審美體驗,并訴諸筆端。詩詞中的茶,有茶形、茶香、茶色等的變化,更有與茶相關的風俗、制茶工藝、茶葉分類等的內容,在向世人傳述著與茶相關的歷史,傳遞著茶葉的韻味,傳達著詩人對于審美的需求以及深刻體驗,當然,也推動著茶文化的升華。
[1]施葉.中國詩詞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3(32):35-35.
[2]徐家麟.我國古代茶詩的成就與不足[J].茶博覽,2015(3):62-63.
[3]劉勤晉.茶館與茶藝[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3.
[4]閆瑾.從蘇軾的茶詩中看出松臺茶文化的特點[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3):50-52.
權晶(1981-),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