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451150)
目的論下中國茶葉包裝英文翻譯研究
王冬梅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451150)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瑰寶中不可缺少的版塊之一。而茶文化之所以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水平,與我國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是分不開的。在中華文化獨特韻味的渲染之下,茶文化才更加有特色。因此,如何將我國茶文化的精髓在茶葉包裝中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并使之具有色彩,就要看茶葉包裝了。茶葉包裝作為中國茶文化對外宣傳的特色之一,對其包裝的翻譯研究自然顯得特別重要。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茶葉包裝的特點,并詳細的介紹了目的論下翻譯的藝術(shù)魅力,最后對目的論下中國茶葉包裝英文翻譯研究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希望對于中國茶葉包裝有所幫助。
目的論;茶葉包裝;英文翻譯
茶葉的包裝作為茶文化對外宣傳的標志特色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近年來,隨著茶葉出口量的增多,茶葉的包裝設(shè)計也越來越細致和講究。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之下,如何減少翻譯的誤差,準確的傳達茶文化的內(nèi)涵也成為翻譯的重點研究對象。目的論主張最完美的翻譯。在目的論下,不僅能夠保留茶文化的原汁原味,也能夠讓茶文化更好的適應(yīng)國外的市場。因此,對于目的論下中國茶葉包裝英文翻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只有真正具有特色的茶葉包裝,才能在外國茶葉的沖擊之下依然繁盛下去。
1.1 以茶文化的歷史為背景
現(xiàn)如今,茶葉已經(jīng)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飲品之一。休閑之余,人們愿意與朋友共飲來為彼此的情感升溫。茶葉在我國出現(xiàn)的較早,大約在神農(nóng)氏時期就有記載。自此之后,茶葉就再也離不開大眾的視線。而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它也成為一種商品在社會中流通,并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推移以及人們對于茶葉的喜愛,關(guān)于茶文化的故事也廣為流傳,甚至發(fā)展成為一段段民間佳話。而除了茶葉給商人帶來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也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財富且是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因此,為了突出茶葉的這一特點,在包裝的時候,將這些美麗的故事加入進來,不僅會增加人們對于茶葉本身的興趣和好感度,也能夠向人們傳承比茶香還要醇厚的茶文化的氣息。品茶養(yǎng)性,品茶感懷,人們徜徉在這些動人的傳說之中,感受著茶文化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洗禮,不再有煩惱和紛擾,只留一杯清香在人間。
1.2 體現(xiàn)茶葉的地方特色
由于受到溫度、濕度以及土壤環(huán)境等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具有很強的地理特征,這也成就了中國不少著名的茶城。每個茶城都有自己獨特的茶葉品種,這是它不可替代的,得天獨愛的禮物。在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之下,茶葉的口味不盡相同,它的文化特征也受到當?shù)仫L土人情以及地方習俗的影響。而為了突出地方的特色,將當?shù)氐拿a(chǎn)推廣出去,加大城市的知名度,在茶葉的包裝上,也經(jīng)常會有地方性的代表建筑的出現(xiàn)。這一特點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于茶葉本身的印象,更能夠向世界傳達城市的文化,提高城市文化的軟實力。有的茶文化更成為當?shù)氐奈幕z產(chǎn)?!耙猿怯?,以茶傳城”,它們成為一個再也分不開的藝術(shù)整體,養(yǎng)育著城中的百姓,也推動著城市的發(fā)展。
目的論的三個原則分別是: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這三個原則是目的論的基礎(chǔ),并能夠很好地保護翻譯語言的特點,最大程度的還原語言的真實性,避免語言的缺失。在這些原則之下,語言的美感和真實度都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保障。與此同時,語言也是生動的,具有感染力的,并能夠達到互動的效果。目的論前后經(jīng)過了多位學者的修正和改良,最終成為了比較讓人接受和喜愛的翻譯方式。
2.1 目的原則為翻譯找到方向
所謂目的原則,是指在翻譯過程中有明確的目的性。這個目的性主要體現(xiàn)在翻譯的方法以及技巧的選擇上。但是,不管在這其中運用怎樣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為了能夠達到最終想要的翻譯目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譯者對于一些技巧的選擇上要更加注意,不僅要聯(lián)系上下,更要概括整篇。這是非常考驗譯者的功底的事情。此外,目的原則還要求對于語言的精煉,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譯者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進行篩選和增加,以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由此可見,目的原則雖然是目的論最基本的原則,但是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它能在保證翻譯準確性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證語言的準確性,確保不出現(xiàn)誤差。目的性也是最適用的翻譯保證。不管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只要譯者一直堅持這一原則,就能保證翻譯不出現(xiàn)較大的失誤和偏差。因此,目的原則對于譯者來說不僅是要求,更是職業(yè)素養(yǎng),只有譯者一直秉持著這一原則,才能夠在翻譯的過程中找到方向,使翻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2 連貫原則為譯文修理突兀
