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艷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學校音樂教育對傳統(tǒng)茶文化傳承的作用研究
——以生活化教育為切入點的分析
張遼艷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本文首先對生活化教育的應用價值進行簡要闡述,并以生活化教育為切入點就音樂教育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茶文化聯(lián)姻的基本邏輯進行具體分析,然后再此基礎上就學校音樂教育對傳統(tǒng)茶文化傳承的基本作用進行說明,希望能夠對學校音樂教育起到一定的啟示。
音樂藝術教育;傳統(tǒng)茶文化;傳承作用
學校音樂教育屬于一種“特長教育”和“美育教育”和“藝術教育”的范疇。在關于音樂藝術和生活的關系上,國內(nèi)外的音樂藝術美學普遍認為生活是藝術教育的最終源泉和素材的最終依據(jù)。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文化”也是一種內(nèi)嵌于生活實踐、服務和指導于生活實踐的文化體系,巧妙地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注入茶文化元素、理念等既有助于促進音樂教育,又有利于促進茶文化的現(xiàn)代化傳承。
在關于創(chuàng)新音樂藝術教育的諸多途徑中,我們認為“生活化教育”策略是一個帶有根本性意義的創(chuàng)新途徑,對這一途徑的提出主要基于這樣幾個價值動因:
1.1 課堂式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的脫節(jié)
在生活化教育美學中,藝術確實源于生活并且超越于生活,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藝術教育在立足于課堂式教育的時候應當樹立一種“大藝術教育”的觀點,即應當用生活世界的線索來彌補科學世界過于注重專業(yè)藝術知識分工、過于強調知識事實本身的弊病,從人文性、交往性和實踐性的角度上來解決胡塞爾所講的那種“由于科學的社會作用所引起的文化危機和人性危機”。
1.2 音樂美學提倡開放性、綜合性的審美關懷
音樂藝術教育的實踐需要遵循音樂美學的價值導向。當前我國學術界相對普遍地認為音樂美學的產(chǎn)生是一個跨學科交叉、美學和音樂學互相交織、互相作用的產(chǎn)物。這種學科屬性決定了音樂藝術教育的實踐途徑必須因循著一個“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教育思路,綜合利用課堂教育、生活教育、傳統(tǒng)文化的路徑依賴、素材寫生教育等方式尋找多樣化的藝術靈感,實現(xiàn)一種“大音樂藝術教育”的格局,“必須放開眼光,保持恒久的開放性,古今中外一切與音樂文化現(xiàn)象有關的、能夠促進音樂美學學科生長的資源和方法,我們都應該不拘一格地拿來使用”。
1.3 主體間性師生關系的朝向
在教育哲學、音樂藝術教育美學的多重面向中,胡塞爾提出的“生活世界教育”理念在中觀的實踐層面上強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走向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也就是“交互主體性關系”。這種交互主體性是一種提倡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互相尊重、教學中灌輸和參與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胡塞爾認為師生之間盡管存在著關于教育知識、教育信息的非對稱性,但是在教育實踐的意義上,師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定的“相互存在”,這種相互存在可以看為是一種“平等關系”,“這種彼此為對方的相互存在造成我的此在與所有他人的此在的客觀化的平等”。至此,在這種主體間性的意義上,實際上也是在強調藝術教育的創(chuàng)新應當從各個方面回歸到生活世界中去,因為在專業(yè)的藝術教育中師生之間基于一種灌輸論的教育工程,很難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在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序列中,一般包括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等范疇,這些不同屬性的教育可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于現(xiàn)代人實現(xiàn)全面自由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精神洗禮”作用。作為美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追求幸福生活和人的“優(yōu)雅生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糾正這種明顯的社會分化帶來的教育審美功能損失方面,以生活化為根本屬性的“茶文化”成為一種全新的、系統(tǒng)化的教育理念,對于我們的音樂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2.1 將音樂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去
在現(xiàn)代社會分工的場景中,音樂藝術及其教育都是屬于社會分工的產(chǎn)物,在某種程度上音樂藝術帶有“局部性”、“專業(yè)性”和“小眾性”之特點,而茶文化、生活化理念下的音樂藝術教育提倡走“大眾化”、“滲透式”的教育路線,歸結起來就是主張充分利用生活世界中的一切資源、渠道、媒介、時空、素材等對學生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教育樣式,開辟出除了正式的課堂教育、理論教育、應試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例如,在我國古代茶文化音樂教育美學看來,十分注重一種“通感教育”,即將不同的身體體驗,如味覺和聽覺融合起來,給人一種超然的審美體驗,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體驗式教育。在這種教育理念觀照下,“將音樂沏到茶水里面傾聽”便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和審美中體驗生活的良策。
2.2 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待“生活化教育”理論的基本內(nèi)核,也是我國茶藝術教育的基本立場。與茶文化有關的生活化教育理論并不是顛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化,而是致力于形成一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體系,在這種教學體系中,生活化的教育不僅僅注重在生活情境中進行藝術教育,還在于使我們的學生能夠體驗生活審美的情趣,將生活作為理解藝術本質、實現(xiàn)藝術審美的重要場域。