連貫的原則主要強調(diào)語言的連貫性。這一連貫性主要是指譯文的不突兀、不造次。在翻譯過程中,除了保證翻譯的方向,也要注意在過程中語言的連貫性。譯者不可太過于嘩眾取寵,矯揉造作,也不能讓讀者讀起來覺得突兀和生澀。連貫性對于譯者的水平要求是很高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有的單詞直譯過去可能并不符合譯文的習慣,也會破壞語言本身的美感。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將這些語言進行整理和劃分,并對一些語言習慣根據(jù)當?shù)氐奶攸c進行調(diào)整和改變,保證語言在最大程度上的完整性。連貫原則是在考慮到兩國語言文化差異的程度上進行的,它既可以幫助譯者對語言進行選擇和修正,又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具有當?shù)靥厣恼Z言環(huán)境。如此一來,翻譯的內(nèi)容才能更加的被讀者所接受,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連貫性原則對于譯文來講就像是一位修理工,只要將突兀的地方整理干凈了,整個譯文的脈絡(luò)也就出來了。
2.3 忠實原則強調(diào)譯文與原文的和諧
在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的基礎(chǔ)之上,忠實原則主要強調(diào)了譯文與原文的整合與統(tǒng)一。相比于前兩者對于語言水平的要求,忠實原則更加看中譯文和原文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好的譯文不僅能夠?qū)⒃牡囊馑急磉_的非常清楚,更給了原文和譯文一個互動的機會。由此看來,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該遵守重視原則,力求不違背原文闡釋之義。
在目的論的理論要求下,中國茶葉包裝的英文翻譯還有待改進。運用這一理論,使中國茶文化更加符合風土人情,更容易被接受,才能讓茶葉的銷售之路變得越來越順暢。
3.1 目的論使中國茶葉包裝更易理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茶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的延伸和注解,因此,如果要將茶葉的包裝設(shè)計的有特色,就必須要將這些文化精神點綴添加進去??墒?,面對龐大的文化和語言體系,很少有譯者能夠“筆直”地走下去。因為這不僅要求筆者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更要求筆者對于茶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包裝看起來很精美,但是絲毫沒有吸引力的原因。但是,有了目的論的指導(dǎo),不僅能夠讓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注意語言以及單詞的選擇,更能夠?qū)⒄Z言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此一來,中國的茶葉包裝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其他國家之中,才能夠更加具有當?shù)靥厣?/p>
3.2 目的論讓茶葉的包裝更加符合外國的語言習慣
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語言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有的單詞所代表的含義不一樣,更表現(xiàn)在使用語言的習慣上。與中國語言的嚴謹性相比,外國的語言相對自由。英語中也有很多單詞在翻譯的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根據(jù)可言,只是考慮到說話者的心情,這也符合他們自由的風格。而這樣的表達也會讓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和風趣。因此,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之下,如果你非要將中國的成語一板一眼的插入進去,不僅使得語言顯得非常僵硬,也會讓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一頭霧水。目的論可以在保證語言的準確性的基礎(chǔ)上,增加語言的連貫性,使之更加符合外國語言的特點,讓中國的茶文化符合外國的語言習慣,變得更加“好吸收”。
3.3 目的論讓茶文化保持本真
通常情況下,為了更好地打開國外的市場,縮短文化的差距,在對語言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做出一些調(diào)整和改變,使之更加符合外國的文化特點,也更加順應(yīng)外國市場的需求。但是,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們要徹底的改變茶文化本身的特色。而翻譯這條路之所以辛苦,正在于此。如果只是為了銷售茶葉,而制造足夠符合外國人的口味的包裝,可能在一時之間能夠取得短期的利益,但是很快,茶葉就會失去自己的魅力。茶文化集幾家文化之大成,代表著中華傳統(tǒng)中精髓的文化內(nèi)涵,更將其內(nèi)涵注入到中國人的血液里,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之中將最寶貴的文化丟失了,那茶葉就沒有絲毫的文化可言了,中國的茶文化也將不再具有任何的魅力。如此一來,即使使用再昂貴的包裝材料也找不到茶文化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力。而目的論的原則能夠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這一現(xiàn)象的出發(fā),保持著茶文化的原汁原味,保持中國特色。
綜上所述,將目的論運用到中國茶葉包裝英文翻譯研究之中不僅能夠改變翻譯的通病,也能很好的保留茶文化的內(nèi)涵。事實上,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要使茶葉具有真正的市場價值,就必須將正確的方法運用到中國茶葉的英文翻譯中去。只有這樣,我們的茶文化才能不失魅力。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給中國茶葉包裝的翻譯一些啟發(fā),也希望中國的茶香能夠飄滿整個世界。
[1]張倩.基于翻譯目的論下我國茶產(chǎn)品說明書的英譯[J].福建茶葉, 2016(6):44-45.
[2]趙娜,李培,岳玉慶.從目的論看英文版_狼圖騰_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J].語文學刊,2009(2):101-103.
[3]周清文,姚琴,高月琴.目的論關(guān)照下的葛浩文翻譯策略探究——以《酒國》《紅高粱》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4(7): 13-14.
[4]羅文.中國傳統(tǒng)元素在茶葉包裝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5]楊靜.茶葉包裝設(shè)計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王冬梅(1982-),女,甘肅皋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研究。