2.3 將“互動式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如上文所講,師生之間在生活情境中進行的藝術教育帶有明顯的參與式、對話式、主體間式或者說交互主體式的特點,這個過程展現(xiàn)出了教學邏輯就是“互動式教學”,其所糾正的是課堂教育的封閉性、單向性和灌輸性。在藝術教育美學看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是一種讓學生“被迫接受藝術美”的表現(xiàn)方式,這樣的教學過程只可以讓學生在形式美意義上體會到音樂藝術的皮毛、細枝末節(jié),卻不能在深層次上對學生自主體會音樂藝術的價值美、陶冶美、深層創(chuàng)造美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在一般意義上,音樂藝術教育的“生活化教學理念”認為,至少在教學素材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定位、教學評價的實施等三個方面應該加強教學的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帶有明顯的價值選擇、價值認知、價值審美的“美育”方式,音樂教育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觀照下,我們認為音樂教育對于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承作用表現(xiàn)為這樣幾點:
3.1 有利于將茶文化給現(xiàn)代人復蘇到生活化的情境中去
音樂藝術從一開始就是來源于現(xiàn)實實踐生活的,因此對于音樂藝術的教育創(chuàng)新、尤其是生活化導向的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來講,一個必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回到生活情境中去”。對于這種回歸生活情境的教學過程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實現(xiàn):一是從音樂藝術教育、教學的氛圍上回歸,也就是要積極地開辟我們正規(guī)教育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充分利用校園中的學生組織、藝術長廊、文化民族節(jié)日、草坪廣場甚至是社會化的采風情境等。二是從音樂藝術教育的素材上回歸生活情境。在史學研究上存在著“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觀點,其實在音樂藝術教學上也存在這種理念。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采茶歌、采茶曲、民間小調、知名民歌等加深對學生感悟生活的引導作用。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藝術,借助于音樂教育和茶文化的聯(lián)姻,可以給現(xiàn)代人一種心靈的慰藉。
3.2 有利于將茶文化復蘇到學生主體體驗的路徑上去
我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音樂美學提倡一種“天人合一”、“人萬物一體”、“通世和諧”的價值追求。當音樂藝術教育的生活化被學術界推崇到一個無與倫比的教育創(chuàng)新的境界時,在深層次的“集群性假設”的文化結構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越是回歸生活化的教育途徑就越是一個實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音樂美學的過程。讓學生回歸生活世界,實際上即是注重音樂藝術教學之對“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平衡,讓學生們在追求專業(yè)化的音樂知識的同時加深對審美價值、人文價值的追求。對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改變音樂藝術教育的“應試教育”導向,在教學中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音樂藝術的良好課堂氛圍,因為生活化音樂教育歸根到底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進行某種意義上的情感“體驗”才能產(chǎn)生靈感的共鳴。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活化教學中的互動過程,使教學者可以和學生們之間形成一種形式上的“交互主體性”和“伙伴關系”的教學格局,實現(xiàn)對灌輸式教育、強迫式審美的革命。例如,我們可以在課堂中添加入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演講、小組點評、傳統(tǒng)音樂藝術表演和評價等過程,教學者承擔起評價者、評委和服務員、仲裁員的角色,用學生的參與式教學加強對音樂藝術的體驗。
3.3 有利于將茶文化回歸到民族性和民俗性的品質中去
當我們對茶文化音樂藝術進行“生活化教育”之回歸疾呼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是茶文化音樂藝術的國際化。西方音樂藝術教育的“接受美學”認為,在一個跨文化對話交流的文藝場景中,“沒有經(jīng)過讀者閱讀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只有經(jīng)過讀者閱讀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對于我們當前的音樂藝術教育現(xiàn)象來看,“重西方藝術、輕民族技藝”是一種主要的違背“生活化”策略的表現(xiàn),在很多學生看來我國本土性的音樂藝術成為了未經(jīng)接受的“第一文本”,喪失了作為文化基因的價值引導功能。對此,我們至少可以建立起科學的音樂藝術教學考核體系,以考核促轉變,以考核促進民族化音樂藝術理念的主體價值生長。在教學考核的指標體系中要適當?shù)卦黾訉處煛澳芊窭脗鹘y(tǒng)茶文化音樂美學”、“能否利用傳統(tǒng)茶文化音樂藝術元素”、“能否利用傳統(tǒng)茶文化音樂藝術教學方法”等對學生開展教學實踐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
[1][德]胡塞爾著,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姜楠,陳劍.論音樂美學的學科綜合性[J].東岳論叢,2014(6):179-182.
[3]陳勝云.胡塞爾交互主體性思想辨析[J].蘭州學刊,2011(3):28-31.
[4]江暢.走向優(yōu)雅生存——21世紀中國社會價值選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曾竹娥.淺議音樂教學的生活化取向——以贛南采茶戲教學為例[J].群文天地,2012(11):203.
張遼艷(1984-),女,陜西臨潼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本科高校聲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